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乳_辽宁大连市大王山青铜时代遗址发掘简报

大王山遗址位于辽宁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拉树房村西南的大王山(又名大旺山)南坡上,南距大连市区约15千米,东北距金州区约11千米,北距渤海约2千米。南距黄海约6千米,遗址最高点地理坐标:N39°03′10.3″,E121°36′08.9″,海拔235.9米(图版一:图一)。

该遗址最早是在1980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①,2012年6月大连市新机场建设工程全面启动,遗址正处于填海取土范围内,由于无法避让遗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大王山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工作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遗址西部进行发掘,时间为 2012年10月至2013年2月,发掘面积为3050平方米;第二阶段是对遗址东部进行发掘,时间为2013年2月至5月,发掘面积为2875平方米。共发掘房址55座、石砌平台5座、道路数条,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各类遗物和标本两千多件(图版一,图二)。

一、地层堆积与文化分期

遗址地层分为三层,第一、二层各方均有分布,第三层只有极少数探方分布。现以T0510-T0512东部剖面为例说明如下(图三)。

捏乳

图三 T0152-T0510东部剖面图

第一层,黑色腐殖土,颗粒较粗大,结构疏松,厚0.1-0.15米,内含大量植物根茎、碎石块及少量红烧土颗粒,出土遗物有陶器残片、石器、骨器和贝壳等,为现代表土层。

第二层,黑褐色土,质地较细腻,结构紧密,厚0.1-0.2米,内含大量的炭粒和红烧土块,遗迹均暴露于此层下,出土遗物较丰富,有陶器残片、石器、骨器、角器、大量动物骨骼和少量海产贝壳等。

第三层,灰褐色土,土质较细腻,结构致密,厚0.3-0.8米,内含大量的草木灰和贝壳,出土遗物较少,有陶器残片、石器、骨器、角器和贝壳等。

以下为基岩。

以遗址地层叠压打破关系为基础,结合地层和遗迹内出土遗物特征,初步比较分析,将大王山遗址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期:主要包括第三层堆积及出土遗物,该时期未发现遗迹,只有遗物。

第二期:主要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堆积下暴露、建于第三层和基岩之上的遗迹及出土遗物,该时期清理房址55座,石墙5道,出土遗物数量众多,是遗址的主体遗存。

本次简报主要介绍第二期文化遗存的情况。

二、第二期文化遗存

(一)遗迹

该期发现遗迹数量较多,主要有石砌平台、道路和房址三大类。

1.石砌平台

石砌平台其作用是使陡峭山体形成平整的活动面,便于人们构建房屋和生产生活。平台外壁是一道大石块垒砌的护坡墙,在护坡墙内侧铺垫土和碎石形成活动面。共有5座平台,从上至下,呈阶梯状,所发现的房址多分布在这些平台上。

2.道路

道路是用于连接各石砌平台和房屋之间的通道,规模较小,数量较多,保存较差,垒砌简单,总体数量未作具体统计。

3.房址

F4 位于T1014、T1015探方内。暴露于第②层下,坐落于第二道护坡墙上,北侧紧邻F11。石筑,平面呈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南北长约3.4、东西宽约2.9米,方向238°。房址墙体保存较完整,是用石块夹杂红烧土块错缝单层垒砌而成。东墙建于基岩上,为一道直墙,砌筑较规整,长3.2、宽0.26、高 0.6米;南墙保存最好,长 2.2、宽 0.3、高0.58米;西墙建于护台垫土层上,墙体略外弧,北端被破坏,只有中段和南段保存较好,残长2.2、宽0.4、高0.25米,门位于西墙南段上,门宽0.4米;北墙西端被破坏,残长1.14、宽0.32、高0.4米。房址西北角墙体倒塌后,又在北墙南侧约0.5米处垒砌一道弧形墙体,该墙长2.1、宽0.21、高0.4米,房屋进行二次使用。房内第一层堆积是黑色淤土层,出土少量陶片等遗物,厚0.25-0.45米;第二层为黑灰土层,即室内活动堆积层,该层厚0.8-0.12米。第三层为垫土层,即为房屋地面,较为平整,黄褐色沙土,土质坚硬,遗物均出土该层之上,大型陶器底部多铺垫石板,有陶器口沿上盖有石板。房内共出土了十二件器物,陶器十件,一件完整,其余均残,可复原,石刀一件,石斧一件(图版四:图四)。

