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电影_通州发现日军发动七七事变铁证

——1——2018年网民拍摄的碑文是由躺在文物部门院子里的网民拍摄的——2——“文字山”至今仍在使用,并出现在附近的鲍文卡上进行拍摄/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七七”事变,万平古城和卢沟桥成为全国抗战的著名历史地标。鲜为人知的是,万平古城东部的一座小山被日本侵略者命名为“一文山”,而“立碑”则被视为侵华战争的起点。直到1945年,日本军队战败,石碑被拆除,下落不明。《北青报》记者近日了解到,这个见证日军全面侵华的标识,在消失多年后,出现在通州区的一个文物存放场。研究人员认为,这块石碑是日本军队发动七七事变最有力的物证。

发现

消失70多年后,

日本侵略铭文突然出现在万平古城

以东的沙岗村。当地人说有一座又小又丑的山叫“文子山”。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吴小平多次参观“文山”,他在博客中提到沙岗村位于北平和宛平古城之间,距离宛平古城东门仅500-600米。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率先占领沙岗村高地,切断了中国驻万平古城至北平的道路。吴小平在查阅旧照片时发现,1937年后,日本侵略者在沙岗村的高地上竖立了一座方尖碑,正面刻有“日惹事件始发地——文山”字样。“日那”是近代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蔑称,日本侵略者所谓的“日那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七事件”。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石碑才被移走,下落不明。

最近,一位网民在吴小平的微博上留言说,去年8月,在通州区的一个村子里,在文物局租用的院子里发现了一块类似的石碑。上面还写着“日那事件的始发地”,并把照片贴在微博上。这张

的照片显示,这块石碑与老照片中的石碑一模一样。石碑呈方形尖形,由蓝白色的石头制成,放置在混凝土地面上,石碑的头部和地面之间有三块砖。碑文与老照片上的信息和笔迹完全一致。整个石碑基本完好,只是在边缘和角落有少量损伤,这被怀疑在搬运过程中留下了一个硬伤。

证实

石碑已由文物部门保存。

尚未进行深入研究。

根据网友提供的线索,《北青报》记者从通州区文物部门了解到,这块石碑是由北京市文化研究所保存在通州的。专业人员最初发现石碑不是通州人,因此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相关人员已经证实,石碑一直由文物部门保管,但并未展出。

令许多历史爱好者惊讶的是,这块见证了日本侵略中国起源的石碑在消失多年后又会重新出现。

吴小平的微博消息称:日军似乎在万平古城以东建立了一座“逸文山”方尖碑,并已前往通州。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故事。

有网友在微博上写道:这座纪念碑可以视为国家文物。应该收集侵略中国的证据。《

》讲述了

石碑在竖立七年后被拆除的故事。期间每年组织

199集体参观

199京港澳高速公路西道口。在植被的掩护下,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座不太漂亮的西路小山。山坡上半埋着一座日本侵略者建造的废弃混凝土碉堡,被鲍文品牌标注为“文字山碉堡”

“文字山”有多短?从山脚爬到山顶不到半分钟。今天,山顶是一座两层的建筑。人们怀疑这块石碑曾经就在这里。

《北青日报》的记者走访了当地居民,他们大多称这个地方为“文字山”,但没有人知道它的来历。“会不会是因为有很多蚊子?”一位房客推测256岁+199岁的88岁老人郑福来在卢沟桥附近的桥西村长大,他是七·七事件爆发的见证人。

根据郑富来的记忆,日寇命名的人物山是一座小土山。过去,山上长满了酸枣树,所以当地人把它叫做大枣园。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人借助万平古城的地势对其进行了轰炸。日本占领北平后,在托山上立起木桩,标志着日那事件的开始一年后,这块木碑被改成了石方碑为什么

被命名为“文怡”山?郑老的解释是,托山的走向就像一个“一”在郑老的记忆中,在日本占领期间,每年的7月7日,日本人都会组织家人、当地官员、当地学生、僧侣和道士向方尖碑致敬根据日本的资料,亦文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矮山。昭和十三年(1938),日本人在北平建了一座文山纪念碑碑文是由日本最高指挥官、七七事变现场甲级战犯むたぐち れんや亲笔书写的。七七事变时,むたぐち れんや是日本侵略军驻扎的中国步兵旅第一团团长,也是现场最高指挥官。正是这个人下令向中国守军开火。

此外,《北京日报》的记者还在网上买了一张旧明信片。明信片上的彩色照片显示,一座方尖碑矗立在方尖碑的腰部,被铁链作为护栏围绕着。碑文上写着“日那事件的始发地”周围环境空旷,前景是平原地貌,视线的尽头是西山。这张明信片是日本人发行的,记录了石碑竖立时的样子。

观点

日军开始全面侵华最有力的物证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员张震说,他只在旧照片上看到过木制的纪念板,后来被改成了石方碑,但他从未亲眼见过这块石碑。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他收集了日本军队建立的纪念碑。日本人有竖立纪念碑的习惯,即使是为战马。七七事变引发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日本人可能会为它竖立一座纪念碑。照片显示,碑文是用汉字书写的,意在向中国人民炫耀军事成就和炫耀武力。张量

还表示,“文字山”位于万平古城以东,日本人很可能从这里发起攻击,日本炮击留下的弹坑至今仍在万平古城东墙之外。张量

认为卢沟桥和万平古城是主要的历史地标,而日本人倾向于更准确地记录战争,并把“文山”作为侵华战争的起点。因此,这块石碑的存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是日军全面侵华的最有力的物证。

/本报记者崔亦菲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