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8年度最受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出炉啦!
老师,这100本书里,你读过几本?
TOP 10
莫非/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风吹或不吹 草木都在动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文化里小学 徐丽娟
“亲爱的莫非同学,我是你的同学冯韵达。我好羡慕你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我想你一定是很有耐心的人,很认真很专注的人。虽然我们不曾见面,但我已经把你当作我们班上的一员。我最喜欢你的那首《立冬的诗》,我想知道立冬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是不是和我一样在读诗?”
想起最初我将莫非老师的《风吹草木动》带给大家的时候,是颇有趣的。我说: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多了一位新同学,他叫莫非。他就在你们中间,说大地上的花朵,说天上的云朵,说月亮勾着星星的尖角,说很多你们想说还没来得及说出的话。
大家开始翻开各自手中的书,有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念出了声:一棵树听见了远去的鸟鸣,你没想到/漫长的冬夜来临了,除了漫长再无别的。
有的同学翻到某一页,急切地问我,这花儿我们这里有吗?这树是不是学校里就有的树?这种树叶子人能吃吗?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恍惚间,我觉得莫非老师就在孩子们中间。他也不说话,微微笑着,莫非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莫非他看出了某个孩子显现了诗歌的天赋?
12月7日,同学们建议上一节诗歌朗诵课。孩子们或许还不懂得朗诵技巧,这有什么要紧。要紧的是,他们在读自己“同学”的诗歌。“曾经的冬芽多么危险/曾经的二月还不是早春”“一片叶子是海一片叶子是盐/一片叶子是河流一片叶子是山谷”。他们那么专注,仿佛时光停止在这一刻。阳光从窗外斜射进来,照上孩子们汗涔涔的额头,照上他们耳朵后细腻的绒毛,我觉得自己也被融化掉了。
读莫非老师的诗歌好多年了,我也是因此爱上植物摄影和诗歌写作。照着常理,太久地读某个人的文字,会产生心理疲累感。奇怪的是读莫非的诗歌却没有这样的感觉,等着读他的新诗,等着他更新公众号,都是一件快乐的事。
读他的书,也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那么好的早上,那么早的花,那么早的种子”“结果会怎样呢?有的落在树下,有的还在树上。”
读莫非老师的诗歌,像是在剥一块糖。这块糖三分甜美两分忧伤,还有一些就是新奇陌生。他的语言具有出乎意料的冲撞感,让阅读成为欣喜丛生的旅程,而下一站将要出现什么,我们永远无从得知。莫非老师的心里住着一个调皮的聪慧少年,与这些诵读的孩子重合在一起,如风中的草木一样纯粹而美好,难分难辨。
《风吹草木动》这本“诗意的博物学”是沉甸甸的又是轻盈的。说沉甸甸,是因为莫非花费了30年的心力在房前屋后荒郊野外一草一木积累起来的;说轻盈,是因为作者有一颗童心,相信万物有灵,理当百般呵护。孩子们把书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很高的一摞。同组的老师们都乐于传阅着读,他们惊叹于莫非老师将自然的纯净甘美以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亲近诗歌感知草木,应该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2.《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珍藏版)》
叶嘉莹 刘在昭/笔记 高献红 顾之京/整理
师者顾随
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 赵鲲
近几年来,沉寂了数十年之久的顾随先生的名声渐次恢复。顾随先生成就之广、造诣之高,很难用所谓“某家”之类的词语形容之——他是罕见的兼具文化广度和思想深度的“通人”,非深读其文辞,难以窥其究竟。现代以来的大家,此类通人并不缺乏,但顾随先生在通人之列仍有一殊绝之处:他的课讲得极好,口碑之佳,闻所未闻。
虽然,顾随先生的课堂风采未曾留下影像,但有那么多名家硕学对顾先生讲课之精彩推崇备至,诸如先生的弟子周汝昌、叶嘉莹、欧阳中石等,多次撰文回忆先生的课堂讲授风采,其作为课堂讲授大师的名声绝非虚誉。顾随先生的课堂讲录,不论是讲《诗经》、唐诗宋词,抑或《论语》《中庸》《昭明文选》,都分明显示出其扎实的小学、文献的功底,但顾随先生并不以此为重,而是重在阐释、发挥文学的思想内涵、艺术魅力,其所思所言,绝非率尔之词,也无含糊之语,而皆是“修辞立其诚”,深具理路的言说,并且许多地方议论之精绝驰骋,性情之跃然可喜,人与文之融合一片,是普通所谓“著作”无法具备的境界。
顾随先生可称之为教育家。因而,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顾随中国古典诗文讲录》(珍藏版)具有独特的意义。这些从《顾随全集》中撷取的依据叶嘉莹、刘在昭两位顾随弟子的笔记,提醒也是方便我们从“师者”的角度打量顾随。研究《讲录》的内容,是长远的学术之事。但这些笔记也隐隐地向我们发问:我们该如何讲课?我们该如何教育学生?
