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位于_五台山开山鼻祖—显通寺

游览五台山,如果没游显通寺,就像浏览北京没到过故宫一样。凡游过显通寺的人,一般都会有这种感觉。

五台山位于

五台山显通寺

显通寺果真如此吸引人么?

让我们穿越台怀镇中心区,踏着大理石铺筑的整洁路面,沿着灵鹫峰下舒缓的坡度一步步走向这座名传四海、蜚声中外的精蓝古刹。

五台山的显通寺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大地上佛教寺院的开山祖。悠久的历史起源于一个梦。可喜的是,梦想成真,因而这个梦便被当做珍贵的史实记载了下来。

据《清凉山志》等多种古籍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在一夜梦见一个金人围着他直转,一圈圈闪烁的金光仰如一圈圈荡动的涟漪,使他惊喜不已。尚未问及“你来自何方,有何贵干”时,那金人却倏然升空,向西飞去。梦醒后,他当即叫来几位大臣,向他们详细讲述了梦中所见之人,大家一致称奇。汉明帝说,听说西域将神称为佛,我梦见的金人向西飞去,莫非是佛想来保朕江山的嘛?大臣们急忙附和,其中有位大臣说:我主圣明,那金人一定是佛,愚臣亦听说,西域有神称为佛,佛有佛经。于是,汉明帝便派蔡愔、秦景等十几人赴西域拜佛取经。当蔡、秦等在大月氏(古西域一国名,在今阿富汗一带)求得佛经、佛像之时,巧遇正在当地宣传佛教的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蔡、秦等当即邀请二人来中国讲经授法。两位高僧欣然应邀。于是,他们一路上用一匹白马驮着大量佛经、佛像等物,历经千难万险,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到达东汉首都洛阳。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汉明帝敕令于洛阳西雍门外御道之旁,按照天竺佛教寺庙之样式,建造了一座规模不大的僧院以供二僧(尼姑)居住。为纪念白马驮经输像之功,便将该寺命名为白马寺。当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便离开洛阳,一路北上,边走边选择能建寺弘法之地,便就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名叫清凉山),到达了我们现在到达的显通寺。当然那时候这里并没有寺院,有的只是被丛葬覆盖着的一片蛮荒之地。可两人却欣喜若狂,热泪横流。他们不仅发现这里是文殊菩萨的住处,而且发现这里竟有一座阿育王所置的佛舍利塔,就在当今塔院寺所在的那个大白塔的位置上,置塔的时间当在公元前232年之前,距迦叶摩腾和丝法兰到达这里之时已有三百多年的时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待我们游览塔院寺的时候再细加解说,这里需要讲明的一点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不只为以上两件事而高兴,更让他们高兴的是,他们发现目前显通寺所踞这块地方,极像释迦牟尼当年修行的那个地方——天竺国(印度)的灵骛山。他们将此事奏明汉明帝,很快这里便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灵鸾寺。汉明帝又给加了“大孚”(即弘信之意)二字,便就成了“大孚灵骛寺”。

五台山位于

显通寺钟楼

声闻四达十里外,

震悟大千浴心界。

这座写着“震悟大千”、状似城门的楼式建筑就是进入显通寺的第一道门——钟楼。“震悟大千”,就是大千世界听到该楼的钟声之后,芸芸众生在佛陀的教化或感召下能有所感悟。钟楼气魄宏伟,结构新颖,是国内明清寺庙建筑物中所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座大型钟楼。钟楼的底座为结构庞大的石门洞,就像古城墙一般浑厚坚固。

上面是钟楼,为两层三檐庞廊式结构,廊柱成列,飞檐重叠,气势不凡。门洞顶部位置,为两层式木阁建筑,装有古朴高雅的木隔扇,内悬一口大铜钟,高达1.64米,最大外径1.8米,厚约8厘米,重达9999.5斤。要想撞击此钟,需穿过门洞,进人二门之后,沿木板楼梯登上钟楼,方可在护守该钟的僧人指导下拉动一根粗粗的木杵,使之发出沉浑悠远的钟声。据说,该钟发出的声音远传十里,经久不散。

那声传十里、回荡天宇而经久不息的声音使人心静思远,感想万千。多少年来,“显通寺的钟声”就成了常挂在人们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大钟通体为青铜,钟口边缘为波浪形,外表刻有楷体佛经一部,一万余字,字迹工整清晰。

