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上,共颁发了4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全国共有65项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全国科学技术进步奖185个,其中特别奖3个,一等奖22个,二等奖160个。10名外国专家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对那些让甘坐在板凳上的人给予更多的表扬新华社指出,10日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发出了鼓励创新的时代强音。越多的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民族复兴的耐力就越强。给予他们更多的赞扬将会建立更大的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从未像今天这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辉煌灿烂,帮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崛起、富裕到强大的大跃进。站在新的起点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不能冲动。科技工作者应该有“坐十年冷板凳”和“十年冷板凳”的意愿30年来一直默默无闻的核潜艇黄旭华、愿意为气象事业做黄牛党的曾庆村,以及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位获奖者,都用行动证明了他们为国家服务的决心和科学精神。国家和整个社会的支持对于科学家致力于科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科技工作者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今后,中国将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投入,支持科研人员创造更多“0比1”的原创成果,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升级成果转化,加大重大疾病防控、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研发力度。,使技术贴近群众,创新造福人民。可以看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已经成为我国基础研究的中流砥柱。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比2018年低2岁,超过60%的获奖者年龄在45岁以下。越来越多的顶尖年轻科技人才选择了安定下来,坐以待毙。随着时间的推移,共和国的科技天空将会更加星光灿烂。随着中国的发展,它们是最大的交通工具。《人民日报》文章指出,中国已经步入科学跟踪阶段,进入了一个多领域运行、强领域领先的大科学时代。近年来,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加快,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科研诚信、科研管理等政策不断出台。大胆的改革赋予了各种主要创新者generate强大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创新将赢得未来,而改革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只有通过改革激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潜力。21世纪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特点是积极的形势、挑战和使命。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以抓住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机遇。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进入关键时期。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就像逆水行舟,翻过大山。如果我们进入,大海和天空将是广阔的。如果我们撤退,我们所有的成就都将丢失。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争创“最高科技奖”,把握大趋势,抓住机遇,洞察地平线的变化,从一开始就抓住机遇,引领“无人区”的方向,肩负历史赋予的重任,成为新时期科技创新的先锋,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和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激发科技创新力量不仅是科学领域的事情,也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只有讲好科学精神,讲好科学家故事,让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成为时代的偶像,才能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当科学家成为无数中国孩子的梦想时,当科技工作成为一份有吸引力的工作时,未来祖国的科技世界一定会充满人才,未来科学的广阔星空一定会闪耀着星星。这个最高奖项包含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密码国际在线指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和著名大气科学家曾庆村共同获得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一荣誉背后隐藏着中国政府对科研人才的高度尊重,蕴含着中国科技进步的密码。外界经常对中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原因感到好奇。如果你熟悉中国过去70年的科技发展历史,不难发现,除了中国决策者的前瞻性眼光和部署,中国文化孕育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通过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和其他奖项,鼓励科研人员致力于科技创新。特别是2019年,中国政府大幅提高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进一步显示了对科技人员的尊重,并发出了更加重视创新驱动发展的信号。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机遇。世界主要国家正在寻求科技创新的突破,以抓住未来经济技术发展的机遇。中国也在积极努力。2018年,中国社会研发投资增加到约1.97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最大的人才体系,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居世界首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升至第14位,连续第四年保持上升趋势。中国正在逐渐改变其“世界工厂”的刻板印象,成为世界上最高的科技目的地。更重要的是,中国一贯坚持开放合作,促进科技发展。一方面,中国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科技整体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必须积极学习和吸收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另一方面,鉴于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空间安全等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各国只有通过更密切的科技合作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在全球科技创新空前密集活跃的时代,中国将继续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为促进全球发展和人类科技进步做出新的努力。这种开放的思想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功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