F41 位于发掘区中部的T1209、T1309探方内。暴露于第②层下,坐落在基岩上,北部被F45叠压打破,东距F44约1.5米,南侧紧邻F43、F46和F53。石筑,平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4.3、南北宽3.7米,方向205.5°。房址除了北墙是直接建在基岩之外,其余墙体均建在一垫土台上,垫土台南侧是用大石块单层垒砌一道护台墙,西端止于基岩上,东端与F46西北角相连,护台下层是用白色灰土夹杂白色小石块和贝壳铺垫而成,上层则用黄色黏土铺垫,较平整,作为房屋活动面,护台墙长2.5、宽0.3-0.4、高0.4米。墙体形状保存基本完整,都是利用尺寸大小不一的白色或青色石块垒砌,部分墙体保存有5层。北墙,西北角被破坏,东半部则利用大石夹杂黄色黏土垒砌,有一部分墙体可能为F45二次利用的时候进行补筑的,残长2.7、宽0.2-0.4、高0.4米;东墙,东南角被破坏,利用大小近似的白色石块垒砌,残长2.1、宽0.3-0.5、高0.4米;南墙,完全被破坏,根据东西两侧墙体的长度推测,南墙应该直接建在护台墙上,利用护台墙作为墙基;西墙,建在垫土层上,西北角被破坏,利用小石块单层平铺垒砌,残长1.9、宽0.2-0.3、高0.25米。门位于南墙西端,门宽1.2米。在室内东北角的基岩上,有两处人工开凿的凹坑,一处近方形,边长0.2、深0.05米;另一处为长方形,长0.35、宽0.1、深0.05米。未发现灶址。室内堆积分为三层堆积,第一层为红褐色倒塌堆积,厚约10-30厘米。第二层为黑褐色活动堆积层,含有大量木炭和红烧土颗粒。第三层为垫土层,厚10厘米,遗物多出土于此层之上;下层为灰土层,不含遗物。出土遗物:出土9件陶器、一件石纺轮(图版四:图五)。

F45 位于T1209、T1309探方内。暴露于第②层下,打破F41倒塌堆积层上部,坐落在F41倒塌堆积层下部。石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1、南北宽1.7米,方向180°。墙体形状保存基本完整,都是利用尺寸大小不一的白色或青色石块垒砌,部分墙体保存有6层。北墙,一部分墙体利用F41的北墙,长1.9、宽0.3、高0.45米;东墙,利用大小近似的白色石块垒砌,长1.2、宽0.15、高0.15米;

南墙,东段保存较好,利用白色石块双层平铺垒砌,长1.1、宽 0.25、高 0.25米。西段未发现墙体,应是门,宽0.7米;西墙,南段被破坏,北段利用大石块垒砌,残存2层,残长0.5、宽0.3、高0.15米。未发现柱洞和灶址。室内堆积分为二层,第一层为黑褐色淤土层,厚约10-20厘米。第二层为灰褐色活动层,遗物多出土于此层。出土1件可复原的陶甑和1件石纺轮(图版四:图五)。

(二)遗物

该期文化遗存出土遗物数量众多,主要以陶、石器为主,骨、角器次之,铜器只出土一枚铜镞。地层内出土遗物主要是小型陶器、石器和骨器等,而完整和可复原的大型陶器,多出土于房址内。

1.陶器

质地夹细砂为主,极少数为泥质陶。陶色主要是灰褐陶,少量红褐陶(多因二次火烧变红),火候多不均,灰褐色中夹杂黄褐色或红褐色斑块,另有少量的磨光黑陶、黑皮陶、彩绘陶等。多手制,个别有轮制,胎体轻薄,制作规整,较大型器物口沿经轮修,外壁多抹光。表面以素面为主,纹饰主要集中在器物口沿、颈部和肩部,主要以刻划纹为主,刻划纹的样式繁多,单体纹饰如波浪纹、网格纹、玄纹、斜线纹、叶脉纹、人字纹等,另外有以各种单体纹饰组成的复合纹饰,如连续续交错三角内填平行线纹、连续交错方格内填平行线纹、连续交错方格内填网格纹、连续菱形内填网格纹、多重菱形内填平行线纹、多重人字纹等,此外,还有一些戳刺凹点纹和附加堆纹(图版五:图六)。彩绘陶是用红、黄、白三种颜色绘制在器物表面,多易脱落,单体图案有三角形、长条形和折条形等,相互组合成复合图案。器型是以罐和壶为主,此外有盆、簋、豆、碗、杯、甗、甑、鼎、器盖、器耳、纺轮和网坠等。

彩绘陶 均为残片,多数图案无法辨识,依据构成彩绘图案的基本单元的几何形状特征,可分为三型。

A型 三角形。标本T0916②:63,夹砂黑褐陶,绘红、黄两种色彩。肩部陶片。残长 3.9、残宽3.5厘米(图一五,4)。标本 T1607②:2,夹砂黑褐陶,绘红彩,三角形一正一反相对为一组,下接反向相对的另一组,形成纵向排列;三角形有实心和空心两种,每一组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尺寸相近,肩部陶片。残长9.6、残宽6厘米(图版五:图七,1)。

B型 长条形。标本T0707①:32,夹砂黑褐陶,罐口沿残片,短颈,直领,敞口,方唇,斜肩。颈部饰红、黄交替的折条形,肩部饰红、黄长条形。残长7.4、残高4.7厘米 (图版五:图七,2)。标本T1407②:13,夹砂黑褐陶,陶罐口沿陶片,短颈,敞口,尖唇,圆肩。颈部绘红、黄两色呈曲尺形,肩部绘红、黄两色呈两阶“凸”字形。残长8.8、残高7.2、厚0.5厘米(图版五:图七,6)。

C型 折条形。标本T0915②:41,夹砂黑褐陶,绘红彩,红色呈 “V”字形,连续横向交替分布。陶器腹片。长 6.6、宽 4.7厘米(图一五,3)。标本T1114②:18,夹砂黄褐陶,豆盘口沿残片。敞口,方唇,斜壁,深腹。内壁绘红、黄彩,红彩呈连续的平行四边形,内绘黄彩实心菱形。残长5.3、残高5.1厘米(图版五:图七,6)。