那大钟经多少年游客的不断抚摸,中底部人手常达之处锂明彻亮,光可照人。游览显通寺的客人,误甚不误甚,必要撞此钟。有时一天之内撞钟者竟达万人之多。由于显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钟及其钟楼便成了国宝,为免古迹不堪重负而受损,目前这座钟楼已谢绝游客登临。这座钟楼除了它的文物价值之外,从其所建位置看,也有其独特之处。五台山寺庙的钟楼,一般位于中轴线前端近侧。

为什么显通寺的钟楼却离中轴线这么远呢?这是因为,塔院寺(大白塔所在之寺院)以前是显通寺的下院,后来塔院寺分了出去,显通寺不能按原来的出路走了,只好由走南门改走东门,这样,钟楼就修在如今这个位置了。

五台山位于

龙虎碑“龙”

五台山位于

龙虎碑“虎”

进了第二道门,沿着绿树成荫的青石古道向西而行,显通寺气宇轩昂、宽阔敞亮的第三道门便赫然现于眼前。这道门才算是该寺的山门。在宽阔抱厦的门相上方挂一大匾,上书四字:大显通寺。由于该寺是五台山第一座佛教寺庙,故历代帝王对其特别垂青,不断修茸,屡赠牌匾,因而寺名也就多有变更。

初由汉明帝命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驾幸五台山,见寺前有花园百亩,繁花锦簇,欣然更名为“花园寺”;唐女皇武则天,毕生仰慕五台山而未至,为还宿愿,又给显通寺赠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赐额为“大显通寺”;明神宗将其更名为“护国圣光永明寺”;清代康熙皇帝巡礼五台山时,又复旧名叫“大显通寺”,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今天。

但人们一般是叫显通寺,其实跟“大显通寺”是一回事。每一次寺名更改都由皇帝赐额而钦定,单凭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显通寺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显赫。

大家看抱厦内这四通石碑,靠里面的南北两通石碑,均为免粮碑。过去的寺庙,都拥有好多土地,按法律种地就得向国家纳粮,包括寺庙在内。可这两通明代石碑却清楚地镌刻着显通寺可以种地而不纳粮,就像经商而不纳税一样。

这种优惠待遇在五台山只有像菩萨顶等几座较有名的寺院在某个朝代享有过,其它一般的寺庙是不会得到这种恩宠的。显通寺确实地位显赫。

古诗这样赞道:

精蓝瞻礼重,

灵莺传巍峰。

汉代初光地,

历朝振旧踪。

无花霏座郁,

慧树布庭浓。

驯鸽飞来集,

夜闻声讲钟。

诗中描写了这座古刹幽雅闲适的景象和昌盛不衰的原因。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免粮碑外面的这两通高大的石碑。碑高均为1.8米,宽均为0.9米。

左边的碑面上通体写一“龙”字,右边的碑面上通体写一“虎”字。这两个字系明代曾任山西巡抚御史的傅光宅(法号雷雨居士)所书。草体中略带点行书之味,运笔苍劲有力,墨迹流利酣畅,挥酒自如,是五台山石刻书法艺术的珍品。在五台山的寺庙中,除了显通寺在山门外塑有“龙”、“虎”碑外,其它寺庙均不塑这种碑。

五台山位于

显通寺 观音殿

跨过高高的山门门槛,就步入了我们心驰神往的显通寺内,这院里好多直插云天的古柏苍松,嵡郁的树冠无风自喧,整洁的院落纤尘不染,身人其间,宠辱皆忘,心中的天地无形中拓展得清静宽广。明人啸庵诗云:“五月行踪人大孚,不信人间有画图。”

大孚,就是指大孚灵鹭寺,也就是现在的显通寺。意思是一进人显通寺,人间那些美丽的图画都相形见细了。放眼望去,七座魁伟的大殿款然有序地坐落在寺院的中轴线上,每座大殿与大殿之间均有宽敞的间隔,毫无一点雁肿之感。

东西两侧禅房配殿从南到北纵贯全院,它们远远离开了那七座大殿,使大殿与两旁的建筑之间空出了宽敞的路面,几个人并排而行,也无摩肩擦踵之感。它目前占地43700平方米,共有各种建筑500余间,不仅是五台山第一大寺院,就放诸全国,也恐不多见。如一个人游览其间,真可谓一条小鱼游入了宽阔无垠的海洋。

现在我们来参观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大殿—观音殿。

观音殿内供三尊菩萨,从东到西,依次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故又称三大士殿。大士,为中国传统名词,古代称有很高德行的人。

中国佛教在译经过程中,往往把菩萨也称作大士。三大士如塑于一座殿坛上,塑像往往配有坐骑。文殊菩萨骑绿毛狮子,普贤菩萨骑白象,观世音菩萨骑朝天吼。其实,文殊菩萨的坐骑应是一头狻猊,因其形象与狮子相像,狮子的形象又更显威猛,而知道狮子的人又比较多,故有的寺庙中就将骏貌改塑为狮子。

