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1.1病原体: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新冠状病毒
武汉肺炎的病原体,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新冠状病毒1月5日,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从武汉肺炎患者中分离出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经过高通量测序和比较,证明武汉新冠状病毒在历史上从未存在过。因此,世卫组织将该病毒命名为“2019年新冠状病毒”(2019-nCoV)武汉新冠状病毒的感染机制分子结构模拟计算表明,武汉新冠状病毒能与人体内的ACE2蛋白相互作用,进而感染人体呼吸上皮细胞,引起发病,这与其他能感染人体的冠状病毒相似来源
1.2:据推测,蝙蝠和未知中间宿主
1.3传播途径:呼吸液滴传播是目前
1.4的严重性:根据病毒变异和政府防控措施
病毒变异,情况可能会变得严重。冠状病毒属于变异性强的核糖核酸病毒,目前疫情处于中前期。因此,病毒变异和超级病人可能随后发生,增加了防控难度。政府目前正在采取有力措施来预防和控制武汉的新冠状病毒。中国加强了武汉市新冠状病毒的整体防控。与2003年非典疫情相比,防控反应更快、更强。首先,武汉新冠状病毒已被列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了最高级别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第二,武汉关闭和整顿了华南海鲜市场,并采取措施控制人员出入境。第三,建立了疫情信息日常通报制度。第四,武汉新冠状病毒诊断和治疗指南已经发布。
2。影响:公众恐慌,1992年1月引发的
br> 2.2检验政府治理能力和卫生系统应急能力
br>武汉市卫生委员会自12月31日起建立疫情通报制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预警发布频率低,2019年12月31日至2020年1月10日仅发布4份通知,明显低于此后每日报告的频率;其次,2020年1月10日至2020年1月17日之间的新病例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从41例增加到45例,而2020年1月18日之后的新病例数量迅速飙升。第三,通知的一些内容需要讨论,例如未能通知“14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信息,强调“预防和控制”以及“持续人与人之间传播的低风险”此外,2020年1月1日对八家“谣言”出版商的处理缺乏依据。在某种程度上,上述问题已导致公众的误解和恐慌。
3。回应:信息披露、科学防控、群众防控
3.1充分吸取2003年非典的经验教训
过去不忘未来,对此次武汉冠状病毒疫情的建议如下:一是充分披露信息,保持日常疫情报告制度,缓解公众恐慌;二是科学防控,加强科学研究,确保病毒分离鉴定无误,尽快明确其传播途径;第三,首先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的标准和规范。第四是群防群控,呼吁大家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
3.2信息披露:及时通知和普及保护知识
信息披露有助于控制疫情爆发控制需要政府和卫生系统的合作,以及普通人的合作。因此,透明和及时的公共信息发布不仅体现了公民的知情权,而且有助于使人们了解疫情的严重性和保护措施,从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群众防控力量,有助于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充分利用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自2003年以来,中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覆盖全国的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已从以前的逐级报告转变为在线报告,覆盖了乡镇。因此,应充分利用该系统的功能,加强症状监测,报告未知传染病,避免漏报、迟报和漏报。
3.3科学防控:关键在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目前由新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已被列入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了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关键在于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隔离治疗患者和病原携带者,隔离时间根据体检结果确定;第二是在诊断前将疑似病人隔离在指定地点进行治疗。第三,对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医疗机构中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指定地点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甲类是强制性传染病。要求城镇在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农村不超过6小时)目前,武汉加强了人员进出城市的控制,在公共场所设立了大量温度检测点,发放宣传手册和口罩,并对私家车上的活鸟和野生动物进行随机检查,对隔离传染源起到了积极作用。世卫组织主张推进传染病监测模式由于75%以上的新传染病来自动物,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食及农业组织等机构早就提出了“一个健康”的概念,将传染病的监测对象转移到动物工作者等高危群体,通过日常监测,变被动为主动,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传染病。
对于口罩等稀缺的防护设备,应加大保护力度。此外,今后要进一步倡导公众健康饮食文化,减少野生动物的消费,普及与野生动物相关的防疫常识,增强公众的安全意识。
3.4群体防控:避免经常外出、通风和洗手
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室内烹饪醋、抗生素、奥司他韦和利巴韦林不能预防或对抗武汉新冠状病毒,而板蓝根的抗病毒作用尚未确定,维生素c只能起到辅助营养作用
3.5诊疗:无特效药物,对症治疗主要是< br>
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