罐 可分为六型。

A型 敛口,口沿微侈。标本F4:26,夹砂红褐陶,素面,表面抹光,尖唇,口沿内侧抹斜,圆肩,深腹,弧壁内收成平底。口径9.6、最大腹径14.1、底径5.9、高14.7厘米(图版八:图十二,2)。

B型 直口,短颈,宽肩收腹,小平底。标本F4:4,完整。素面。夹砂灰褐陶,圆唇,深腹内弧。口径17.3、底径11.4、最大腹径37.9、高42.7厘米(图版八:图十二,1)。

C型 敞口,短颈。标本F39:1,夹砂红褐陶,素面,表面抹光,圆唇,折肩,深腹,圈足。口径11.7、最大腹径19.1、底径6.5、高21.3厘米(图版八:图十二,3)。F39:11,夹砂红褐陶,素面,表面抹光,圆唇,口沿外侧抹斜,圆肩,深腹,平底。口径13.3、最大腹径20.9、底径7.2、高24.4厘米(图版八:图十二,4)。

D型 敞口,长颈。标本F4:8,夹砂灰褐陶,素面,圆唇,溜肩,深腹,腹壁斜直内收,小平底。口径10.3、底径7.4、最大腹径16.4、高18.8厘米(图版八:图十二,5)。标本F4:13,夹砂黑褐陶,素面,方唇,溜肩,深弧腹,小平底。口径12.5、底径8.1、高22.6厘米(图版八:图十二,6)。

E型 直口,长颈,圆肩,腹下部收为平底。标本F37:15,夹砂灰褐陶,表面抹光,腹部表皮脱落严重,在颈部饰一周刻划的斜线纹。口径16.6、最大腹径26.1、底径9.1、高21.3厘米(图版八:图十二,7)。

F型 三足罐,圜底,接三个瓦状实心足。标本F41:12,夹砂黄褐陶,表面抹光,溜肩,鼓腹,在腹部下方饰三道刻划凹玄纹。最大腹径12.4、残高10.4厘米(图版八:图十二,8)。标本F41:41,夹砂黑褐陶,素面,表面抹光,鼓腹。足间距5.1、残高5.9厘米(图版八:图十二,9)。

壶 可分为六型。

A型 圆肩斜腹。敞口,长颈,口沿外侈,深腹,腹部斜收,小平底。标本F4:10,夹砂红褐色,底略内凹,颈部饰一周刻划斜线纹。口径24、最大腹径47.2、底径10.6、高52厘米(图版六:图八,3)。标本F39:6,表面抹光,光面大部分脱落,颈部饰二周连续分布长方形形内填网格纹,在网格纹上间饰乳丁纹。口径22.8、最大腹径41.5、底径11.4、高50.9厘米(图版六:图八,1)。

B型 折肩斜腹。敞口,长颈,口沿外侈,深腹,腹部斜收,小平底或圈足。标本F4:2,夹砂黑褐陶,圈足,颈部饰二周连续分布长方形形内填网格纹,肩部饰一周多重菱形内填平行线纹。口径19.6、最大腹径34.4、底径10.9、高42.8厘米(图版六:图八,6)。标本F4:7,夹砂黑褐陶,小平底,颈部饰连续分布长方形内填网格纹,肩部饰连续分布“V”字形内填网格纹。口径26.5、最大腹径40、底径11、高43.5厘米 (图版六:图八,4)。标本F37:16,夹砂黑褐陶,叠唇,口沿内抹斜,圈足,在颈部和肩部饰上下交错刻划三角形内填直线纹,在折肩位置饰一周短刻划纹。口径21.6、最大腹径29.4、底径9.4、高27.9厘米(图版六:图八,2)。

C型 溜肩弧腹。敞口,长颈,口沿外侈,深腹,腹部斜收,小平底或圈足。标本F46:2,夹砂红褐陶,二次火烧,光面大部分已脱落,圆唇外突。口径30.3、最大腹径46.1、底径14.8、通高57.4厘米(图版六:图八,5)。标本F37:18,夹砂黑褐陶,表面抹光,颈中部饰一圈凸玄纹,在口沿与玄纹之间饰两道水波纹。口径19.7、最大腹径32.6、底径10、高44.9厘米(图版六:图九,4)。标本F39:3,夹砂红褐陶,经二次火烧。方唇外凸,弧腹内收成小圈足底。口径19.5、最大腹径28.7、底径7、高37.5厘米(图版六:图九,5)。

D型 圆肩弧腹。标本F4:27,夹砂灰褐陶,斜领,平底,颈、肩部饰交替分布长方形内填网格纹。口径10.6、最大腹径16.7、底径7.4、高18.4厘米(图版六:图九,3)。

E型 圆肩鼓腹。敞口,长颈,口沿外侈。标本F37:11,夹砂黄褐陶,表面抹光,圆唇,口沿内抹斜,平底,颈部饰一周水波纹。口径 7.7、最大腹径11.7、底径5、高11.6厘米(图版六:图九,1)。标本F48:1,完整。夹砂红褐陶,素面,表面抹光,圆唇,底稍内凹。口径7.2、最大腹径9.7、底径5.4、高10.4厘米(图版六:图九,2)。

F型 溜肩鼓腹,直领。标本F48:4,夹砂灰褐陶,表面抹光,直口,腹内收,圈足底,底边外撇,在颈部饰一周戳刺纹凹点纹。口径15.2、最大腹径30.9、底径8.3、高38.4厘米(图版六:图九,6)。