在我国,观音、文殊、普贤和地藏合称为四大菩萨,他们各有各的住处,也就是各自有传教说法的道场。观音道场在普陀山,普贤道场在峨眉山,地藏道场在九华山,文殊的道场在五台山。既然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为什么在五台山第一大寺中的第一座大殿却是观音殿呢?这说明了佛法的无边和佛界的无私。

作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台山,既有外来的佛教,也有孔子的儒教和老庄的道教,兼容并蓄,博大精深,使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更加蕴藉丰厚,高远莫测。

观音,是梵文“阿缚卢积低湿伐罗”意译的简称,本应译为“观世音”,但在唐代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而略成观音。

唐玄奘(即《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在翻译《心经》时又将其改译为观自在。不过,现在人们多不用玄类的这种译名。佛经中说观世音菩萨为广化众生,能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现”。

她大慈大悲,众生如遇危难,只要诵念一声“观音菩萨”,她就能观声而火速前往拯救,为民解脱苦难。她的特异功能就是能观察声音,也就是说,对世间发出的声音她不是凭感觉器官耳朵去听,而是用视觉器官眼睛去观看,故称观世音菩萨。这三尊菩萨塑像端庄大方,慈祥动人。

五台山位于

大文殊殿

这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二座殿宇。该殿深宽各五间,单檐歇山顶,背面加抱厦三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按老百姓的话说,五台山就是文殊的家。因此,五台山的寺院中大都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五台山从前叫五峰山,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炎热难挡。

据传说,一日,文殊菩萨乘祥云路经五峰山,按正云头,细加观看,见这里五峰擎天,万山簪拥,实乃风水宝地,只可惜炎热难挡,众生受难,于是,她便选五峰山为道场,要凭自己的智慧,借东海龙王之水来浇灭五峰之炎热,好让方圆几百里之内的芸芸众生有一个清净舒适的生存环境。

她正这么想的时候,不料东海龙王正好前来请她去龙宫讲经。于是她暂人龙宫,在讲经数日之后,想方设法向东海龙王借来一块歇龙石,一下子,五峰山炎热顿消,气候变得清凉宜人了,五峰山遂取名为清凉山。为保清凉永存、百姓安居乐业,文殊菩萨便将这块歇龙石安放在了现在中台顶后面的清凉寺中。

她原以为东海龙王宝贝多的是,少了这一宝如失九牛一毛,实在也算不了什么损失。不想,五位龙子布雨归来,不见了供他们休息的歇龙石,一怒之下腾云而来,只用龙尾一扫,就把高高的五峰山的五座山顶扫成了五座平台,清凉山也从此更名为五台山。东海龙王的第五龙子受文殊菩萨的教化,说服了几位兄长,不仅没取走那块歇龙石,而且从此皈依佛门,协助文殊菩萨护卫这方佛国净土,成了受人分外尊重的龙王菩萨。

那歇龙石改名为清凉石,一直保留至今。从此,文殊菩萨就长住于五台山,自然这里也就成了她的道场。

五台山位于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又称大佛殿,既是每座寺院的主要建筑,又是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大殿。“大雄”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意为“一切无畏”的“大勇士”。

此殿初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历代都有修葺。目前这座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9年。大殿明七暗三,面宽34.4米,进深21米,占地667平方米。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四周立有108根高擎粗壮的木柱,气宇轩昂。

前置前檐抱厦,雕梁画栋,巍峨壮观,是五台山从古迄今最大的一座大雄宝殿。殿的前檐柱上有两副木刻对联。一联为:“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界。”

一方面说明该大殿之建筑不仅在全世界,乃至宇宙间也可称雄,另一方面盛赞佛法超越三界天而无量无边。另一副木刻对联为:“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无疆。”

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真如权应”木匾一块,蓝底金字,

圆润潇洒,堪称是书法精妙的一块牌匾。另有一块木匾是该大殿建成后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的“钦福铭恩”,其色泽大小与上匾相同。

殿内香烟缭绕,静穆庄严。佛坛上并列着三尊高大的金色佛像。中间是娑婆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他神态安详地端坐于莲台上,手作说法状,头上有肉髻、螺发,双耳垂肩,眉目修长。

什么是“娑婆世界”?这是一个佛教用语,梵文。娑婆,汉语意为“堪忍”。娑婆世界,意即“堪忍世界”。佛教认为,我们人世间所处的世界充满了不堪忍受的苦难,释迦牟尼所以缔造佛教就是为了解除娑婆世界的一切苦难。

