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远舰水下考古_甲午海战遗迹水下考古确定“经远舰” 出水遗物标本500余件

新华社北京9月21日电(记者倪莹)记者从国家文物局21日在北京举行的“远航船舶水下考古成果报告”上了解到,9月15日,考古学家在船舷外海底5米处发现一个木制的彩绘金色“远航船舶”牌,从而证实了沉船是一艘远航船舶。

被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月至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团队,在辽宁省大连庄河水域开展水下考古调查。该小组搜寻、发现并证实了北洋水师在1894年甲午战争中的沉没——“靖远书”这是继“登陆舰”之后,1894年中日战争遗址水下考古工作的又一重大成就

“靖远号”由德国武尔坎造船厂建造。1887年底,它成为“致远舰”的僚机,并入北洋海军著名将领邓世昌和林永升分别担任了这两艘船的管带(船长)。1894年9月,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在黄海北部的大东沟水域爆发。北洋海军输掉了这场战争,总共损失了四艘军舰。其中,“靖远号”被四艘日本船只围困。这艘船上所有的官兵都勇敢地与强大的敌人战斗,直到他们最终沉没。整艘船上只有16人生还,林永升和200多名官兵为国牺牲。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说,甲午战争遗址是近年来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的重点之一。长距离水下考古调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收集遗迹资料,结合潜水勘探和地方志文献研究,确定长距离水下考古调查的准确位置船体位于水下12米的海底。它是倒置的,主体被海底淤泥覆盖。在第二阶段,水下考古队在船体外侧进行了扬沙作业,逐渐揭示了船体结构,并挖掘和清理了水下遗迹。

年9月15日,考古学家在船舷外5米海底表面下发现了一个木制的绘有金色“靖远”字样的船名牌,从而证实了这艘沉船就是靖远船。废墟中还发现了一块木板,清晰的书上写着“靖远”。船体的前端保存了诸如船首、锚链、船舷等遗迹。在外围发现了大量分散的船体部件。水下考古已经清理了500多件由铁、木材、铜、铅、玻璃、陶瓷、皮革和其他材料制成的各种文物标本,种类繁多,包括船体结构,如锅炉、桁条、舷窗、门、铁衬里、武器和设备,如毛瑟步枪子弹、左轮手枪子弹、37毫米炮弹和47毫米炮弹,以及船上工具,如锉刀、扳手和旋转手柄。此外,在废墟中还发现了53毫米格鲁森炮弹和120毫米炮弹引信,所有这些都没有在“靖远舰”工厂的档案中找到。据推测,这些武器和设备是在海战爆发前紧急获得的。

“远航”水下考古成果是现代沉船水下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现代历史、海军发展史和世界海战史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时,“靖远舰”是德国最早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案例之一。它的发现为研究世界海军舰艇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材料。像2014年发现的“致远舰”一样,“靖远舰”沉没的残骸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真实见证。它的发现恢复了一段悲壮的历史。让我们珍惜对英雄的记忆,敲响警钟,记住历史的教训,然后争取力量。

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丁辉介绍了辽宁的下一步工作安排,包括全面启动1894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水陆综合保护工程。在地方当局的密切合作下,几处水下挖掘的遗址已被宣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控制区的范围也已明确界定。在大连或丹东建立文物和其他文物保护基地

关于“靖远号”今后是否整体打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超表示,最终决定将在详细调查后做出。“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打捞海水是必要的,但从发现到最终打捞,“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工作花了10多年时间。”因此,从整体上来说,“远洋船”打捞水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贺还表示,国家文物局将进一步加强指导和支持,督促辽宁省和大连市人民政府落实保护和巡视远洋船舶措施,继续组织黄海、渤海水下考古工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最新成果。(结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