盆 器形较大,无复原器。标本F33:5,夹砂灰褐陶,在颈上部饰一周网格纹,短领,侈口,圆唇外凸,溜肩。残高7厘米。标本 F49:7,夹砂灰褐陶,胎体厚重,颈上部饰连续三角形内填平行线纹,敞口,尖唇外翻,圆肩,弧腹。残高8.2厘米。

簋 复原1件。标本T0816②:2,轮制,泥质灰褐陶,圆唇,侈口,腹壁略弧,台式平底,外壁饰两道凸楞纹。口径10.8、底径8.3、高10.9厘米。标本T1607②:6,夹砂红褐陶,含有大量白色滑石粒,轮制,内外壁面抹光,敞口,平沿,尖唇,折腹,平底,外壁饰一道大凸楞纹和一道小凸楞纹。残高9.7厘米。

豆 可分为二型。

A型 高圈足。标本F43:4,夹砂红褐,素面,表皮脱落严重,敞口,尖唇,斜壁,折腹,深腹盘,平底,下接喇叭状高圈足。口径18.1、底径 8.3、高14.2厘米。

B型 矮圈足。标本T0812②:7,夹砂灰褐陶,素面,浅盘,敞口,弧壁,平底,下接短柄喇叭状圈足,柄部饰5个长条状镂空孔。底径5.5、残高5.8厘米。标本T0914②:14,夹砂红褐陶,素面,浅盘,敞口,弧壁,圜底。底径4.9、残高5.5厘米。

豆盘 标本T0812②:8,夹砂灰褐陶,豆盘残,素面,浅盘,敞口,圆唇,斜壁,柄残断后磨平继续使用。口径20.7、柄径4.8、残高5.5厘米。标本T1604①:1,夹砂红褐陶,表面抹光,深腹盘,敞口,方唇外凸,弧壁,折腹,斜底,下接短柄,柄部饰6个长条状孔,豆盘外壁饰四道刻划玄纹,在玄纹上饰戳刺纹,在玄纹带上饰竖向的附加泥条堆纹。口径17.7、柄径3.8、残高9.7厘米。

碗 可分为三型。

A型 饼状底。标本F4:42,夹细砂灰褐陶,素面,表面抹光,弧壁下折收,在底边上饰一周戳刺纹。底径5.8、残高6.4厘米。

B型 平底。标本T1208②:5,夹砂灰褐陶,素面,表面抹光,弧壁下折收,平底,底边沿饰一周刻划纹。底径11、残高8.3厘米。标本T1006②:5,夹细砂黑褐陶,素面,圆唇,口微敛,弧壁内收,小平底。口径16、底径6.4、高10.5厘米。

C型 圈足。标本T0916①:26,夹砂黑褐陶,素面,内壁抹光,敞口,圆唇,弧壁,圈足。口径9.7、底径4.5、高6.2厘米。

杯 标本T0915②:9,夹砂红褐陶,手制,素面,形状不规整,敞口,圆唇,斜壁,平底。口径8.5、底径5.9、高6厘米。

甗 均残片,可辨有甗腰和甗足。

甗腰 饰一圈附加堆纹,在堆纹上饰刻划,在裆部饰竖向附加堆纹,在堆纹楞脊上饰刻划纹。标本T0512②:17,夹砂黑褐陶。腰径16.2、残高7.3厘米(图二○,6)。标本T0814②:30,夹砂红褐陶,腰径15.3、残高6.6厘米。

甗足 袋状足。标本T1407①:1,夹砂红褐陶,素面,表面抹光,乳丁状实心根,实心根是捏制而成。袋足径9.4、残高15.2厘米。

甑 复原一件。分为二型。

A型 体形较大,底口为凸棱沿。标本F45:2,复原。夹砂灰褐陶,素面,敞口,圆唇,内弧腹,腹下部内收。上口径39.7、底圈外径16.5、底圈内径10.5、高23.6厘米。

B型 体形小,底口无凸沿。标本F43:3,上口部残。夹砂红褐陶,素面,表面抹光,断沿经打磨利用,弧腹。最大残腹径26.2、底圈外径8、底圈内径5.6、残高12.7厘米。

鼎足 标本T0514②:2,夹砂黑褐陶,手制,表面抹光,正面饰三道竖向凹槽,在凹槽上饰刻划人字纹,足平面上宽下窄,扁体。残高6.1厘米。标本T1210②:2,夹砂红褐陶,由两块泥片对黏在一起而成,正面饰成排的圆形戳刺纹,足平面上宽下窄,扁体。残高4.3厘米。

器盖 均为残片。标本F41:37,口部残缺。夹砂灰褐陶,轮制,顶部饰两道玄纹,蘑菇状实心钮。残高4.4厘米。标本T0715①:4,轮制,泥质灰褐陶,圆唇、敛口,弧壁、顶部有一乳钉状钮,飞沿上部有两周凹玄纹,顶部中心饰两周凹玄纹。复原直径12.5、高4.3、厚0.7厘米。

器耳 标本T0511②:10,夹砂黑褐陶,素面,侈口,圆唇,肩部饰竖桥状耳,器耳截面呈半圆三角形。残高6.1厘米。

纺轮 均为陶片加工而成,形状不规整。标本T0708②:16,夹砂灰褐陶,近圆形,中部微凸,对钻一孔。直径 4.2、厚 0.8、孔径 0.8-1.5厘米。标本T1607②:3,夹砂黄褐陶,圆形,中部微弧,对钻一孔。直径5.3、厚0.6、孔径0.8-1厘米。

