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科技博物馆_ 上海科技70年“创新宝贝”真不少 | 可爱的中国奋进的上海

上海的科技博物馆

图表示:在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自主研发来源“魔法运营商”/东方IC

“我的祖国和我一刻也不能分离;不管我去哪里,我都会唱赞美诗……”最近,同样的旋律在我们的心中和耳朵里流淌。在过去的70年里,上海的科技发展依偎在祖国的怀抱中,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许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走进遍布上海街头巷尾的330多个市级科普基地,新中国的创新之路和上海科学建设的丰硕成果历历在目。从这个国庆节开始,

开始在我心里哼唱着优美的旋律,并去了上海各地的科普网看一看。你会发现上海70年的科技有许多“创新宝藏”。在科技领域唱的“我和我的祖国”是如此深刻和持久。图

上海的科技博物馆

表示:一些最先进的3D打印机打印出1000个三维“中国”和“中国”字符,这些字符被组装成公共艺术交互设备进行采访,用于图

3D打印“定格”精彩

“两颗炸弹和一颗星”、北斗导航、中国月球探测项目、C919大型飞机...走进位于宝山智慧湾的上海科技园,科普窗口正在“上演”新中国重大科技成果3D印刷科普展。一件件精美而精彩的3D印刷作品一件接一件地讲述着新中国的创新70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科技事业在移动通信、现代核电、载人航天、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展览,就像走进了中国科技创新发生的地方。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被最新的3D打印技术“固定”。在

科普窗口旁边,2019国际3D打印嘉年华“1000人打印”点亮了“中国”和“中国”包括中小学生、留学生、退休干部、艺术家、音乐家、科技工作者、自闭症儿童等在内的1000多人书写了“中文”和“中国”字样。通过先进的智能建模技术,将每个字符转换成三维模型,然后通过多台最先进的3D打印机,打印出1000个三维“中文”和“中国”字符,形成一个情感深厚的公共艺术互动装置。“中国”包括“中国”,而“中国”包括“国家”。这意味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人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这也意味着国内外各界人士正在一起建设一个伟大的中国梦。图

上海的科技博物馆

表示:ZFQ-1气象传真机在那一年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民晚报记者高杨拍摄的

“民族武器”照片越来越快越来越强。张江郭守敬路

号二楼585,“藏”了一个中国超级计算博物馆——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计算机科技馆3D打印科学展览会上的“银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的微型版本在这里有一个原型。同时,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四台独立开发的超级计算机——第一台十亿次超级计算机银河一号、第一台十亿次超级计算机神威一号、第一台十亿次“曙光4000A”和百万次“魔方”是“四代同堂”其中,“银河一号”是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始祖”。它的开发始于1978年,完成于1983年。“银河一号”(Galaxy-I)不仅是一项伟大的科技成就,也是一件工艺品:每块电路板背后的无数焊点都是用手一个接一个焊接起来的。成千上万根电线密集地分布在柜子里,全部由人手一根接一根地连接起来...

的范围从0到1,从1到“世界第一”。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作为中国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超级计算中心,开启了世界超级计算领域的“中国时代”。自1978年中国推出第一台巨型机器“银河一号”以来,天津、深圳、济南、长沙、广州和无锡已建成6个国家超级计算中心,13次获得世界第一名。全国人民努力打造的“民族武器”使“中国的算计”变得更快更强。

公共几个国家“第一”

上海气象博物馆位于徐家汇天文台旧址。从1872年到100多年来,它进行了持续的气象观测,见证了上海近现代气象科学的发展。几天前,上海气象博物馆庆祝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气象成就拉开帷幕

成果展展示了上海气象的历史图像数据,70年来,上海气象在全国气象事业中创造了许多“第一”:首次进行数值天气预报的地区,中国第一个城市气象观测网的建设,中国第一个区域气象中心的建设,以及中国第一台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建设...许多图像数据首先被公众看到。展览还设立了一个互动体验区,特别是一个“小预报员”体验站,观众可以在那里自己制作和发布天气预报。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气象博物馆三楼的大厅里,有一台20世纪80年代使用的ZFQ-1气象传真发射机。它灰色的外壳,因为它的年龄,有几滴油漆一张黄色的画包在外轮上。这是一张手绘的东亚天气图。据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华东区域气象中心和上海海洋观测站主要通过传真机发布天气信息。然而,中国东部的气象站和近海船只等用户在固定的时间和频率接收天气图信息。新民晚报记者马颜宁高阳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