课堂讲录是教师授课的文字记载。教师的中心在课堂。比之专著论文,抑或头衔虚名,课堂是教师真面毕现的所在。教师的态度、学养、人格、口才,尽在其中,无以遁形。虽然我》?们无法得见顾随先生的音容笑貌,但阅其《讲录》,“时有神光来纸上,恍见上堂风致”(叶嘉莹《贺新郎》),顾随先生的学问魅力,大抵可感可知。
顾随先生的文学课为什么讲得那么好?我以为,要点有三:其一,顾先生讲文学,是把文学中的“生命”当作最根本的要义来讲的。所以他的文学讲授,往往旁征博引,触类旁通,上天入地,大无不包,细无不举,而其往返腾挪,始终围绕人的“生命”展开。其二,渊雅博大的学识。顾随先生的《讲录》、著述,文史哲、艺术、宗教、生活,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妙合无垠。没有此等学识,文学之精彩无从谈起。其三,不拘程式,自由任性的讲法。据说,顾随先生讲课不用课本,常“跑野马”,然而其中知识、思想、生活感悟、感染力一应俱全。顾门弟子一致评价其授课“一空依傍,一片神行、兴会淋漓”的境界,正是从任性自由的讲课方式而来。
然而,顾随先生授课的精彩绝伦尚有一前提,即他对教学、对学生高度的认真、热忱。顾随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教学,其态度异常严肃,决不糊弄。讲堂上,他倾其所有,知无不言;课堂外,对学生有问必答,施教无类,始终以诚待人,因而顾随先生对学生的人格感化力量特别大。这些,都是我们在研读顾随先生的课堂讲录时,不该忘记的。
3.《教学伦理(第五版)》
[美]肯尼斯·A.斯特赖克 乔纳斯·F.索尔蒂斯/著
黄向阳 余秀兰 王丽佳/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学伦理提醒我们过有道德的生活
江苏省南通市金沙中学 凌宗伟
在中小学教师中提起“伦理”一词,恐怕是一件令人头大的事,然而正因为头大,才是最需要知道的一件事。因为不知道,我们往往才会将那些有违教育伦理的事看成正常的事。
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肯尼斯·A·斯特赖克/乔纳斯·F·索尔蒂斯的《教学伦理(第五版)》一书中,作者认为“教师有一种特殊义务,帮助自己的学生看到并分享伦理思考潜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样我们大家就可以一起过道德上负责的生活。”伦理学的意义在于人的德行的养成、帮助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网络,在人与人的关联中最大成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智能,使每个人的人生更为丰满,更具活力。读一读《教学伦理》或许会明白为什么要提醒自己,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谨言慎行,因为不论你承认不承认,你任何时候的言行都可能成为学生的范本。埃德加·莫兰说:“个人道德意识将个体——社会——种属联系起来”,“所有对伦理的关注都应当看到,道德行为是一种连接的个体行为:与他人连接,与社区连接,与社会连接,直到与人类种属连接。”可见教师必须意识到“伦理不但是私人题材,也是公共题材”,决不能将私德与公共道德截然分开。
当我们读过《教学伦理》,再回看中小学校及其教师身上所发生的依这样那样的问题时,就会发现大多是因其伦理缺失,或伦理意识不强的原因所致。譬如,有位教师曾在一群里晒了这样的文字:“我朋友圈有位A老师要评特级教师,请我帮他开张外出讲学的证书。因为他还差一张外出讲学的证书。以他的实力,请他来讲一次学,给他开张外出讲学的证书,并不难。我点开他的朋友圈一看,我写的数百篇文章他一篇都没有转发,于是打消了帮助他的念头……”这位教师的观点是:“先主动去帮助別人,自己在需要别人帮助时一点不难……付出要先于回报,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粗一看他这结论似乎不无道理,但从伦理准则的视角看,这就不是一般的问题了。
《教学伦理》的作者提醒我们:“我们是自由的,因为我们是有义务为我们自身做出选择的道德主体;也因为对于一个在道德上有义务做出负责任选择的人而言,蛮横地去干涉他的自由,在道德上是无理的。”“我们每个人都可按自己的选择行事,没有人可以说三道四和指手画脚。这种观点常常用来说明那些断言某事绝对正确和错误的人,事实上是在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
这本书的特色在“举案说法”,启发思考,而又不做结论。诚如作者所言,“道德行为,要求人们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这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办不到的”,“探讨教学中发生的一些极其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道德两难问题,也许都可以通过道德反思加以解决”,解决伦理争议的诀窍是“在道德感与道德理论之间寻得某种反思均衡点”。关键是我们必须站在教育的宗旨与价值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言论与行为,才有可能过上道德上负责的生活。
4.《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
[美]玛丽亚·哈迪曼/著 杨志 王培培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堂的秘密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徐飞
