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感染_ 释新闻|实验室布病感染如何避免?血样处理最易出问题

< p >

黑龙江省感染

黑龙江省卫生委员会网站

截图从11月28日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的所有学生均被发现患有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这些学生在该所进行了动物实验。在过去的半个月里,近100名教师和学生相继接受了同样的诊断。

许多从该研究所购买实验动物的学院和大学也开始陆续进行测试。此外,12月10日,黑龙江省卫生委员会发布通知称,今年8月在兰州兽医诊所进行动物研究的13名哈尔滨学生出现布鲁氏菌病抗体阳性,其中一人被诊断为布鲁氏菌病。

兰州兽医研究所布鲁氏菌病感染的师生是何时、如何感染的?卫生和疾病控制部门仍在调查

256年+12月9日,在北京地坛医院工作了40年的退休主任医师蔡溪-东告诉澎湃新闻,布鲁氏菌病在中国曾经不那么普遍,但由于检疫和预防工作的实施不力,疫情近年来有了明显反弹。

研究发现,空气中形成的布鲁氏菌病气溶胶被人吸入,这是布鲁氏菌病感染的主要途径,占所有传播途径的92.8%;50%以上在开放式工作台上进行试验操作的人员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结果表明,最有问题的环节是血样处理。

在少数情况下,其他研究人员通过闻到实验室中的细菌/细胞培养物而被感染。甚至一些研究人员也没有接触到相关的实验,如果他们不进入实验区,也会受到感染。

专家指出,为避免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感染,所有未知或不明样品应在绝对安全的实验室内操作,并严格执行标准安全保证措施。经常接触到绵羊、牛和猪等传染源的农民应严格处理患病动物,并定期消毒。

对于一般公众来说,食用未成熟的患病牛羊肉容易被感染,生牛羊肉奶只能在煮沸或灭菌后饮用。

为同事、被感染的医生处理生病的血样

根据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中国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其中甲类危害程度最高。布鲁氏菌病属于乙类,每年和每月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需要由国家卫生部门公布。最常见的传染源是羊、牛和猪。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布鲁氏菌病发病率为0.14/10万,2014年上升至42.2/10万,2018年下降至27.3/10万,病例总数为37,947例。

在《知网》上以“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和“实验室”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国内实验室发现布鲁氏菌病病例较少。

2006年2月,一名在医院临床实验室实验室负责菌种保藏的45岁男性,3天后出现反复发热、盗汗、头痛肌肉酸痛、肝肾功能损害。经过调查,发现他在2005年底接触过布鲁氏菌和检测试剂。当时,他穿着白大褂,戴着手套和一次性口罩,有时还使用生物安全柜。

2012年初,一名49岁妇女在医院临床实验室中感到严重疲劳和髋关节疼痛,然后出现间歇性发热,并发现肝功能指标异常原来,她在2011年4月处理了内蒙古绵羊运输公司司机的血液培养样本(该司机后来被证实患有布鲁氏菌病)

在该女子的入院检查期间,她的另一位30岁同事碰巧为她处理血液培养标本。同年5月也出现类似症状,经常呕吐和体重减轻。她在7月被诊断患有布鲁氏菌病。

蔡溪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说,实验室感染事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由于人员疏忽,环境被原本无法接触的微生物污染,人体直接或间接受到感染;2.人体直接接触实验动物导致感染;3.实验室中的病原微生物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浮在空气中,吸入后会感染人。4.人为破坏造成的实验室感染

她强调研究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工作,不得有任何侥幸心理或粗心大意。如果它们接触到研究动物,它们必须受到保护。动物房间和可能被污染的区域必须严格消毒。测试设备必须严格管理和特殊使用,不得带出实验室。发生病原微生物泄漏时,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源扩散,并向有关单位报告。

外来病例:没有手术实验感染是可能的。

2013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临床微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实验室获得性布鲁氏菌病文献综述》,全面梳理了1982年至2007年25年间全球布鲁氏菌病实验室病例(注:未梳理英文以外语言的文献)

在28例有明确记录的病例中,据报告有167人暴露于布鲁氏菌污染的环境,其中71人被证实感染了布鲁氏菌病

研究发现,布鲁氏菌病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并作为布鲁氏菌病感染的主要途径被人类吸入,占所有传播途径的92.8%。50%以上在开放式工作台上进行试验操作的人员感染了布鲁氏菌病。结果表明,最有问题的环节是血样处理。

在少数情况下,其他研究人员被实验室中的嗅细菌/细胞培养物感染。值得注意的是,有75人从未接触过相关实验,但其中15人仍感染布鲁氏菌病,4人也受到感染,即使实验区尚未进入。

研究人员最终建议,为了避免布鲁氏菌病的实验室感染,所有未知或不清楚的样本应在绝对安全的实验室中操作,除非可以排除没有高感染风险的病原菌。此外,应严格执行标准安全保证措施。如果发生可能形成气溶胶环境的事件,如液体样品飞溅,应重新评估实验室通风装置的运行状态在

兰州布鲁氏菌病事件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表示,根据微生物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可以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研究小组购买一定水平的实验动物后,通常不会再检查动物携带的微生物是否符合标准。实验室感染是一个机会:“这一事件是一个提醒。建议科研人员根据物种的特性,在购买的实验动物中添加检疫链接。即使是最低级的实验动物也应该被排除在人畜共患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之外。”"

检疫和免疫是控制传染源的关键。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官方数据显示,布鲁氏菌病最常见的传染源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羊、牛和猪,其中羊是人类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他60多种动物也可能是布鲁氏菌的贮存宿主,但通常只引起了少数病例,而且没有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病例。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后,潜伏期一般为1-3周,平均为2周,有些病例的潜伏期会更长。急性期病例的主要表现为发热、疲劳、多汗、肌肉和关节疼痛以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慢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关节损伤、长期发热等。

进入治疗阶段后,大多数人只要及时就医,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病程长短不一,以3-12个月居多。但是,患者应注意及时治疗,否则很容易由急性发作转变为慢性发作。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提醒,对接触牛、羊、猪的农民,应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购买牲畜应首先进行检疫,饲养牲畜应进行免疫接种,应严格控制患病牲畜的移动,并应避免患病牲畜和非患病牲畜的混合。严禁赤手空拳直接接触患病畜产品和死产。消毒或焚烧后,将患病畜产品和胎盘挖深掩埋。生病的牲畜应立即被宰杀和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饲养区应与生活区分开,牲畜围栏应定期消毒,围栏的清洁应以湿的方式进行,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气溶胶的扩散。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许田敏建议对农民、兽医等布鲁氏菌病高危人群接种布鲁氏菌病疫苗,接触过布鲁氏菌病环境的人群应使用利福平、多西环素等接触后预防药物。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