释迦牟尼,真有其人。根据专家们多少年来的推断,他当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世寿80岁;他29岁出家,僧腊为51。

他小于我国历史上的老子,比孔子大14岁。他们是东方世界同一时代的三位圣人。释迦牟尼,实际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净饭王的太子,母名摩耶夫人。佛经上说他于农历四月八日生于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时,刚一落地就绕树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

天上天下,

唯我为尊。

三界皆苦,

吾当安之。

释迦牟尼出生七天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逝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文武双全,无与伦比。长大后,娶妻,生子名叫罗睺罗。他拥有三座豪华宫殿、美女上千人,整天吃喝玩乐,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到后来他了解了民间的疾苦和动物界弱肉强食的现象,引起了内心强烈的不安。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毅然放弃了继承王位的打算,在他29岁那年的农历十二月八日夜半时分,私出王宫,开始了修行学道的艰苦生涯。为寻求普渡众生之术,他先后到过好几个国家,曾在一个村庄的苦竹林中,中止呼吸,断水绝食,折磨肉体,减弱气力,以求精神自由之目的。但六年的苦行并未使他成功。之后,他在尼连禅河中洗浴,又开始了新的追求。此时,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五位侍者也都离去。

而他却始终坐于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维解脱之道。经过49天的潜心观想,终于在农历十二月八日拂晓时分,豁然大悟,妙契宇宙人生真谛,得到了无上真正之道,成了佛陀,时年35岁。

后经45年的讲经说法,为后世留下了独树一帜的佛教文化。45年的化导渡人,创立了经久不衰的佛教僧团。他的思想对印度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知道了释迦牟尼的一点身世之后,大家才会明白为什么每座寺院中都以大雄宝殿作为主殿,而大雄宝殿内所塑之佛像又必以释迦牟尼佛居中。在释迦牟尼佛的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

他曾立下十二大愿,要使净琉璃世界的一切居民无病无灾,延年益寿,因此他又被称为消灾延寿药师佛。你看他结踟跌坐于莲台上,左手持药钵,右手执药丸,时刻在为遭灾染病的人消除灾病之苦呢。在释迦牟尼的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

据《阿弥陀经》讲,生在这个世界里的人没有种种苦恼,只有种种快乐,所以叫做极乐世界。有这样的地方令谁都向往,于是便引得信佛的人张口闭口都念阿弥陀佛。经书上讲,只要你虔诚地口念“阿弥陀佛”名号,在进入心无杂念、一心向佛的境界时,阿弥陀佛就会接引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故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

这三尊佛,即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合称横三世佛。“横”在这里表示的是一种空间概念。若从时间概念上讲,那还有竖三世佛,即燃灯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现在佛)、弥勒佛(未来佛)。无论从空间上说,还是从时间上讲,都少不了释迦牟尼佛。由此可见,两千多年来,在佛教界,他依然是最受人景仰的一位佛陀。

这三尊横三世佛,高均为3米,显得异常魁伟。在释迦牟尼佛的前侧,还站着两尊塑像,左为摩阿迦叶,年纪稍大一点;右为阿难陀,显得十分年轻。

摩阿迦叶,简称迦叶;阿难陀简称阿难。这也是两位真人。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说法,迦叶前往皈依,成了佛陀生前最喜爱的弟子之一。他善于修持“头陀行”,故有“头陀第一”之称。释迦牟尼圆寂后,迦叶被推于佛教领袖的地位。

迎叶圆寂后,阿难取得了佛教领袖的地位。他是释迦牟尼叔父斛放王的儿子,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他随堂兄出家,并忠心耿耿地相随了25年,深得佛陀的真传。他知识渊博,善于记忆,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被认为是“多闻第一”。传说,阿难因学识渊博而声名远播,当他离开摩揭陀国前往吠舍离国时,在两国界河——恒河畔,双方国王都派兵来接他,想让他留在各自的国家,一时间剑拔弩张,争持不下。阿难见状,为免两国因他而发生战争,当即在船上自焚。