在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今天,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的著作被纷纷引入界内,为教育教学变革提供了多样路径。
在这些著作中,《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无疑是一本不可绕开的经典之书。这本书为我们破解了神经科学中的不少迷思。原来下面这些深入人心的结论都不能经受认知神经科学的论证:“我们中有些是左脑型人,有些是右脑型人”“听莫扎特的音乐会让婴儿更聪明”“错过关键期,学习发展的窗口就会关闭”“我们只用了10%的大脑”“我们生而拥有的脑细胞一生都不会变”……这些曾被我们奉为圭臬的观点在这本书里土崩瓦解:原来不存在左脑型人或右脑型人;原来听莫扎特音乐只能产生短暂(15分钟)的空间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非提升整体的智力水平;原来错过了关键期,学习之窗也只是变窄而非完全关闭;原来我们已利用了我们的全部大脑;原来特定脑区中新细胞是可以生成的……
作者哈迪曼教授不仅是学者,还在巴尔的摩城市公共学校系统担任负责人、培训师、教师,宏大的理论视野与扎实的田野实践相结合,使得这本学术著作既有云朵的味道,又有泥土的气息。她不仅阐述了脑科学运用于课堂的原理,更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策略。她提出了以脑为导向的BTT教学模式,这个模式起源于巴尔的摩,是基层学校的“草根”式研究,但如今已向全美国、全世界推广。因为这个模式借助脑科学的理论,为我们揭开课堂教学的“黑箱”,使我们洞见了课堂教学的奥秘,从经验主义走向科学主义。
这本书的最可贵之处,是提供了可复制、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在策略之后,书中还列举了相关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具体且可复制的策略与案例,拉近了我们与脑科学的距离,原来脑科学并不以高深示人、神秘莫测,它也可以从实验室走出,在我们的课堂上落座。有了脑科学的出席,重塑课堂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作为教研员,我更关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标准。令我惊喜的是,哈迪曼教授在书中还提供了详细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即附录二“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检查清单”,这就给我们的课堂观察与评议提供了具体的抓手。在这里,课堂可以洞见,课堂本无秘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前几天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海王》。当海王从海沟国的洞穴里取到了亚特兰蒂斯老国王的三叉戟时,他就拥有了无穷的神力。其实,脑科学正如三叉戟,当我们的课堂遇上了脑科学且发生化学反应,正如海王手持三叉戟搅动整片大海一样,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将是可以预期的。
5.《全世界都想上的课》
[日]黑岩祐治/著 王军/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生毕业30年后为他写书
四川省成都七中 杜明元
这是一本学生回忆恩师的教育故事。作者黑岩祐治是日本神奈川县现任知事。2005年,在他高中毕业30年之后,为他中学6年的国语教师桥本武先生写了这本书。
什么样的教师会让学生毕业30年后专门为他写一本书?
正如其名,这是一本颇具传奇色彩的集子。一个“破落户”私立学校,1968年把200名毕业生中的132名送入东京大学,逆袭为东京大学全日本录取率最高的学校,创造了神奇的传说。创造这一神迹的教师之一就是桥本武先生,他是一名国语教师,且一头扎进滩校执教50年。桥本武先生在初中三年只使用一本小说《银汤匙》作为国语教材,他的独特授课让学生终身受益,学生们不仅高考成绩出色,日后也都成为全日本各行各业的精英。桥本武先生被誉为日本国宝级教师。
这本书少谈对教育的理解,多谈桥本武先生的诸多教育和生活轶事,是一部承载教育使命、塑造教育美好的走心之作。作为一名教师,我为书中的一些点滴、一些面孔、一些故事和其中蕴含的教育思考深深打动。在我看来,桥本武先生的教育哲学可以从“回望生活的真实”“遵循生长的自然”“张扬独一的个性”“成就完整的自我”四个方面来理解。
回望生活的真实。教育的过程就是让孩子感受生命的美好、体验生活感动的过程。书中有一个情节很打动人,学生们把教室里的课桌拼到一起,再把纸牌摆到上面拼抢。这是在上国语课,因为在《银汤匙》里有“‘百人一首’抢牌大赛”的情节。还有桥本武先生带领学生在课堂开“杂果子试吃会”,风筝大赛也进了课堂。这样的教材回归现实,课堂走向真实。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课堂,也是多么有意义的生活,给学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遵循生长的自然。生命的自然属性先于教育的后天塑造。唯有遵循个体的自然成长,才不至于使创造最适宜学生的教育沦为一句空话。桥本武先生的自选教材是《银汤匙》。其故事,能让学生自己与主人公的成长相重叠,其语言,也如夏目漱石先生称赞的“日语中的美文”,明净细腻若行云流水。《银汤匙》不厚,只有10多万字,一用三年,事情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为了适合十多岁少年阅读,先生呕心编写的《〈银汤匙〉研究笔记》却很厚,“要真正赋予其生命”,让《银汤匙》成为只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教材。