网坠 均手制,数量较多,形制多样。

A型 圆球体。标本T1015②:1,完整。夹砂红褐陶,横向与纵向各刻划一圈凹槽,形成二个交叉十字,纵向中间穿一孔,孔径0.6厘米,横向穿一小孔,孔径0.2厘米。直径2.9、厚2.6厘米。

B型 椭圆体。标本T1006②:3,完整。夹砂红褐陶,横、纵向各刻划一圈凹槽,形成一个交叉十字,中间纵向穿一孔。长径3.3、短径2.6、孔径0.8厘米。

C型 扁圆体 标本T0511②:5,完整。夹砂黑褐陶,中间横向刻划一圈凹槽,中间纵向穿一孔,孔径0.8厘米,在中部凹槽位置横向穿一细孔,孔径0.3厘米。长径3.5、短径3.1、厚1.9厘米。标本T1308②:6,夹砂黑褐陶,完整。横向与纵向各刻划一圈凹槽,形成二个交叉十字,纵向中间穿一孔,孔径0.7厘米,横向穿一小孔。长径3.3、短径3.1、厚1.5厘米。

D型 长珠体。标本T0613①:4,完整。夹砂灰褐陶,横向与纵向各刻划一圈凹槽,形成二个交叉十字,纵向中间穿一孔。长3.5、短径2.1、孔径0.6厘米。

E型 圆柱体。标本T0707②:4,夹砂红褐陶,完整。中间横向刻划一圈凹槽,中心纵向穿一孔。直径2.5、高4.7厘米。

F型 梯形体。标本F39:18,完整。夹细砂,灰褐陶,中间纵向穿一孔,上底宽2.9、下底宽4.4、高7.1、厚2.8、孔径0.5厘米。标本T0611②:5,夹砂灰褐陶,完整。素面,上部中间穿二孔。长4.8、宽3.3、高4厘米。

2.石器

出土数量较多,器型丰富。制法主要是以磨制

为主,极少数为打制。器型有斧、锛、刀、凿、钺、剑、镞、棍棒头、环刃器、端刃器、纺轮、网坠、穿孔石器、锤、杵、砧和磨石等。石器质料主要有辉绿岩、闪长岩、板岩、砂岩、白云质大理岩和石英砂岩等。

斧 可分为三型。

A型 棒状体,横剖面近椭圆形,斧身厚重,可分为三型。

Aa型 直刃。标本T1207①:2,顶部和刃部稍残。平顶,一角残。刃部厚重,一侧劈裂,刃锋破损。残长13.6、刃宽6.1、最厚4.2厘米(图版七:图十,7)。

Ab型 弧刃。标本T0614②:6,顶部和刃部稍残。圆弧顶,一侧稍残。刃部厚重,刃锋部破损。残长11.8、顶宽3.4、刃宽5.3、厚3.5厘米(图版七:图十,5)。

Ac型 斜刃。标本T1014①:2,顶部和刃部稍残。弧顶,顶面两侧劈裂。刃锋利。长11.4、顶宽3.5、刃宽4.4、厚3厘米(图版七:图十,6)。

B型 扁体,平面呈梯形,横剖面近圆角长方形,可分为三型。

Ba型 直刃。标本T0714②:1,刃部一角残。弧顶。刃部锋利。长12.5、顶宽5.4、刃残宽4.9、厚2.8厘米(图版七:图十,10)。

Bb型 弧刃。标本T0506①:2,刃部稍残。弧顶。刃部厚重,一角稍残,刃锋部有细小使用崩痕。长14.5、顶宽7.5、刃残宽9.2、厚3.5厘米(图版七:图十,8)。

Bc型 斜刃。标本T0511②:6,顶部和刃部稍残。弧顶,两端角部残。刃部厚重,刃锋部残。残长10.7、顶宽5.1、刃宽6.7、厚2.8厘米(图版七:图十,9)。

C型 扁体,平面近长方形,横剖面近长方形,可分为二型。

Ca型 弧刃。标本T0913②:4,顶部和刃部稍残。弧顶,顶部一侧劈裂,刃部厚重,刃中部有一破损缺口。长 12.3、顶宽 6.2、刃宽 7.6、厚 3.1厘米。(图版七:图十,11)。

Cb型 斜刃。标本T1014②:2,顶部和刃部稍残。制作规整,棱角分明,体表一面石皮剥落。平顶,顶面两侧石皮剥落,刃锋部有使用崩痕。长11.7、刃宽5.3、厚3.5厘米(图版七:图十,12)。

D型 有肩斧。标本T0614②:3,刃部稍残,斧身平面呈不规则梯形,扁体,横剖面呈圆角长方形。斧身上部两侧内收。平顶,琢制。双面弧刃,刃部厚重,磨制锋利。长12.5、顶宽4.5、刃宽6.7、厚3.3厘米。(图版七:图十,13)。

锛 可分为三型。

A型 体瘦长, 平面呈长方形。 标本T0713②:7,顶部残。扁体,横剖面呈长方形,制作规整,棱角分明。刃部、背面及两侧面的下半部打磨较光滑。单面直刃,刃部锋利。残长17.8、刃宽4.2、厚3.2厘米(图版七:图十,14)。

