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情发展趋势_【专稿】刘元春:疫情不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中国疫情发展趋势

新的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外生性、地方性和暂时性。它不能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也不能改变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既定目标。

从一般理论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流行病造成的经济影响都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地方性的,不会造成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偏离

在发生重大疫情时,社会生活和市场秩序往往受到“人员流动限制”、“社会舆论混乱”、“治理失败”、“悲观预期上升”和资源配置扭曲加剧等因素的影响。,这也给餐饮、娱乐、交通、旅游等服务业带来较大压力,影响经济运行。然而,这些都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各种因素及其生产能力,以及由它们决定的经济发展基本面和总趋势。

一个国家的中长期发展趋势和生产能力取决于以下因素:第一,资本存量及其增长率我们的首都不会因为流行病而消失。它的积累方式和更新速度不会因为短期流行而发生根本改变。第二是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这种流行病不断增加的死亡数据确实在痛苦地增长,但现代社会已经将死亡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因此对劳动力市场及其人力资源积累的影响是短暂的。第三,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从历史上看,人类的技术进步从未因这一流行病而中断或削弱。相反,它将激励人们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在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中,没有一场大的流行病导致大型经济体的停滞。一般来说,在疫情消退后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里,经济恢复正常发展。1918-1919年的美国大流行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当时,美国有数十万人死于流感,但这并没有改变美国的长期增长趋势。流感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增长率迅速恢复到潜在增长率。相比之下,中国目前的应对能力和经济基础远高于20世纪初的美国,新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的传播和死亡率也远低于美国大流行性流感。因此,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的长期基础和发展趋势。

事实上,中国当前的经济有很强的弹性,对当前的疫情有很强的防御和自我修复能力。它可以迅速回到良好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中国经济的弹性首先来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在重大问题上的制度优势。这一优势不仅使我们能够在正常时期内与时俱进,在中国创造奇迹,而且使我们能够利用全国的力量,迅速赢得防疫和控制战争,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第二,中国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能力为今后恢复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中国拥有超大的市场和巨大的内需潜力。疫情对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只是局部和暂时的,不会动摇中国市场的自我良性循环。第四,中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短期影响不会改变中国作为最大劳动力市场国家的地位。第五,中国政府强大的经济控制能力和充足的政策工具箱决定了中国经济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产业规划、区域布局等政策,全面协调各类资源配置,将总需求和总供给调整到潜在增长水平,做好“六稳”工作

当前科学的疫情应对措施和适当的经济避险政策,为中国赢得疫情防控战争、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正常秩序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目前,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稳定预期、恢复重要物资生产和流通、扶持中小企业、稳定金融市场、整顿市场秩序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制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我们可以加大努力,对短板和强弱势项目进行更精确的补充,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培育和扩大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更有利于化“危”为“机”,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迅速步入高质量的发展轨道。因此,只要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深化改革,提高执政能力,我们就一定能在疫情过后迎来新的发展。

(刘元春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