张扬独一的个性。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唤醒灵性、启迪智慧,使他们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桥本武先生说:“我不要标准答案,只要你们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想法,并把它们留在自己的笔记里。”
成就完整的自我。教育的目的在于完善人,使之不仅能够独立于世,还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桥本武先生教学方式的特色是“绕远”和“跑题”,用一本小说极尽所能地牵连所有国语知识和人生道理。先生有一个宗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环境怎样变化,有了真正的学习能力——这根坚挺的脊梁,我们,总能走下去……所以桥本武先生培养了著名作家、东京大学校长、日本最高法院事务总长、国会议员等杰出学子。
能成为桥本武先生的学生是幸运的,这些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就像约好了一样,各自创造了各自的精彩,也像约好了一样,他们都把各自的成就归功于桥本武先生的《银汤匙》授课。
6. 《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
[加拿大]佩里·诺德曼/著 陈中美/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经典绘本原来藏着这么多乐趣
山东省英才学院学前教育学院 孟萍
在幼儿园里,教师是儿童图画书的解读者、使用者、幼儿阅读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因此积累与图画书相关的专业知识,提升我们在图画书方面的专业素养是每位教师应做的工作。如何让我们自己真正读懂一本图画书,如何在拿到一本图画书后能清晰地梳理出它的结构层次、艺术特征、核心价值,并结合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经验,去设计适宜的课程方案,这是我们幼儿园教师需要去思考的内容。
近几年介绍图画书的结构、图文关系、图画书与儿童成长的关系及图画书教学实践的专业书籍不少,但像《说说图画:儿童图画书的叙事艺术》这样的书籍却是不多见的。
本书的作者是加拿大当代重要的儿童文学学者佩里·诺德曼。他提出,大多数童书的讨论都注重它们的教育功能,而他自己把研究放在图文的特质而非教育学议题上。他认为,如果只关注教育议题,儿童文学在正统文学中的合法地位就得不到承认,让人觉得不值得去认真分析和研究。而图画书是一种严肃的艺术,值得我们给予和其他艺术同等的尊重。全书共有10章,主要围绕20本经典图画书,集中探讨了图画书的艺术本质这一问题。本书所讨论的图画书虽都是英文原创图画书,但基本观点是适用于中文图画书阅读的。为了此书,他研究了文学理论中的符号学、读者反应理论、知觉和艺术理论、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这不是一本容易阅读的著作,但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让你去探寻图画书的艺术本质,给你带来巨大收获和思考的巨著。
我们在生活中给孩子们选读本、设计阅读活动时常常提到孩子的前经验。为何要关注前经验呢?这本书给我们的实践找到了理论依据。“图像再现和图像认知在许多方面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理解。”所以儿童阅读前不仅需要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也需要熟悉图像认知方面约定俗成的惯例,这都需要学习。然而同时作者也指出,只要在有书、有图画的环境里,这种体验会让大部分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这种熏陶就是一种学习。
图画书传达信息的模式各不相同,并且不同的模式实际上是同时起作用的,要想完整清楚地表达任何一本图画书的复杂性是不可能的。只有把它们分离开来,分析每个符号的含义,才有些许机会欣赏到一本完整图画书的丰富性。本书第二章到第六章就提供了一个关于图画书传达主题信息的不同方法的概览,即详细分析了图画书中的每个符号,这样在分析一本图画书时,我们会关注“版式、设计、主导视觉特征、风格、象征、动作、时间”,更具体地说,我们会仔细分析和研究图书的尺寸、形状、纸张、话语、语调、光线等符号。
