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8年,上海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已签约666万居民,并已开始网上签约。这项服务将扩展到专业团体、青年、学生和其他团体。今天,上海市卫生委员会公布了上海家庭医生工作的最新情况。面对这张“阶段性成绩单”,上海市政府强调,下一步将继续“践行”家庭医生制度的内涵,不会盲目追求短期内合同签约率的快速增长。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上海始终把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作为深化医疗改革的基础,把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核心,把建立合理的诊疗秩序作为突破口。
2年011月,该市启动了家庭医生签名服务1.0版。2015年6月,我市启动了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在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调试了信息平台并开放了资源之后,该市于当年11月正式启动了2.0版的签约服务,即“1+1+1”医疗机构联合签约服务。通过建立更紧密的签约服务关系,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获取感,提升了“居民健康把关”的目标。经过三批试点项目,截至2017年6月,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实施“1+1+1”医疗机构组合合同。
市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吴干玉表示,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继续坚持“稳步签约、提供务实服务、提升感受、保障健康”的原则,在全市范围内不断推广,实现了“签约更便捷、服务更便捷、功能更延伸、机制更健全、支持更有力”的局面
截至2018年,全市家庭医生“1+1+1”医疗机构已签约居民666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30%。国家卫生保健委员会提出的10个重点人群(65岁以上老年人、孕妇、儿童、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肺结核患者、残疾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重度精神障碍患者)的签约率达到54%,其中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签约率超过84%,残疾人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签约率超过或达到70%
2-018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实施6类141个基本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全年共受理261 000份长期护理保险新申请,完成233 000份老年人护理统一需求评估。全年有153万65岁以上的人完成了体检。在这一年里,新建了50 000多张家庭病床,提供了900 000多项家庭保健服务。这些服务与居民的健康需求密切相关,有效地满足了大多数家庭居民的基本健康需求。
根据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的满意度第三方评价,2011年至2018年,全市公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保持在较高水平,2016年和2017年连续两年在全市十大服务行业满意度评价中排名第一新发布的2018年满意度较上年有所提高,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达到88.91分。
2018,上海市在门诊合同签约、社区合同签约等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开展家庭医生网上签约服务试点的通知》,以推广“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丰富签约手段例如,通过使用“上海健康云”应用程序和其他运营商,增加了移动订阅和应用程序在线订阅,使居民,特别是年轻居民“触手可及”获得家庭医生订阅服务。记者
了解到,网上签约仅仅进行了一个月,就有600多人,年龄在40岁左右,签订了合同。据透露,传统的合同签订方式“从未达到”这一年龄范围,这表明家庭医生服务开始扩展到年轻人和专业人士,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这一保健服务。
是上海探索家庭医生功能延伸的努力的一部分。2018年,在逐步覆盖有家庭医生服务的居住社区的基础上,城市探索逐步将家庭医生服务扩展到一些社区的企业、学校和办公楼等功能性社区。以长宁区为例,通过在线健康服务平台和多点实践,家庭医生利用业余时间为劳动人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服务,赢得了企业白领的欢迎,进一步拓展了家庭医生的服务价值。
同时,2018年,全市将进一步落实预约签约居民就医、优先转诊、方便配药、优先家庭病床等服务措施。
针对慢性病患者最需要的长期调剂和持续管理的需求,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社区用药,进一步优化慢性病的长期处方和长期处方等政策。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市各社区共发放慢性病长期处方648万张,累计发放延期处方240万张。慢性病患者通常会在稳定期赶到更高一级的医院进行简单的药物分配,他们会在社区定居,并能在家中轻松获得所需的药物。
2018年,上海继续为签约居民建立畅通的转诊渠道目前,市医疗中心和地区医疗中心设立了“签约居民转诊协调部门”和“签约居民服务专用窗口”,为签约居民提供优先预约、优先就医、优先检查、优先住院等服务。通过优先转诊渠道,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一年内将80多万人转诊到更高一级的医院,将6.9万人转诊到社区,使合同居民的转诊“更加及时和顺利”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上海正式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按照每名“1+1+1”住院医师签订合同10元/月的标准,按照“有效签约”、“有效服务”和“有效费用控制”的考核标准支付家庭医生团队费用
市卫生委员会表示,这项由市财政和医疗保险部门联合推出的创新政策的核心是鼓励家庭医生更积极地为签约居民服务。为此,建立了严格、全面的合同服务费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合同居民的健康管理效果、首诊转诊效率、合理的成本管理等。纳入评价指标,与激励措施直接匹配,从机制上激发家庭医生的服务活力,促使家庭医生从“我想做”转变为“我想做”,积极承担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责任
2018年,上海进一步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台功能,整合资源,形成对家庭医生的强有力支持。例如,各地区通过远程会诊、远程心电图诊断和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不断提高家庭医生的服务水平。2018年,向社区提供了33万次远程咨询服务。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和超声诊断中心分别为137万人、91万人和17万人服务。区域病理咨询中心接收了19000份社区标本,区域医学检查中心接收了372万份社区标本。同时,
将继续夯实市、区、社区各级承包的信息支撑体系,充分发挥“云管理APP”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中的作用,分析“1+1+1”承包的核心内容、医疗流向、费用支出等。实时、定期分析和报告家庭医生签约的大数据。例如,徐汇区建立了一个“全专业云”平台,依靠两个紧密的医疗协会发挥二级医院枢纽的作用,为签约居民提供在线绿色通道。闵行区以“捷益”应用为切入点,为网上居民提供智能咨询、分时预约、智能排队、查询、支付等服务。
“回顾过去的成就,我们深受鼓舞,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就人群覆盖面和签约后的服务内涵而言,本市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仍远远不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需求根据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以家庭医生的培训周期为例,家庭医生必须经过至少5年的医学院学习和3年的标准化培训,才能上岗。现有医生的数量仍然低于目标分配。
按照国家标准,家庭医生报名服务的合理人数为2000人。根据上海常住人口的计算,上海的家庭医生总数应该超过12000人。截至2018年,该市有8000多名注册全科医生。虽然提前达到了国家2020年规划目标,但家庭医生的目标配置仍存在一定差距。
市卫生委员会表示,在推进上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过程中,上海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确保重点群体签约优先;二是科学把握“签约覆盖”与“有效签约”的关系。它始终坚持不盲目追求短期内签约率的快速增长,采取逐步有序覆盖的策略,优先考虑服务需求最大的群体。每一个签约的人都会很好地为一个人服务,并以务实的态度为家庭医生提供签约服务,让每一个签约的居民都能充分感受到“签约不同于不签约”
与此相关。上海注重提高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综合健康管理能力,打破以往居民健康管理的条块分割。家庭医生将对签约居民的健康需求给予持续、全面的关注和照顾,并承担起居民健康、卫生资源和卫生费用的把关责任。随着本市家庭医生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将逐步覆盖更多的人。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加大推进家庭医生承包服务的力度,给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给予承包居民更好的服务体验和健康管理,坚持上海健康的“网底”,让越来越多的家庭医生像星星之火一样给市民带来更多对温度敏感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