迦叶是继佛陀之后的第一代祖师,阿难被奉为第二代祖师。他们两个的像供在这里,表示他们永远是佛陀的弟子。这两尊像高度均为2.4米。在横三世佛的背后,供的是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像,均高2.5米。在大殿东西山墙的平台上还供着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佛、菩萨、罗汉、天神是佛国世界中,由“果位”分出的“四圣”。佛与众生分为十大类,总称十界。前六界被称为“凡夫”,后四界被称为“四圣”。佛是佛陀的简称,意为范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觉有三层涵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和觉行圆满。罗汉和天神缺后两项(觉他和觉行圆满),菩萨缺后一项(觉行圆满),只有佛才三项俱全。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指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大乘佛教认为,三界十方都有佛。五台山的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供的主要是释迦牟尼佛,同时也供过去六佛(释迦牟尼出生前的佛)和未来佛弥勒佛等。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佛教认为,每一种修行的成就叫做一个“果位”。“阿罗汉果”是小乘佛教中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和菩萨,属第三等。得到罗汉果位,就可熄灭一切烦恼,永远不会再投胎转世受所谓“生死轮回”之苦。可见,当一个罗汉也是很不容易的。

这里所塑的十八罗汉自左至右依次为:宾度罗跋罗度阔、迦诺迦伐蹉、迦诺迦跋厘堕阁、苏频陀、诺距罗、跋陀罗、迦理迦、伐罗弗多罗、戍博迦、半托迦、罗喉罗、那迦犀那、因揭陀、伐那婆斯、阿氏多、注茶半托迦、阿难和迦叶。

这座大殿内既有“横三世佛”,又有“三大士”,还有十八罗汉,是佛教信仰者顶礼膜拜最为理想的地方。佛坛前面的供案上,宝鼎焚香,佛灯长明,钟、罄、铛、鼓、木鱼等佛教乐器也应有尽有。供案前面,地面宽敞,摆着好多圆形蒲团,是本寺僧众进行早晚功课的地方,也是五台山全山僧众举行大型法会的重要道场。

数百僧人排成长队在该殿内转经(围绕中间塑像走动念经)也毫无拥挤之感。

在该殿后面的门楣上,挂着乾隆御书“象教精严”木匾一块,笔力柔中带刚、圆润流畅。

在大雄宝殿院中,有直人云天的古松与宽广的空间。五台山一千人以上的大型法会多在这里举行。

在此院东五观堂的走廊里,悬吊着一块高2.35米、宽1.7米的铁质云板。云板形似云而得名,是报开饭时间的打击法器。每当早、午饭前,击打云板36响,僧众便可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吃斋。这一云板是由21块铸铁连击而成,每块可发一音,合起来打击,即可发出音质不同的多种声音,甚为好听。它是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铸造的,是一件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在走廊里还悬吊着一条大木鱼。木鱼是念经时的打击法器。这一木鱼龙头鱼身,寓含鱼可化龙之意,暗示只要认真念佛修行,就像这条大木鱼双目圆睁,昼夜不合眼地忘寐修道,迟早是会修成正果的。

五台山位于

无量殿

无量殿从外表乍一看,在显通寺大院内似很一般,不会有一见惊奇之感。其实,这可是一座外朴内秀的明代古建珍品。该殿有三个名字,一个就是无量殿,另两个分别是无梁殿、七处九会殿。大家细看,大殿门相上方所嵌的七块砖磨匾额,依次为“法菩提场”、“普光明殿”、“仞地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这七块匾额代表《华严经》上释迦牟尼讲过法的七处道场。据说,释迦牟尼曾在这七处道场,共讲经九次,因此,该殿的建筑就暗含了“七处九会”的意思。

进入殿门,大家看,里面实际上是三孔砖券的拱洞,是明七暗三孤顶式建筑。拱壁即为山墙,山墙上又开有拱门,将三孔拱券串联在一起。券洞由一块块青砖垒砌,扶摇直上,边上边缩,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到16.2米。偌大一座建筑,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既无梁又无柱,仰首凝望,气宇轩昂,结构奇特,充分运用了力学的原理,展现了高超的建筑技巧,实为国内明代建筑中不可多得之瑰宝。因其无梁无柱,故该殿又名无梁殿。大殿正中塑的是卢舍那佛,五台山三身佛中的一种,与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并列。佛教各宗派对这位佛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华严经》东晋译本称该佛为“卢舍那”;《华严经》唐译本则称该佛为“毗卢遮那”,卢舍那是毗卢遮那的略称;而天台宗则认为,毗卢遮那与卢舍那是两佛,不能混为一谈。而在五台山,一般认为卢舍那佛是毗卢遮那佛的报身,故称报身佛。报身属于智慧的象征,是佛施展才能时的面目。佛的智慧是无量的,故该大殿通常就叫无量殿。

这是明朝万历年间所铸的一尊铜佛像。佛像连同他坐的束身须弥座,总高达4.7米,高大魁伟,神态庄严,令人肃然起敬。殿内东间存放着一座八角十三层密严式木雕佛塔,高7.75米。结构精巧,雕工细腻,显示了元代木工的高超技艺。西间所供的是药师佛,高2米。