B型 体宽短,平面呈长方形。标本T0708②:5,顶部和刃部稍残。扁体,横剖面呈圆角长方形。顶部厚,近刃部渐薄。弧顶,顶面中间破损。单面直刃,刃部锋利,有细小使用崩痕。残长 6.8、刃宽5.2、厚1.7厘米(图版七:图十,18)。

C型 体短小, 平面呈梯形。 标本T0814②:11,完整。扁体,横剖面呈梯形,顶部厚,近刃部渐薄。圆弧顶。单面直刃,刃部锋利,有细小使用崩痕。长9.1、顶宽3.4、刃宽4.3、厚2厘米(图版七:图十,17)。

刀 可分为四型。

A型 直背弧刃。标本T0915②:1,在孔处残断。表面打磨光滑,正面微凸,背面稍内凹。刃部有使用崩痕,对钻三孔,三孔不对称,大小不一。残长9.8、宽3.9、厚0.6厘米(图版七:图十,1)。

B型 直背直刃。标本T0816②:8,在孔处残断。刀身平面呈长条形,表面打磨较光滑,正面稍凸起,表面较平。对钻二孔,二孔不对称。残长11.4、宽4.3、厚0.8厘米(图版七:图十,2)。

C型 弧背弧刃。标本T0506①:7,完整。刀身呈梭状,两端不对称,正面稍凹,背面较平。背部对钻二孔。长11.6、宽4.6、厚0.9厘米(图版七:图十,3)。

D型 弧背直刃。标本T0708②:8,一端尖部残。刀身表面稍打磨,凸凹不平,对钻二孔。残长13.3、宽4.1、厚0.8厘米(图版七:图十,4)。

凿 分为二型。

A型 体厚重,厚度大于宽度,横截面呈长方形,顶部厚重,刃部渐薄。标本T0809①:1,体两侧劈裂。平顶。单面直刃,刃锋部有细小使用崩痕。长9.9、顶残宽2、刃残宽1.4、厚2.5厘米(图版七:图十,20)。

B型 体型较小,棒状,中部粗,两端细。标本T0708②:7,完整。横剖面呈半圆形。制作精致,棱角分明,通体打磨较光滑,背面平直,前面呈弧形凸起。斜顶。单面斜直刃,刃部锋利。长9.9、刃宽1.6、厚1.6厘米(图版七:图十,19)。

钺 体扁平,横剖面呈圆角长方形,制作规整,棱角分明,通体磨光。可分为二型。

A型 梯形。标本T0614①:4,完整。弧顶。钺身中间厚,边缘渐薄,边角呈弧线形。双面弧刃,刃锋利。近顶部对钻一孔。长 13.7、顶宽 9.6、刃宽12.3、厚1.6、孔径 1-2厘米(图版七:图十,15)。

B型 长方形。标本T1408②:3,一顶角稍残。平顶,从顶部到刃部渐厚。表面部分覆盖一层白色钙化物。双面弧刃,刃锋利,有细小使用崩痕。体正中间对钻一孔,孔径较大。长13.9、宽11.2、厚0.8-1.7、孔径 1.2-2.2厘米(图版七:图十,16)。

剑 可分二型。

A型 剑身呈长条形,后端带铤。标本T0814②:7,前锋残断。表面打磨光滑,横剖面呈菱形。两侧刃锋利。起中脊,两面不对称。平尾,中部对钻一孔。残长12、剑身宽6.3、剑身厚 2、剑柄宽4.8、剑柄厚1.5、孔径 1-3厘米(图版七:图十一,6)。

B型 剑身呈桂叶形,无铤。标本采集:7,尖部和尾部残断。扁体,体宽大。制作精美,通体磨制光滑,呈平滑流线型。剑身两面起弧脊,横剖面呈扁椭圆形。两侧刃部锋利,有细小崩痕。尾部内收,近尾中央对钻一孔。残长16、剑身宽5.8、厚1.6厘米(图版七:图十一,5)。

镞 可分二型。

A型 凹底。标本T0611②:9,尖部稍残。桂叶形,扁体,体较薄,镞身两面较平,通体磨制光滑。两侧弧刃,刃部锋利。残长5.2、宽1.9、厚0.2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3)。

B型 平底。标本T0611②:10,尖部稍残。三角形,镞身两面起双脊,两侧刃。残长4、宽1.5、厚0.3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2)。

棍棒头 标本F10:3,稍残。圆球体,中间有一孔。直径7.3、孔径1.9厘米(图版七:图十一,8)。

环刃器 标本T0715①:2,残。平面呈圆形,扁体。中间厚,边缘渐薄。双面环刃,刃锋有细小使用崩痕。中心对钻一孔。复原直径12.1、厚2.2、复原孔径2.1厘米(图版七:图十一,9)。

端刃器 标本T0512②:7,顶部和刃部稍残。平面呈长方形。扁体,体轻薄,横剖面呈长方形。制作规整,表面打磨较光滑。弧顶,顶面一端两侧破损。双面斜直刃,刃部锋利。近顶部对钻一孔。长5.6、刃残宽2.7、厚0.5、孔径0.2-0.9厘米(图版七:图十一,4)。