理解了每个符号的含义,读懂了图画书,首先你会惊呼原来曾经熟悉的经典绘本暗藏这么多乐趣,你会如孩子般反复去阅读和寻找有趣的细节。而这种发自内心对图画书阅读的喜爱才是影响幼儿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培养最重要的因素。其次研究图画书中的符号和图文关系,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手法,并练习活化文本的构成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后期引导幼儿阅读,把图画书自然地融入幼儿生活,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如《第一次种圆白菜》,通过要素分析,你会发现小主人公种植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及作者独特的生态价值观,这全都浸润在书中一点点的细节中。所以在开展相关主题的种植活动时,我们就不再只是关注种植结果,而是让孩子们在阅读和讨论中自主地去体验、模仿,感受种植的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 《文心雕虎全编》
刘绪源/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如灯塔 照亮童年
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冷玉斌
一直爱读刘绪源先生的文章。刘先生的书好读,又耐读,就像他有篇文章讨论儿童文学的“深度”时说的,“它有多深,就该有多浅”,这话移来说他的文章,一样贴切,“有多深,就有多浅”。他是文体家,每篇评论都是好文章,“今文渊源”,在他就有好的继承,而说到他的评论,不能不提这一册《文心雕虎全编》。
“文心雕虎”是刘绪源先生自2000年开始在《中国儿童文学》杂志开设的专栏,2004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结集成书。2016年,应编辑约请,刘先生重新整理,增删选文,编订完成这一册《文心雕虎全编》。新书分上编、下编与附编三辑,都是极好的童书评论,或者关于童书的漫谈。此番重读,又一次感受刘先生独特而迷人的风格,这些文章清浅处深刻,灵动处厚实,明晰而有情致,最重要是一个“真”,刘先生讲真话,表真心,用真情,他对年轻作者的关切与呵护,对儿童文学的直言和敏锐,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比如“讲真话”,《“从来才大人,面目不专一”》一文,评论的是儿童文学作家玉清的作品,刘先生对玉清一向认可,当看到玉清总是热衷于某一类描写时,他还是忍不住直言:“说心里话,这一次,我有了一种反感。”接着就具体讲了他的感受,如此直截了当,直言相告,真是再真不过的“真话”,更难得的是,刘先生情知这些“真话”可能带来的影响,仍然坚定地讲出来,“不写下这些,我会觉得我不诚实,我会继续言不由衷”,在我看,“讲真话”真正可贵的地方还不在对别人,而是对自己,刘先生评论中的“真话”,都是坚持自己的艺术观念,依循自己的艺术眼光,给自己一个真实的交代——而这样的追求并不是要伤害他所批评的对象,仍旧是为了推动他们进一步成长,就像上述之文,他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我想,玉清应该是个‘大才人’”。这同样是真话,是他心中对作家们真实的要求和期许。
说到“表真心”,可以说,刘先生在《文心雕虎全编》里的每一篇,都是在表达他的真心,收于本书作为“自序”的《什么是儿童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工作》一文就讲道:
在儿童文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就是关注当下的创作,寻找创作前进的动因,发现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新质”。
这就是刘先生的真心:他持续不断地关注新人新作,及时予以阅读上的呼应、指导与反馈;他关注当前创作的热点或思潮,总是很快地从理论上进行剖析,给读者引领;他关注儿童阅读的理论建设,常常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并不厌其烦地结合作品探讨这些观点,作者与读者往往都能受益。
还有“用真情”,读本书“附编”即可见一斑,这四篇是刘先生应《文艺报》所撰有关国内儿童文学创作动向的综述,只要写出四篇的题目,就能感受到刘先生用情之专、用情之深、用情之重:“回到生活,回到文学,回到美”“儿童小说的早春天气”“听一听儿童文学的脚步声”“却顾所来径,童稚满山林”。
刘先生在文中讲到他对“质感”的发现,说文学中的质感,是由那些“编不出来”的部分组成的,而能够撑起质感的,“只能是生活赐予的,是你生命中所偶遇的,是长期积累的独到发现和体验”,我想,《文心雕虎全编》最大的质感就在于它的“真”,这正是刘先生赐予我们的独到发现和体验,也是他奉献给儿童文学的“真生命”“真性情”。
《文心雕虎全编》封面也设计得好,据说先生生前已经看过,很满意。确实,那放射光芒的庄严又可爱的灯塔,独立,善良,温暖,去往光明,不就是多年来刘先生为儿童、为童年阅读的写照?刘先生这一生,是充分的一生,道德文章,山高水长,哪怕只是这些儿童文学评论,也足够闪耀银色光芒,它有如灯塔,为我们长久照亮儿童世界与童年秘境。
8. 《我的教育故事》
于永正/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黄集实验小学 常猛
今年中秋节,我去师父于永正先生家里。师母递给我一本书,说:“这是你师父的书。”我双手接过书,用手抚了又抚,眼里含着泪花。
书的封面以淡黄为主色。左上角六个大字赫然入目——我的教育故事。右侧有三列文字:“我自以为我的教育不空虚,因为我有情。我的情无处不在。”“有情”,应该是先生教育生涯的一个注脚。在左右两边文字的中间,是一个人的背影,下面是他拖得很长很长的影子。他立在那儿,像一尊雕塑,又似一座丰碑。
这背影,应该就是师父吧!