五台山位于

千钵文殊殿

五台山位于

千钵文殊像

这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五座主要建筑——千钵文殊殿。殿西三间,宽13米,进深9米,硬山卷棚顶。殿内正中佛坛上,有一尊造型非同一般的铜质镀金文殊像,高达54米,系明代万历九年所塑。这尊文殊像,大家一眼就看得出,他共有五个脑袋,从下到上渐次缩小,但五副面孔虽有点不尽相同,却均是那么明眸生辉,面含聪慧,美而不俗。

文殊菩萨半脚肤坐于狮背上,身着妙宝天衣,头戴七宝佛冠。从身体侧位伸出无数臂膀,每只臂膀上又生出无数只手,据说共有一千只。一只手上托一金钵,每一个金体中端坐着一尊释迦牟尼佛。于是千钵文殊又称“千臂千钵释迦文殊菩萨圣像”。无论是臂还是手,均血肉丰满,脂肤细嫩,显示着青春活力。

最下面的两只手,一手摇着铜铃,一手挂着一柄金刚杆。铜铃与金刚杆均为法器,以此警示世人应迷途知返,遵法行事。这尊明代雕塑其造型之优美,做工之精妙,不仅在五台山堪称精品,就放诸全国也不多见。

为什么文殊像还可以这样来塑呢?这还需从根本上讲起。佛教传说,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四川峨眉山的普贤菩萨,苦行第一;浙江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慈悲第一;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大愿第一。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呢?这尊千钵文殊告诉人们,她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佛教讲,一只手握一个钵,代表一个僧人;一千只手握一千个钵,便代表一千个僧人。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千个经佛点化了的僧人的智慧集中到文殊菩萨一身之上,她的聪明智慧就无边无际,没有谁能与之伦比了。大千世界中,无论发生了怎样难办的事情,靠文殊菩萨的大智大慧都会迎刃而解。

五台山位于

铜殿

五台山位于

铜塔

带着千体文殊新赠予的智慧,我们走出无量殿,绕过该殿的山墙,眼前便会突然一亮,望见一座金光闪烁的“金鑫殿”,当然也会发现在那“金蛮殿”前方间隔有序地排列着的五座高人云天的铜塔。那殿,那塔,精巧地组合于一处,使人会产生一种幻觉,这究竟是人间,还是天堂?

此景只应天上有,

岂知身在妙高峰。

这种幻觉在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脑中就曾有过。

拾级而上,便一步步踏上了令人心仪的“清凉妙高处”。

这五座铜塔的东、西两座原铸造于明代万历年间,中间三座原为唐代所铸。后来,中间三座被毁,仅东、西两座留存至今。现在我们看到的中间这三座塔,是1989年至1993年补铸的。这五座塔组合于一起,按五方排列,暗含五台山的五座台顶。因每座台顶上均有文殊庙,塑有文殊像,故这五座塔又象征五方文殊。

文殊菩萨在佛经中一般被认是佛陀的左胁侍,在五台山代佛行事,故这五座铜塔又名五方佛塔。从东及西,第一塔名为“成所作智塔”,隐合北台;第二塔名为“大圆智镜塔”,隐合东台;中间的塔名为“法界体性智塔”,隐合中台;第四座塔名叫“平等性智塔”,隐合南台;最西边的第五座塔名叫“妙观察智塔”,隐合西台。第一座塔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时间。

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历经风雨剥蚀与历史变革,它是这五座塔中唯一未经修茸而安然无恙一直屹立至今的一座宝塔,因此就更具历史价值而弥足珍贵。该塔通高6.3米,是五座铜塔中最高的一座,这是因为它隐合北台,而北台是五座台顶中最高的,有华北屋脊之称,因而该塔也就最高。最西边的这座塔也是铸造于明万历三十八年,与第一塔同庚,但它在1985年翻修过,通高5.33米。

这两座塔均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塔身由覆钵和十三层楼阁组成。其覆钵开有券门,内部分别供着西方无量寿佛和北方不空成佛。外部铸有图案和经文。楼阁每层八面,外铸佛像。自底及顶渐次收分,上置葫芦塔刹。这两座塔玲珑精巧,无比精致,当为明代铜塔铸造艺术精品。此二塔均系当时该寺僧人胜洪和尚建造。西塔除了上述的共同点之外,尚有一点不同,即西塔的塔座上多了一个小小的土地庙,由此生出一段美丽的传说,西塔也因此而自清代以来就更为游人所关注与喜爱。

相传,清圣祖康熙有一次朝台来到该铜塔前,随便向陪他游览的该寺老僧问了一句,说:“这里庙不少,因何独不见土地庙?”老僧急忙指着该塔塔座上如拇指般大小的一个小铜庙说:“阿弥陀佛。启禀万岁,这就是一座土地庙。”康熙俯首细看,果真发现在拇指大的小庙内,有一尊小得可爱的小土地。康熙顿时龙颜大悦,笑着说:“好大的土地!”