纺轮 标本F45:1,完整。圆饼状,通体磨制较光滑,中心管钻一孔。直径5.4、厚0.6、孔径0.7厘米(图二四,7)。

网坠 标本T1707②:2,完整。长方体,形状不规整,纵向磨制一圈凹槽,横向磨制三圈沟槽,形成十字交叉。长5.6、宽2.4、厚2.3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4)。

穿孔石器 标本T1210①:2,完整。利用自然原石,平面呈梯形,白色,表皮风化严重,中部单面钻一孔。长4.5、宽2.9、厚0.8、孔径0.9-1.6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

锤 可分为二型。

A型 形制规整,体近球形或鹅卵形。标本T0916②:7,完整。近圆球体,周围有疤痕。长径4.7、短径3.4厘米(图版七:图十一,3)。

B型 形制不规整,多打制,表面破损严重。标本T0711②:11,残。圆形多棱体,使用痕迹集中在棱角处。长9.7、宽8.4、厚7.3厘米(图版七:图十一,2)。

杵 标本T0811②:1,残。暗红色砂质岩,圆柱体,横剖面呈椭圆形,顶部略弧、底部较平。长径10.4、短径8.4、高19.6厘米 (图版七:图十一,16)。

砧 标本T0612②:5,完整。扁椭圆体,两面有使用痕迹。长14.5、宽8.3、厚5.2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0)。

磨石 平面多呈不规则形,石质均为砂岩,一面或两面使用。标本F4:19,稍残。平面略为椭圆形,一面使用,磨面稍内凹。残长14.3、宽11厚2.3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1)。标本T1209②:2,残。保存磨石的一角,两面使用,一侧磨痕细腻,另侧较粗糙。残长13.2残宽12.7厚3.5厘米(图版七:图十一,15)。

3.骨器

利用动物的股骨、腓骨或肋骨等磨制而成。出

土数量较多,器型较单一,器型主要是锥占绝大多数,其次为笄,少量的匕、镞、鱼卡、管和骨料等。

锥 可分为三型。

A型 肢骨制成,关节端作柄,另一端将劈裂的骨壁打制出锐尖。标本T0813①:g1,完整。尖部倾斜,两侧不对称,体表磨制光滑。长11.1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5)。

B型 骨片制成。标本T0909②:g1,完整。一端将劈裂的骨壁磨制出短锐尖。柄部打磨光滑。长7.4厘米(图版八:图十三,3)。

C型 骨管制成。标本T0506①:g2,尖部稍残,一端磨出锐尖,并将凸起的骨棱磨平。残长9.6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3)。

笄 体较长,制作精致,可分为三型。

A型 圆柱体,体细长,通体粗细相同,锥状尖,横剖面呈圆形。标本T1607②:g3,完整。体自然弯曲,尾部有一周突起。长17.8、直径0.6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8)。

B型 扁体,用骨片磨制。标本T0410①:g10,尖部残断。横剖面近似椭圆形,尾部宽,尖部渐窄,关节端作尾部,并刻有一道凹槽,体表打磨光滑。残长5.6厘米(图版八:图十三,8)。

C型 管状体。标本T0610②:g17,尖部残断。动物胫骨制成,通体打磨光滑。残长5.6厘米(图版八:图十三,6)。

匕 标本T1007②:g1,柄部残。利用动物肋骨制成。扁体,匕身自然弯曲变形,打磨光滑,尖部呈三角形,扁尖。残长15.3、宽1.6、厚0.5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7)。

镞 标本T0812①:g3,完整。利用肢骨片制成。一端磨制出锐尖,两侧翼打制,未磨制,近尾部内收成铤,镞身一面借助凸起的骨棱作脊,另一面则内凹。长7.3厘米(图版八:图十三,2)。

鱼卡 标本T1116②:g1,完整。利用骨片制成。棒状,横剖面近圆形。通体磨制光滑,中间粗,有一圈凹槽,两端渐细,呈锥状。长4.4厘米(图版八:图十三,9)。

管 标本T0614②:g35,完整。利用禽类肢骨制成。管状。两端切割不平齐,未磨制。体表磨制光滑。长4.3、外径0.7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0)。

骨料 标本T0512①:g2,完整。猪尺骨制成,在一侧骨壁上有三道连续分布的砍击的沟槽。长6.8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2)。

4.角器 器型主要是角锥。

锥 可分为三型。

A型 利用角尖部制成,柄端有明显切割痕迹,体粗短。标本T1213①:g1,完整。体自然弯曲。前端磨制成圆钝尖,横剖面近圆形。表面打磨光滑。尾端有一周人工切割形成的凹槽。长6.8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1)。

B型 体较大,利用一长一短枝杈制成,有多个锥尖。标本T0310①:g5,杈状。两角尖顶端均磨制出扁弧尖。通长 14.8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6)。

C型 利用劈裂的角片制成。标本T0815②:g1,完整。扁体。尖部磨制较精细,近圆锥体。柄部较宽,体表未打磨,较粗糙。残长11.4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4)。

镞 标本T1507②:g1,完整。三棱锥体。体表两面磨成平面,另一面未进行打磨,横剖面近三角形。尖部未磨。尾端一周有切割痕迹,底部打磨近平底。长6.8厘米。(图版八:图十三,1)。