《我的教育故事》辑录了先生根据回忆撰写的30篇教育故事,20余篇先生在生病治疗期间撰写、发表的有关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文章。
先生的这30篇教育故事,有真情,有真趣,有真智慧,蕴含着他对儿童教育的清晰认识,浸透着他对儿童极大的人文关怀,以及他的教育情怀和主张。
《洗头》这篇故事中,先生的学生张玲侠看到先生满头的白发,一下子伏在先生的肩膀上哭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真情。先生为她洗头,鼓励她,帮她入队,让她参加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落成典礼,成了她“人生中永载史册的大事”,也因此,让她有了自信。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真情。
师生之间有了“情”作牵引,也就会在师生间建立一个“场”。在这个“场”里,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一点点发现更好的那个自己。
《故事中的故事》一文中,先生为了让躁动的学生安静下来,临时杜撰了一个故事。对孩子来说,这是有趣的。因为孩子都是喜欢听故事的。故事讲罢,全班学生哈哈大笑,犯了错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再继续下去,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到学习中。我想,只有真的理解儿童的老师才会有这样的“创举”吧!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可见,“趣”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多大的积极作用。
《随机应变》一文中,先生带着学生到雪地里撒欢儿,后脑勺儿被学生投掷的雪球击中。学生围上来,先生跟他们说:“都怪我后脑勺儿有个大疙瘩,目标太大。不过,这可不是一般的肉疙瘩,这叫‘智慧球儿’。如果打坏了,我没了智慧,可就不能当你们的老师了。”先生用有趣的话语,消除了学生们的顾虑。“趣”,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我是先生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因为这本书的文字录入大都是我来做的。
先生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他交给我的手稿,一定是做过认真修改的,有的地方还不止改了一次。有时,为了一个标点符号,先生都会进行一番思考。他常跟我说:“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容不得半点马虎。”
每当我看到封面上的那个背影,就会想起先生,想起先生那标志性的“于氏微笑”,想起我与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想起先生家门外的那棵桂花树和那绽放着的小花……
豹窥一斑,鼎尝一脔。先生的大智慧,需要我们从他的文字中去寻得。
日子在过,时间在流,同时故事也在发生着。我们的人生便是由一个又一个故事串联起来的。时间会让我们忘却一些东西,也会让我们铭记一些东西,在我们还没有忘记之前,让我们拿起笔记录下来吧。让我们借着先生质朴且又亲切的文字,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9. 《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
[美]罗伯特·阿多特/著 许洪珍 李彤韵/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既是印证也是启示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陈维兵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不太说得清什么样的书能称之为好书,尤其是教育类的书,貌似每一本书里都住着一位教育家的灵魂。但读了《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的灵感与艺术》这本书之后,我有种打个“飞的”去跟作者聊上三天三夜的冲动。
如果你问,究竟为什么我的学生如此热爱数学、数学成绩都如此优秀?我会告诉你,在这本书里就能找到答案。
接纳过去 芸芸众生,谁还没有个过去呢?每个学生都带着过去来到我面前,而我能做的只有接纳。我接纳他们,也让他们接纳自己,不管是所谓的“问题孩子”还是“学困孩子”,我都送给他们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就如同书中所说:“承认学生也许会遇到的不适感,这种方法一开始就能播下信任的种子,对于克服可能由多年积累起来的痛苦至关重要。这种痛苦能使人完全放弃学习。”
先肯定再完善 “陪娃写作业”在朋友圈的热度始终不减,小朋友们写作业时清奇的脑洞也屡次被疯转,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家长们碎得稀里哗啦的玻璃心,但更让我心疼的是那些被陪的娃娃们。我特别想走过去摸摸他们的头,跟他们说:“你说得很对,孩子,你观察得很仔细,考虑得很全面……”孩子们的想法是多么可爱又顺理成章,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完善和引导而非纠正。这本书告诉我们:“建立沟通桥梁和表达你理解他的妙招是,在适当的时候说‘我知道你的意思’。”
不予回应法 教学中也有类似于沉默是金的道理。适当留白,留出来的是学生的思考空间、成长空间,我们不给学生代言。书中给出了五种不予立即回应的情况:一是学生知道答案却心存疑虑,二是学生仍陷入沉思中,三是老师已解答过几次学生仍不理解,四是学生突然又产生一个偶发想法,五是学生问了一个错误的问题。
赞美 所谓“一招鲜吃遍天”,我当了近十年的老师全靠对学生的赞美和表扬。现在社会上风靡的“毒舌”“杠精”,听起来很酷,说起来很爽,但是千万不要用在学习交流时,就算是有讽刺意味的幽默也很危险。书中说:“学习本身已经使学生们非常脆弱了,他们毫无防备地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尴尬局面,甚至更糟。”举个例子,我每周都会陪孩子去篮球兴趣班参加训练,我发现隔壁班的一个男教练非常习惯于说教,而且言语中讽刺挖苦居多,类似于“打球没带脑子啊”“我真被你打败了”“就你们这投篮还吵着要打比赛”……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们打球缩手缩脚,三步上篮每迈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观察教练的脸色……在我看来,单纯机械性地输出指令也比这种充满讽刺的辅导要好得多。我喜欢赞美,经常赞美,但也并不是毫无原则,如同书中所说:“把赞美留给那些真正值得称赞的事情吧……而表扬应该留到最后出结果时使用。”
读到这本书,我突然发现自己是多么幸运,书中传递的这些教育理念既实用又有效,既印证了我的实践,又给我带来新的启示。与学生家长交流时我也非常希望能将这些观念传达给他们,现在,这本书就是一个契机,相信大家读完后都会和我一样获得许多感悟。
10.《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美]苏珊·福沃德 克雷格·巴克/著 黄姝 王婷/译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疗愈儿时伤痛,寻求心的成长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羊毫街小学 史晓丽
记得刚上高一时,期中考试后,老师通知开家长会。我给母亲打电话,说了家长会的时间,最后还叮嘱母亲一定要按时到校,母亲答应了。
家长会开始时,别的家长陆陆续续都到了,直到最后也没有等到父母。家长会结束后,老师在班里点名,有四个同学的家长没有参加,其中一个便是我,当时的自己好难过、好无助,强忍着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流下眼泪。
那个星期回家后,我大哭着和父母吵了一架。
因为内心的倔强,我没有和父母说:你们知道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被老师点名批评是什么感觉吗?
