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对洪承畴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要么是因为现实利益与正义原则的冲突,要么是因为政治观念与历史环境的不同,导致对明清背景的理解出现诸多偏差,对清代历史地位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洪承畴的行为应该是最基本的评价依据作为明朝的一名高官,洪承畴在明朝灭亡之前,在失败的战场上投身于敌人的清王朝。在他身后是成千上万名明朝士兵的尸骨。清朝投降后,他过河而死。他出卖了明朝的外交秘密,帮助清朝平定了西北和江南。尤其是当明清处于战略僵局时,他在湖南前线艰苦奋斗了四年多。这为清军最终消灭明朝的李咏政权,彻底平定西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他为清朝、南北、东西斗争了十多年,一直竭尽全力彻底切断明朝。对洪承畴的评价也应该澄清他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当时明清的历史关系。从明初开始,清朝皇室就是东北防务局的武官。他们所代表的女真人是明朝的臣民,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中国边疆民族。尽管清朝的统治者尽力掩盖这种关系——自从努尔哈赤反对明朝独立以来,他们开始掩盖与明朝的传统关系,称之为“敌国”。甚至在清兵入关后,多尔衮也曾称明朝为“中国”,称自己为“我的祖国”。顺治皇帝也强调满洲和明朝是“最初的敌人”。直到雍正帝仍然坚持称明朝为“中国”,并声称自己是“进入人民大会堂的外国人”和“邻居”。洪成周向清朝投降时,明清之间的真正关系是:晚明农民起义激烈;李自成和张钟弦都建立了政府,与明朝争夺主权,并试图取代他们。然而,这个国家没有分裂,也不存在谁统一它的问题。如果说有分裂的话,那就是从后晋(清)时期作为一个国家的自力更生,从外界到明朝,从彼此的敌人——清军入关前后,它实行了杀人、掠夺、剃毛、换衣、圈地、抢夺和逃跑等政策。,这引起了明朝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抗。因此,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讨论明清关系必须实事求是。通过以上理解,我们可以发现,近年来对洪承畴的评价,存在着这样一个论点的问题——即所谓“洪承畴向清朝投降是从腐朽的明朝到兴盛的清朝,从镇压晚明农民起义到统一的清朝这个变化,到了清朝,属于开国英雄;对中国来说,它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对中华民族来说,生命的损失已经减少。"说洪成周向清朝投降是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但说他向“中国”投降并维护国家统一是有问题的当时“中国”的概念是什么?中国是明朝还是清朝?还是两者都是中国?如果是前者,洪承畴向清朝投降不仅没有维护国家统一,还挖了一个国家的墙角。如果是后者,那么说洪承畴在没有把明朝赶出中国的情况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又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两者都是中国,中国在明朝本来是统一的,但是清朝人举起了旗帜,坚持要和明朝划清界限!至于说“对中华民族来说,生命损失已经减少”,那就更站不住脚了。你为什么不先想想所有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的?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什么?明朝的统治确实是腐败的,所以天灾人祸接连发生,引发了农民起义的熊熊大火,造成了难以言表的痛苦。这是一个来源。清朝从火中取出栗子,引起了新一轮的难言之痛。此外,这一轮数不清的苦难在时间、空间范围和性质上要严重得多。这是因为清朝不仅想占领明朝的领土,还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社会习俗强加给别人。所有政治都是从“满洲第一崇拜”开始的,社会经济运行是以满足“满洲生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应始终保持“满族习俗”,以保持其特权、压迫者和独裁者的绝对地位,而明朝的宝贵因素,即不腐朽甚至不先进、民主、平等和自由、崇尚诚信、坚持公平正义原则等。,应该彻底根除。在这种情况下,洪承畴向清朝投降可以说是一种反暴力的暴力行为,对老虎来说是一个不利的转变。这是因为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专制统治最强的王朝,并不代表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洪承畴也不是中华民族的救星。如果我们承认洪承畴的投降是一种诚信的丧失,这是对事实的承认。在事实面前,人们有权保持沉默,甚至忏悔。然而,如果后来的人们为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实际目的,把横幅当作虎皮,因为洪承畴没有道德操守,也没有道德操守可失去,但他们不得不伪造虚假的“道德操守”——用“中国”或“中华民族”作为包装,贴上“民族团结”的标签,这必然是可耻的。简而言之,对洪承畴的评价决不能从现实利益出发,决不能离开其生活的历史环境,也决不能利用现代的领土、土地、民族、政治和意识形态来切割或阉割历史,或抬高或贬低历史。这是常识和底线。要知道,追求现实利益的代价是忽视利益背后的巨大危险!因为,在这个充满危机、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旦强大的敌人入侵,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在两军对峙的战场上,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向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学习?是以文天祥、余谦、袁崇焕、史可法为榜样,坚定不屈,为国捐躯,还是以秦桧、洪成周、吴三桂、方伯谦为榜样,卑躬屈膝,不投降不逃亡?这值得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