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动物容易成为病毒
1年20日晚,国家卫生与健康委员会高级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病毒向人群传播的源头是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出售的野生动物。他说,通过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野生动物如竹鼠和獾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22日在国家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新冠状病毒的来源是在武汉海鲜市场非法出售的野生动物。哪些野生动物容易把疾病传染给人类?新加坡《联合早报》22日报道,被中国顶级专家钟南山认定为新冠状病毒可能来源的竹鼠,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大规模养殖,并在红网的推荐下成为中国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文章还援引香港媒体报道称,竹鼠外表粗壮,主要生活在亚热带森林、灌丛和竹林中。他们主要吃竹子,因为竹子个头大,肉多,营养价值高,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像非典一样,蝙蝠被高度怀疑是这种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罪魁祸首1月22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发布了一篇题为《新冠状病毒肺炎的快速诊治指南》的文章,称经过病毒序列比较分析,同济医院专家组推测蝙蝠可能是新冠状病毒疾病的自然宿主医院感染科主任宁勤表示,在蝙蝠向人类传播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种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武汉大学
医学病毒研究所所长杨占秋认为,真正的“罪魁祸首”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在22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严格来说,应该在动物体内发现活病毒,以证明它是原始宿主。如果只有动物体内的基因片段被发现,基础只是模糊的。杨占秋认为,这种新的冠状病毒不仅起源于蝙蝠,还可能寄生在不同的动物身上对如此多的宿主来说,局限于蝙蝠还为时过早。英国广播公司22日表示,在当年的非典事件中,医学专家最初认定灵猫是病毒的罪魁祸首非典过后许多年,中国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非典病毒的真正罪魁祸首是中国菊头蝠
近几十年来世界上的主要传染病总是与动物密切相关。据联合新闻国际报道,发表在《被忽视的热带疾病公共科学图书馆》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60%以上的新发人类传染病源于动物,而这些人畜共患人畜共患疾病中70%以上源于野生动物。研究表明,大约85%的受访者在一生中的某个时候吃过灵长类动物肉。卡莉生态系统研究所和佐治亚大学的
名研究人员最近在《寄生虫学趋势》上发表文章称,超过10%的啮齿动物是动物传染病的宿主,并携带85种不同的疾病。尽管这项研究涵盖的灵长类动物很少,但21%是宿主。研究人员还指出,尽管蝙蝠“臭名昭著”,但它们携带的疾病(25种)比啮齿动物(85种)、灵长类动物(61种)和食肉动物(83种)少此外,欧洲和俄罗斯是啮齿动物宿主的全球热点,中美洲和南美洲是蝙蝠热点,而灵长类宿主主要集中在赤道非洲。此外,哺乳动物比其他病原体携带更多的细菌除了不吃
以外,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随着疫情的发展,人们吃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图像在中国互联网上不断出现。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新病毒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呢?
岁的杨占秋告诉《环球时报》,食用高温烹饪的野生动物不会导致疾病,因为病毒寄生的环境在高温后已经被破坏。然而,人们在获取和加工过程中接触这些携带病毒的野生动物的风险非常高。杨占秋认为,为了消除这种感染的风险,公众仍有必要不盲目食用野生动物,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
上述匿名免疫学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除了不吃这些野生动物之外,尽量不要饲养野生动物,也不要与它们接触。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一些野生动物,它们可能携带一些寄生虫。跳蚤和蚊子也可能将病毒从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如鼠疫。此外,野生动物的分泌物或粪便以及它们被污染的物品应尽可能少地接触,最好不要接触它们。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网站表示,病原体容易引起人类感染和传播的原因与当前的生活方式有关。现在人们生活得更加密集,交流也更加频繁。大自然的破坏、频繁的动物交易和变暖的气候都导致了病原体的传播。一旦病原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方便频繁的旅行和其他活动将更容易通过感染者将病原体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成为全球公共安全问题。
《德国之声》22日称,世卫组织建议触摸动物和动物产品后用肥皂和水洗手,以避免触摸眼睛、鼻子和嘴巴。避免接触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避免接触市场上的流浪动物和废水。然而,即使在流行率高的地区,肉类也可以安全食用,只要在食物制备过程中彻底煮熟并妥善处理。
世卫组织还建议,如果你在新鲜市场工作,在接触动物和动物产品后,要经常用肥皂和水洗手。每天给设备和工作区域消毒一次。处理动物和新鲜动物产品时,穿戴防护服、手套和面部防护。下班后脱下防护服,每天清洗,并放在工作区,以防家人触摸未清洗的工作服和鞋子。为什么
新病毒“更喜欢”野生动物
为什么新病毒总是寄生在野生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身上,为什么这些病毒不会对这些动物本身造成严重伤害?杨占秋,
,解释说病毒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们必须寄生在活的有机体上才能生存。自然界中有许多种生物,它们分布广泛。因此,各种生物都成为病毒的储存地。一些动物体内的病毒致病性相对较弱,而一些动物体内的病毒通过长传播链上的多重突变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引起广泛关注。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免疫学专家22日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野生动物生长在自然界,很难全面管理它们。对野生动物进行防疫工作几乎是困难的,所以野生动物会有许多潜在的病原体感染。由于在野外生存,人类很难检测到被动物感染的病原体。
岁的杨占秋说,“当这些病毒寄生在其他生物身上时,它们不会以疾病的形式出现,因为病毒需要依靠长期寄生在动物身上来完成自己的生命活动,因此一般来说它们不会导致宿主生病,宿主也对病毒有相应的抵抗力。”“但是当病毒开始向外传播并在不同的中间宿主之间传播时,它很容易变异,并会产生导致宿主生病的效果。在人类驯养了
只动物后,病毒的危害会小得多吗?杨占秋对此予以肯定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野生动物和饲养动物中都有病毒。区别在于数量因为饲养动物的环境相对清洁或人工消毒,不利于病毒生长。有时,同一种病毒在家畜和野生动物身上有不同的特征。因为病毒必须适应不同的宿主环境才能生存。
上述免疫学专家认为,如果对饲养的野生动物没有有效的隔离,病原体可能仍然存在于这些动物中,它们可能在人工饲养下持续传播甚至变异,从而对人体产生更强的传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