虽时过境迁,想起多年前的小事,那些隐忍在内心的疤就像死灰复燃一样,至今揭起还隐隐作痛。
参加工作后,每学期总会组织开家长会,也总会遇见缺席的家长,我深知孩子的心思,从未因家长缺席批评这些无辜的孩子,而是多次和家长交流谈心,希望家长懂得呵护孩子的内心。
读了《原生家庭》后,我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是有黏性的,尤其当造成伤害的原因正是父母的不作为时,孩子受伤的感觉愈发明显。《原生家庭》给出了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对策,作为被伤害过的孩子,我们除了有“我应该对父母负责”的想法外,还可以有别的选择。你必须承认,你在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被父母伤害过的孩子到底要怎么做来减轻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呢?
一、责任是他们的
“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该承担责任的人”。父母没有按时给我开家长会,是父母的责任,他们也许有他们的理由,但我不应该为此感到自卑和痛苦,因为我并没有做错什么。
二、不要停止生活的脚步
感受悲伤之后,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当下。当下的生活依旧很美好,我们仍然要对自己和别人负有责任。
三、对自己负责
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诚实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关系。面对童年的事实。勇敢地承认自己童年的经历和成年后生活的关系。勇敢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重新获得自己作为成年人的权利和自信。
四、恰当地向父母倾吐内心的伤痛
如果不正视自己内心的伤痛,我们只能陷在被伤害里,只有积极主动采取措施,自己的伤痛才能得以修复。向父母倾吐内心伤痛要找准时机,自己必须改变观念,不再继续为儿时所遭遇的痛苦经历承担责任。如何向父母倾吐伤痛呢?我们可以通过写信或面谈的方式,把自己内心的伤痛合理恰当地倾诉出来。
身为教师的我们,虽已是成年人,可我们自己也是从孩童时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应该更懂得对孩子的心灵怀有敬畏之心。《原生家庭》治愈我们成年人内心的伤痛,同时也提醒身为教师的我们,在面对学生时,在面对他们纯真的面庞时,记住这些忠告,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多一些肯定的赞扬鼓励,多一些细致的精心呵护。
中国教育报2018年度
教师喜爱的100本书90佳
1.《北京千米以上山峰手册》
阿坚/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被解释的美:英语的方法和趣味》
金雯/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博物馆中的美术课》
张琳/著 少年儿童出版社
4.《不管教的勇气》
[日]岸见一郎/著 渠海霞/译 晨光出版社
5.《曹文轩的文学世界》
徐妍/著 明天出版社
6.《拆开来说》
朱自清/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7.《畅游世界最大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
刘嫄/著 漓江出版社
8.《成长型思维训练》
[美]安妮·布洛克 [美]希瑟·亨得利/著 张婕/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9.《吃货的中国史》
毛帅/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0.《从尿布到约会》
[美]黛布拉·W·哈夫纳/著 王震宇 张婕/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1.《打造儿童阅读课堂》
郭晓莹/主编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12.《大学教育》
蔡元培/著 北京出版社
13.《当绘本遇见写作》
葛琦霞/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4.《定名与相知》
扬之水/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5.《读书会的75个阅读作战法》
[西]蒙瑟拉·纱尔朵/著 周姚萍/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16.《杜甫诗选(古代诗词典藏本)》
莫砺锋 童强/著 商务印书馆
17.《儿童分析的故事》
[英]梅兰妮·克莱茵/著 向恩 等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18.《儿童立场》
成尚荣/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儿童职业启蒙百科·长大后我要做什么》
陈昕/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翻转课堂与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时代,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教学》
[美]乔纳森·伯格曼/著 杨洋/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21.《父母最艰巨的工作》
[美]劳拉·高尔德 [美]马尔科姆·高尔德/著 杨芳/译 湖南教育出版社
22.《傅雷的美术世界》
吕作用/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
23.《感动大人的图画书》
[日]柳田邦男/著 王志庚/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4.《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著 中信出版集团
25.《古物的声音》
杨泓/著 商务印书馆
26.《鬼娃子》
董宏猷/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李英 张晓清/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8.《核心素养十讲》
钟启泉/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9.《会饮记》
李敬泽/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30.《积攒生命的光》
贾志敏/口述 朱煜/整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1.《教学七律》
[美]约翰·格里高利/著 陶秋月/译 团结出版社
32.《教育的积极力量》
凌宗伟/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3.《教育的勇气:张文质和青年教师的谈话》
张文质/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34.《教育可以更美好》
汤勇/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35.《教育现代化的中国之路》
袁振国/总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6.《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
[新西兰]约翰·哈蒂 [澳]格雷戈里·C.R.耶茨/著 彭正梅 邓莉 伍绍杨/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37.《老舍自述(注疏本)》
