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即是色1_《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何含义

佛教经典比比皆是。三藏的十二经之一《心经》,可以说是大乘般若的精髓汉代广为流传的译本是唐高僧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这段经文只有短短的200多字,但却充满了珍珠和著名的句子。例如,我们熟悉的短语“颜色与空没有区别,空与色没有区别”就来自于此。对

空即是色1

小版本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对这两个文本一直有一种解释,主要是基于老庄的传统哲学。因此,我们在阅读经文时很难把握经文的本质。具体来说,老庄的哲学讲“无为”,如无为而治、大象无形等。《心经》谈到般若的“空”空虚和虚无之间没有等号。用“虚无”来理解这段经文是令人困惑的< br>

空即是色1

因为这里的颜色,即五蕴中的“颜色蕴”,是指佛教文化中的物质现象,是可见的、有形的。至于“无”,它不存在,也不存在于传统观念中。正如六祖所说:“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来的灰尘?”

空即是色1

例如,你手中的手机代表“颜色”,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然而,手机周围的空间传统上被视为一无所有。或者简单地说,手里有“电话”,周围没有“电话”。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与存在和不存在完全相反,不可能两者都有。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用老子和庄子哲学中的“无”来理解这段经文,它应该是“色不空,空不色”,而不是“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

空即是色1

然而,《心经》中的般若“空”是从起源的角度来理解世界,即“有一个世界是由预定的原因设定的,有一个世界是由预定的原因设定的”。释迦牟尼世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业力的虚假组合,这决定了物质在容器世界中的存在例如,手中的电话只是人们给它起的一个名字。不同的文化对它有不同的名称,甚至不同的语言,它的名称也非常不同。此外,电话本身不是天生完美。它由各种部件组成。没有这些,就没有电话。从

空即是色1

,我们周围的一切,也就是所谓的“颜色聚集体”,都不是这样桌子、房子,甚至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如此在传统意义上,不可改变的材料从来不存在。

所谓“色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就是说物质现象不具有恒常不坏的本质,而是由因果报应和组合形成的,边聚,边散被破坏,所以它是空的;然而,空不是“无”或“无”。所谓的空虚是一个生、死、变的过程。业力的幻觉现在存在,并且不会阻碍它的存在。

空即是色1

是相同的,也就是说,没有区别,也就是说,颜色和空间是相同的,也是相同的

编辑微信:2801978254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