谁想,康熙话刚出口,庙中那小土地爷便跃然而出,跪于康熙面前,边磕头边大声说:“谢主龙恩!”康熙越加称奇。俗语说,主子嘴里没空言。随着康熙随便说笑的一句话,显通寺里的这个小土地,就被敕封为“山西大土地”。另外,这座塔因覆钵与塔座衔接处出现了裂缝,五台山管理局于公元1985年7月对其原拿原放地进行了翻修。7月10日,当拆开塔身时,发现塔内藏有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该经共81本,系明代万历十八年至万历三十四年,由30多人经16年时间手书而成。此部《华严经》在该塔中尘封了370多年,秋毫无损。

装经的蓝色梵筐色泽尤新,“大方广佛华严经”七个金字黄灿灿光亮照人。整部经卷洋洋洒61万余字,字字工整清丽,庄重大方,实为佛经之明珠,书法之瑰宝,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中间这三座塔均是近年来补铸的,它们分别建在原来的八角石砌塔座上。隐合东台的“大圆智镜塔”,通高4.9米,塔座为双层束腰须弥座,底层铸有八大金刚、花卉等图案;上层各面铸有六尊欢喜佛像。

须弥座上有八角围栏,饰有二龙戏珠和狮子滚绣球图案。塔座上面的佛钵开有券门,内供东方阿阁世佛,外部铸有“佛历二五三五年重建”和“圆智镜塔”字样。佛钵之上为“十三天”,宝盖上吊着20多个风铎。塔刹上装有三层宝珠,光亮华贵,闪耀天庭。隐合南台的“平等性智塔”,通高5.43米,塔座也为双层束腰须弥座,下层饰有64瓣莲叶,上层四面饰有花卉图案和重建时间。须弥座上置一个24面的空心葫芦,芦底有四尊力士肩负塔身。其余各面铸有佛像20尊。

上面为八角十三层楼阁,每面铸有一佛二侍者,计有104尊佛像、208尊侍者。每层塔角挂一风铃,计有104个。宝盖为八角瓦垅楼檐,上置仰月和三层宝珠塔刹。该塔个性鲜明,新颖奇特,是一座罕见的组合式空心佛塔。中间这座隐合中台的“法界体性智塔”,通高5.5米。塔底为上小下大的三层八角须弥座,中层四面中间和上层四面上边,相间各有四尊力士,正面铸有重建该塔的时间,其余面上尚有狮子滚绣球、二象转法轮图案,大方华丽,耐人寻味。

塔身三层,由三个24面的葫芦垛成。每个葫芦中间四面铸有佛像共计12尊,其中四面镌铸着《大日经》文,共计12篇。再上是饰有花纹的宝盖和光华耀目的三层宝珠构成的塔刹。这是一座造型独特、建造精美、国内十分罕见的葫芦形佛塔。

这三座照原样复铸的新铜塔,从造型、工艺上看,均展现了当代高超的铸造艺术。这五座古今铸造业的精品佛塔荟萃于铜殿之前,既构成了五台山的一大景观,更衬托了铜殿的庄严与不凡,致使中外游客每到这里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每座寺院有每座寺院的亮点。凡游览过显通寺的游客,都认为该寺无处不闪亮,亮中之亮数铜殿。有位当代诗人,曾写过一篇歌颂这座铜殿的散文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

望着它,就像读着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它朴实天然,又含蓄隽永。

望着它,又像恋着一位绝代佳人。

它雍容华贵,而又典雅大方。

亮丽于我们眼前的这座金光闪闪的建筑,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这不是铜殿,分明是一座金殿呀!不错,该殿的外表确实是金的,但内里却是铜的。为了保护这件稀世珍品,公元2000年,该寺僧众用金箱从外表装贴了一番。

铜殿是显通寺中轴线上的第六座殿宇。该殿是由明代显通寺著名僧人妙峰祖师从13个省(当时全国共有13个省级一样的机构)一万户人家化缘得到的十万斤青铜铸造成的。据说,清圣祖康熙第二次朝台时,怀疑这铜殿内里是不是“豆腐渣”工程,曾毫不犹豫地抽出腰间宝剑狠劲劈向铜殿西北角那根铜柱上,结果证明彻里彻外货真价实。只可惜完美无瑕的铜殿从此在那根铜柱上留下一道裂纹。