5.牙器 利用动物獠牙和犬齿制成,器型主要有刀和饰品。

刀 标本T0915②:g5,完整。利用獐类獠牙制成。体自然弯曲,横剖面近菱形。一侧磨成刃,刃部锋利。长6.6厘米(图版八:图十三,4)。

饰品 标本 T0511②:g1,残。扁体,自然弯曲,呈半月形。牙尖处管钻一孔。通体打磨光滑,尾端残半。残长4.6、孔径0.4厘米(图版八:图十三,7)。

6.鱼骨饰 标本T0614②:g2,完整。利用鱼类的椎骨磨制而成。圆饼状。通体打磨光滑。两面内凹,中心部钻一小孔,外侧一周有四个天然的椭圆形凹坑。直径1.3、厚0.8厘米(图版八:图十三,5)。

三、动物遗骸

两期文化地层和房址堆积内均有出土,第一期文化出土的主要是海产动物遗骸,有少量的陆生动物遗骸;第二期文化与第一期相比,陆生动物遗骸大量增加,而海产动物遗骸则相对减少,但是两期所出土的动物种类没有改变。海产动物主要以软体动物为主,有牡蛎、脉红螺、锈凹螺、菲律宾蛤仔、文蛤、青蛤、毛蚶、魁蚶、砂海螂等。陆生动物

主要有鹿、獐、狍、野猪、家猪、狗、羊等。

结语

大王山遗址第一期文化堆积分布面积较小,未发现遗迹,出土遗物数量较少。陶器以夹砂黑褐陶为主,手制,且胎体厚重,制作粗糙,器类单纯,以素面为主。纹饰多在陶器颈部或肩部,有凹玄纹、戳刺凹点纹、锯齿纹等,此外,有红、黄、白三色彩绘陶。出土器物以罐、壶、碗和豆为典型,石器主要有石斧、石刀和磨石等。从这些出土遗物特征来看,与旅顺于家村下层②、大连甘井子双坨子遗址下层③、大连大连湾大嘴子遗址第一期文化④出土遗物相同,属于双坨子一期文化。

大王山遗址第二期文化堆积分布面积大,堆积厚,发现了数量众多遗迹,出土了大量的遗物,是遗址主体文化遗存。由于遗址特殊的地理环境,出现了多道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设施——大型石砌平台,将遗址围建成数个大型的活动面,人们在平台活动面上建筑房屋和生产生活,在各平台和各房屋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连接通道——道路。房址多建筑在石砌平台之上,就地取材,垒砌房屋墙体,平面多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门位于房址下山坡墙体的一角上,室内未发现灶址,屋顶是用木柱支撑,很多房屋毁于火烧,在原址多次重建,叠压打破关系较复杂。出土遗物与第一期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陶器主要以夹砂灰褐陶为主,胎体变薄,制作规整,多经轮修,器类丰富,体型变大,圈足器多见,纹饰种类增多,样式复杂,也有少量的彩绘陶。这时期的大敞口罐、折肩壶、细长颈鼓腹弧、侈口鼓腹罐、大敞口盆等饰刻划纹、人字纹和水波纹的器物与双坨子遗址上层同类器物相似,而饰复合纹饰,如连续续交错三角内填平行线纹、连续交错方格内填平行线纹、连续交错方格内填网格纹、连续菱形内填网格纹、多重菱形内填平行线纹、多重人字纹等器物则与大嘴子遗址第三期文化、金州庙山遗址上层⑤出土遗物更相近,从整体来看大王山第二期文化属于双坨子三期文化。

在第一期文化中出土的石斧、石刀等生产工具较少,而网坠和鱼卡等渔业工具则数量相对较多,并且文化层堆积中包含了大量的海产动物遗骸,说明了在第一期文化时期海洋渔业在生产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到了第二期文化时期,文化层堆积中海产动物遗骸瞬间变少,生产工具等则大量出现,这说明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来源的改变,原来渔业在生活中所占的地位降低,农业生产开始成为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来源,这种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促使人口的加速增长、生活空间扩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分布范围要远远超过第一期文化遗存。

大王山遗址的发掘是迄今大连地区最大规模的一次青铜时代遗址的考古发掘。该遗址面积大、海拔高、文化内涵丰富,这对于研究辽东半岛南部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文化提供了一批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丰富了研究辽东半岛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序列的资料,也对我们进一步探讨本地区与周边相邻地区之间的文明起源和形成及文化交流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附记:本次发掘领队为李新全,参加发掘工作的有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白宝玉、樊圣英、肖新琦、薛英勋、张铭、徐正、褚金刚、李霞、穆启文、图旭刚、柏艺萌、赵海山、马红光、姚志勇、邓茂、王晓磊,大连市考古研究所张志成、张翠敏、李勐、于海明,鞍山博物馆的顾玉顺,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壮,辽宁师范大学考古专业在读研究生张明。线图由樊圣英、赵海山、姚志勇、马红光、于海明绘制。照片由穆启文、樊圣英拍摄。

执笔者:樊圣英 肖新琦 孙力楠 于海明

[注 释]

① 刘俊勇等:《辽宁大连市郊区考古调查简报》,《考古》1994年第4期。

② 旅顺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旅顺于家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集刊》第一集1981年。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双坨子与岗上——辽东史前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年。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大嘴子——青铜时代遗址1987年发掘报告》,大连:大连出版社2000年。

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旅顺博物馆、金州博物馆:《金州庙山青铜时代遗址》,《辽海文物学刊》1992年第1期。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