老舍/著 徐德明 易华/注疏 现代出版社
38.《了不起的作家:怀特的故事》
[美]梅丽莎·斯威特/绘著 王扬/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39.《名画中的数学密码》
梁进/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40.《你的名字里藏着一个海》
张丽钧/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41.《你看到的不是我看到的》
李峥嵘 于光/著 辽宁美术出版社
42.《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澳]约翰·赫斯特/著 席玉苹/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3.《潘新和谈语文教育》
潘新和/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44.《陪着孩子,慢慢变优秀》
吴贤友/著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45.《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
张定浩/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6.《全脑教学与成长型思维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力的92个课堂游戏》
[美]克里斯·比弗尔/著 韩成财/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47.《让教育更明亮》
常生龙/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48.《杀死一只知更鸟》
[美]哈珀·李/著 李育超/译 译林出版社
49.《上一节高阶阅读课:特级教师闫学经典课例》
闫学/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50.《神奇的收费亭》
[美]诺顿·贾斯特/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
51.《十个人的世界史》
[日]出口治明/著 张永/译 文化发展出版社
52.《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从预防到应对》
[日]井上麻纪/著 薛鹏/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3.《思维的艺术》
[德]延斯·森特根/著 李健鸣/译 译林出版社
54.《思维第一:全面提升学习力》
房超平/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55.《思维方式》
[日]稻盛和夫/著 曹寓刚/译 东方出版社
56.《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
郑建业/著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57.《唐诗的读法》
西川/著 北京出版社
58.《童年与社会》
[美]爱利克·埃里克森/著 高丹妮 李妮/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9.《童书电影课》
李西西/编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60.《“万物有生有命系列”》(3册)
莫非/著 商务印书馆
61.《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
冯卫东/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2.《为孩子解读〈西游记〉》
李天飞/著 天天出版社
63.《文学即人学:诺贝尔文学奖百年群星闪耀时》
汪兆骞/著 现代出版社
64.《小哲学:如何思考普通的事物》
[捷克]扬·索克尔/著 何文忠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65.《写作课》
叶开/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6.《新学记》
傅国涌/著 东方出版社
67.《羞涩的潜在优势》
[英]乔·莫兰/著 张勇/译 重庆出版社
68.《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王宁/主编 商务印书馆
69.《学校变革,我们一起来!——教育引导者的12种角色》
[美]R.布鲁斯·威廉姆斯/著 李姝 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70.《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
柳袁照/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71.《养育圣典》
[法]马塞尔·鲁福 [法]克里斯蒂娜·施勒特/著 王萍/译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72.《艺术哲学》
[法]丹纳/著 傅雷/译 商务印书馆
73.《一位诗人的诞生》
树才/著 陈诗哥 周其星/选编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
74.《隐形人格》
[澳]海伦·麦格拉斯 [澳]哈泽尔·爱德华兹/著 沈英/译 九州出版社
75.《游戏是孩子的功课:幻想游戏的重要性》
[美]薇薇安·嘉辛·佩利/著 杨茂秀/译 晨光出版社
76.《幼儿的图画书世界(共4册)》
陈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77.《阅读教学新视野丛书》
[美]麦考密克·卡尔金斯/著 祝玉娟 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
78.《阅读者》
[英]克莱夫·詹姆斯/著 乔晓燕/译 上海交通出版社
79.《糟糕的教育:揭穿教育中的神话》
[英]菲利普·阿迪 贾斯廷·狄龙/著 杨光富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0.《这样爱你刚刚好》(全20册)
朱永新 孙云晓 等/主编 湖南教育出版社
81.《这样爱你刚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的智慧宝典》
谷静/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82.《这一年 这一生:任溶溶说 说任溶溶》
任溶溶/著 任荣炼/绘 明天出版社
83.《智慧行动创造教育幸福: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理论与技巧》
童喜喜/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84.《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
顾明远/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85.《中国经典童诗诵读100首》
王宜振/主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86.《中国人的历史:君子的春秋》
申赋渔/著新星出版社
87.《终身成长》
[美]卡罗尔·德韦克/著 楚祎楠/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88.《众论教育家》
孙孔懿/选编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89.《朱永新教育演讲录》
朱永新/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90.《做幸福的教师》
陶继新/著 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