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显示:上海自由贸易区即将庆祝成立6周年。良好的商业环境吸引了跨国企业的更多投资。新华社记者陈梦泽拍摄
宋宁华/文
创造一流的商业环境需要不断努力和长期努力本月,上海自由贸易区即将庆祝成立6周年。作者重访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梦想之乡”外高桥。回顾过去,许多人经常谈论“制度创新”和“商业环境”等关键词,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施坦威钢琴亚太有限公司的大厅里,一架“黑钻石级”的大钢琴非常明亮。世界上只有8架高档钢琴,价格600万元。“十年前,当我们第一次来到中国时,我们只是一个小机构,一年只能卖几架钢琴。它现在已经升级到亚太总部,去年销售额达到5000亿英镑。仅施坦威牌钢琴就卖出了近500台。”施坦威钢琴亚太有限公司介绍了相关负责人
年是企业“旋风”增长的转折点。它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2013年之前,我们的批发业务瞄准中国大陆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体制创新和外高桥保税区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离岸贸易和市场的快速扩张。总部对中国市场的潜力持乐观态度,并决定将其从上海升级为亚太总部。“自那以后,斯坦威钢琴亚太有限公司实力增强,业务扩展到许多其他国家。
随着业务的增长,企业的其他需求也凸显出来。例如,由于钢琴起源于德国,根据过去的政策,即使钢琴现在在上海,而且离外高桥很近,也必须通过渡海到德国的源头进行修理。往返至少需要一个月的运输时间,周期长,成本高。可以绕过这个“门槛”吗?企业有电话,政府有回应。如何创新系统?通常是在问题中寻找方向,在破碎的问题中寻找答案。经过相关部门的反复调查,该地区的维修政策终于出台。这架钢琴不再需要出国了。外高桥“门”区域可以维修,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金成本,方便了企业内部财务结算。
斯坦威这样的例子在企业成长中随处可见。优化商业环境并不断引入新政策当然很重要。但是,如果要对政策的实施进行微调,就必须突破政策与企业之间的“肠梗阻”,使企业的需求能够及时传达给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所推出的政策能够与企业的需求无缝衔接。这是商业环境的“高级版本”。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000家企业眼中的需求也不同。一家企业已经在上海培育多年,但最近提议迁往其他地方。经过实地考察和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深入讨论,发现这些企业想要搬迁,不仅是因为上海的业务成本越来越高,还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发展空间不足。只有找到“痛点”,才能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相关部门试图在附近为企业寻找新的场地,最终让企业“扎根”“酒保”服务到位了吗?最佳评级尺度是企业的感受和满意度。
份相关问卷显示,近70%的企业家最关心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制度突破。超过60%的企业家认为与私人投资相关的政策不够有效。将近一半的企业家希望改善发展环境,放开行业准入。同时,对融资便利性、产业政策和舆论环境三个指标的满意度不到40%
在上海“两会”上,一些代表提出了改善经营环境、开放“公务员最后一公里”和“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等建议一些市人大代表认为,所谓的“最后一公里”,实际上是政府机关和企业基层工作人员之间的直接面对面接触。他们代表政府的形象。商业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在基层公务员身上。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些基层公务员对这一问题认识不深,在服务过程中没有到位,如拖延、推诿等态度,给企业带来麻烦。因此,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学习营造商业环境的文件,特别是基层工作人员应该学习和贯彻好这些文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市委部分委员认为,上海的商业环境在最高国际标准和最佳标准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他们呼吁上海推动政策准确落地,着力解决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CPPCC议员亦建议提高政府服务的效率,成为私营企业发展的“服务员”。我们要进一步突出需求,分类政策,引导大企业做强做大,帮助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让民营企业充分享受改革和政策红利。
只有在良好商业环境的沃土上,企业才能生根发芽。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自由贸易区管理局副主任陈延锋表示,上海自由贸易区最初的28.78平方公里在接近六周年之际保持了“逆势飞行”的发展趋势。一群跨国“大人物”正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额外投资。2018年,保税区合同外资增加24.96亿美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贸易的独特优势,为企业提供最需要的贴心服务。“刀片向内,敢于“动刀”到经营环境的短板上,打通“门开着,小门不开”的拦路虎,从而成为企业发展信心和竞争力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