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冰川与冻土》上的另类论文,鼓吹“导师的崇高情怀”和“老师和母亲的优雅情怀”,引起了公众的热烈讨论。争论还没有平息,另一份核心期刊正在燃烧。日前,有学者发现,原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在《银行家》杂志上长期开设“父子收藏”专栏,主编《银行家》杂志。他发表了几十篇关于他的书法和他的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记者在《知网》上搜索,发现王青石在2006年首次在《银行家》上发表文章和诗歌时才10岁。王还在杂志上发表了《爸爸的话》来宣传他儿子的新书。事件曝光后,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核心期刊”实际上是学术出版市场根据期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的期刊,符合“核心期刊”的选择标准,被选入核心期刊目录,作为作者提交论文和相关学术机构评价论文的指南。然而,如果期刊不能保持其文章的质量,它们很可能会被踢出目录,从核心期刊“减少”到普通期刊。简而言之,
是一种学术期刊评价机制。然而,从核心期刊发表奉承总编辑的文章和总编辑发表儿子作品的连续曝光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机制已经失败核心期刊评价失败的原因不仅在于编辑的“自我充实”,还在于学术共同体向利益共同体的转变。因此,学术界的同事们不习惯这样的事情,各种异国情调的论文也随之出现。
冰川和冻土在2013年发表文章赞扬了高贵的老师和美丽的老师和母亲。从那以后,核心期刊目录被重新编辑,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核心期刊对该期刊的选择。相反,该期刊还被评为2015年“科技期刊100强”。相关部门和机构在评估期刊质量时是否没有仔细阅读期刊文章?如果是这样,至少应该在期刊上发表这些文章,并提出改进建议。例如,从对期刊可信度负责的角度来看,不适合发表的文章应该撤回。核心期刊《银行家》也是如此。这份核心期刊设立一个名为《父子集》的专栏来发表主编儿童的作品合适吗?谁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期刊文章的
199限制首先是内部审核机制、严格执行审核流程和遵守稿件使用标准。这并不意味着编辑编辑的儿童作品不能出版,但必须符合编辑部文章的质量要求。只要满足质量要求,任何发表文章的人都可以这样做。其次,学术期刊的评价机制和核心期刊目录的编制是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如果这种评估机制起作用,它将纠正学术期刊审查机制的失败。也就是说,当学术期刊以不可接受的质量发表“人类手稿”和“相关手稿”时,学术期刊的可信度将下降,学术期刊将不会被学术市场所认可,这迫使期刊重视质量。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核心期刊”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甚至提议取消核心期刊,因为有些期刊不是因为文章质量而成为核心期刊,而是因为主管单位、主编的身份和学术界的关系。成为核心期刊后,一些期刊不再珍惜“核心”的声誉,而是利用版面资源来运作。因此,我国的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评估和评价教师和研究人员时强调国际学术期刊。这也是一种约束机制,即“核心期刊”。然而,学术机构的不认同也会影响核心期刊的市场生存空间。然而,核心期刊并没有感受到生存危机,因为即使质量不高,仍有更多的人在核心期刊上等待发表论文。
学术评价机制的失败与整体学术评价有关,整体学术评价只强调文章的发表,而不强调文章的质量。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些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没有一个专业领域的人看得懂,因为即使这些文章是用来评价专业职称和为论文辩护的,他们也只看它们是否发表以及发表在哪个期刊上,而不是论文本身。就这两起事件而言,引起公众关注的文章与级别问题无关,只适用于不合适的问题。对于需要判断专业水平的论文,只能由学术同行来评价,很难通过舆论监督来发现问题。办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提高我国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使学术期刊坚持质量标准,学术评价必须回归学术本身,不仅关注论文的发表,还关注论文本身的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