2年1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陈开贤院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没有特定药物的情况下,上海也在积极推动一批已经上市或至少有一定临床研究基础的药物的研发,包括羟氯喹等,以开发抗冠状病毒肺炎的新适应症。其中,氯喹在体外表现出良好的抗新冠状病毒活性,已被科技部和国家卫生安全委员会用作临床试验药物。
陈开贤透露,日前,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和上海医药集团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联合开展了羟氯喹治疗新发肺炎的临床试验。
陈开贤说,新药的研究通常需要经过两个主要阶段,一是临床前研究阶段,包括新药的筛选和活性评价、药理研究和安全性评价,以及制剂和药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这一阶段完成后,临床研究阶段之后将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测试。应该说,新药的开发有其客观规律和评价标准,而且所需时间相对较长。总体而言,相关科研力量正在加快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支持。
关于治疗新冠状肺炎的新药研究,陈开贤表示,上海正在组织优势力量加快新药的发现和研究。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确定了新冠状病毒3CL水解酶(Mpro)高组分的晶体结构,可提供给从事药物研发的科技人员进行新药研究。
陈开贤表示,为了快速发现活性化合物,突破新药发现速度瓶颈,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建立新型冠状病毒蛋白水解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最近,新冠状病毒体外评价模型已经微型化,自动筛选系统已经建立并优化,4万种化合物的初步筛选已经完成,30种潜在的抗新冠状病毒化合物的名单已经公布,这将有力地促进抗新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的研发。复旦大学医学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和市疾病控制中心P3实验室共成功分离出4个新的冠状病毒株,为抗病毒药物的筛选和活性评价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