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心理视频_重视“信息疫情” 防控“心理感染”

1992年4月4日,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全球传染病防备主任西尔维·布里安德博士告诉媒体,该组织已迅速采取行动澄清网上关于病毒可从传染性“云”中感染的谣言,以确保新的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不会产生由虚假信息引起的社交媒体“信息流行病”。

的历史经验证明,每次疫情爆发,“信息疫情”也会同时发生。来源复杂、内容各异的信息泛滥,使得人们很难找到真正有价值、值得信赖的有利于公众获得帮助和自助的信息,甚至危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在一定条件下,对与错的信息会与好人和坏人混为一谈,而且真实性难以区分,使得人们的判断出现“盲点”特别是在疫情爆发初期,由于未知和对突发灾难的恐惧,大量虚假和不良信息被发布,扰乱了公众的视听,造成了社会危害。因此,面对疫情,一方面,我们必须做好疫情的防控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心理防疫”,应对“心理感染”尤其重要的是双手并用。

不真实和不良信息对公众身心健康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当埃博拉病毒在最初几年爆发时,一个谣言流传开来,进入诊所接受治疗的病人将被处决,器官将被收集并送往国外。结果,许多病人不敢进入诊所接受治疗。许多病人失去了治愈的机会,病毒的传播也加剧了。在非典时期,谣言四起,说“北京关闭了它的城市,把药物洒在飞机上”,“碘盐可以预防非典”,“板蓝根可以预防非典”在当前新的肺炎疫情中,“信息流行病”依然存在。其中,关于暴露在“传染性空气”中引起的病毒感染的信息像野火一样蔓延。刚刚证实,病毒是通过液滴传播的,只能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社交媒体上关于此类药物“神奇效果”的新闻层出不穷,导致人们争相购买,但却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无法买到。这些仍然是以前的“信息流行病”的副本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心理感染”容易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机体免疫力下降,伴有焦虑、恐慌、愤怒等强烈的情绪体验,容易导致判断和自控能力下降,诱发非理性障碍等状态;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感染”很容易发展成一个群体的不良状况,导致群体焦虑、恐慌和盲目追随“集体无意识”因此,预防“心理感染”也是预防和控制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预防和远离“心理感染”需要把握注意力的方向,强化自我控制和理性的行为意识。不要让精神处于“漫游”状态,这样头脑会被各种零碎的、混杂的信息“俘获”或“绑架”,并更多地关注有价值的活动。

人类社会的“信息流行病”历史悠久,并不可怕。因此,承认其客观存在是克服“信息流行病”的第一步特别是在疫情爆发的早期,由于缺乏与疾病相关的权威和科学信息,人们很容易用各种信息来填补空白,给不良和虚假信息的进入提供了机会。

高度重视“信息疫情”和“心理感染”的防控。最好的方法是了解人们的需求、担忧和担忧,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提供科学的建议。可信的平台和渠道,理性权威的声音,如钟南山院士等科学家,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放大器”的角色。

信息的公开透明是预防和控制“心理感染”的唯一途径当然,所谓公开,并不表示所有资料都会被随意披露。防疫和治疗不同于自然灾害救助,有其特殊性和专业性。对疫情的恐惧大多源于对疫情的未知,克服恐惧的最佳武器是科学、严格地披露疫情的严重程度和疫情蔓延对社会的危害。克服“信息流行病”的最好办法是利用主流媒体的权威信息和专家的科学解释和建议来抵制各种谣言、谣言空间和噪音。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