铜殿从里到外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其造型完全与北京故宫的金蛮殿相仿,只是比其小一点,可谓浓缩了的“金蛮殿”。重檐歇山顶。面宽4.7米,进深4.5米,高5米。比例十分协调,从外面看呈两层楼状,内里却是一座孤顶殿堂。上层四面各装六幅格扇。四周有青铜栏杆,似可供凭栏远眺,其实是上不去的。下层四面各有八幅格扇,格扇上分别雕铸着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鲤鱼跃龙门、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优美图案,形象逼真,活灵活现,高超的雕铸技艺令古往今来的游客赞叹不已!殿脊两端铸有两只跃跃欲飞的蛮吻。蛮吻,相传为龙王第九子,塑在这里起护卫铜殿的作用。殿脊中间装有一个葫芦状风磨铜顶,舒展大方,光彩熠熠。铜殿内正中供有铜质文殊骑狮像,高约一米,逼真的神态处处给人以敏慧灵秀的感觉。周围铜壁上铸满了铜质盛金小佛像,共一万尊。殿内的景泰蓝供器,均为康熙皇帝朝山时所赐。

这座精美绝伦、价值连城的铜殿监制于荆州,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春运回五台山。因万历皇帝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五月兴工重修显通寺而没有安置,到万历三十七年显通寺竣工后,铜殿才被安置在这个地方。

早在17世纪初我国就有了如此高超的铜铸艺术水平,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人民是所有奇迹的真正创造者。

从铜殿两侧拾级而上,便到了显通寺的最高处——中轴线上的第七重大殿——藏经殿。因该殿在寺院的最后面,又居最高处,因此又叫后高殿。此殿二层五间,面宽16.3米,进深8.2米,高约9米。因为是藏经殿,过去这里楼上楼下都贮藏着好多的经书。现在殿内供着的是铜质甘露文殊像。在该殿东西两壁的佛台上,置有木制佛龛,内供八大论师。所谓论师,是指对佛经有特别精湛理解的人。

他们分别是:龙树、无著、陈那、释迦光、圣天、世亲、法弥和功德光。他们是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和瑜伽行派的创始人和论师。这八大论师像都是铜质塑像,铸于公元1995年。在塑造技艺上借鉴了古印度的一些绘画艺术,成为五台山寺庙中一组独具风格的塑像。

殿内还有一件雕刻华丽的经柜,内藏美国纽约光明寺寿冶和尚亲手书写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一些经文,是寿冶和尚亲自送给显通寺珍藏的手抄本。寿冶曾任五台山碧山寺住持,后定居美国。

出显通寺大山门,沿着来路向前走50米,往左侧一拐,穿越一座小门,一眼就能看见一座青砖砌成的高大建筑,这就是佛国藏珍楼。建国前这是显通寺的粮仓。它高15米,面宽12.7米,进深12.85米。据说这里储满了粮食,够显通寺的僧人吃一年。1987年6月此楼改为五台山佛教文物陈列室,1990年改为《佛国藏珍楼》。

藏珍楼共分三层,第一层介绍五台山概况并陈列着较大较重的文物;第二层展出陶、木、金、石等珍品;第三层是字塔、经书和名人字画等。计有大社铜牛、华严字塔、石质铜音侍女像、铜铸武则天、郑板桥木刻竹篮画、赵孟颍观音画像、张大千敦煌壁画、文殊菩萨鞋、关公夜观《春秋》轴、苏武牧羊瓷罐、菩提树叶画、十八罗汉像等总计近400件珍贵文物。欣赏这些名贵的历代珍品,便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五台山丰富的佛教历史文化,同时也能油然生发一种民族自豪感。

显通寺里故事多。我们在游览了这座气势恢宏、环境幽雅、名扬四海、蜚声中外的著名古刹之后,都会有这种感觉。有人说,在显通寺,每座殿宇楼阁,每处碑石草木,只要举目一望、伸手一摸,就会闪现出一串串神奇美妙、耐人寻味的故事。不错,就连我们准备去游览菩萨顶的时候,前面那座高大的朱红照壁(也叫影壁)也内含着一个与显通寺有关的十分有趣的故事。显通寺的神奇美妙与博大精深,可谓国内仅有,世所鲜见。

五台山位于
五台山位于
五台山位于
五台山位于

五台山云数据网

来源:五台山云数据旅游网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