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位居民,渗透到各行各业,覆盖整个社会。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有害气体和灰尘,减少污染;能调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改善小气候;它还可以降低噪音,防风防火等。城市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城市绿化的地位和社会需求将不断提高。城市绿地不仅用于娱乐,还具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因此,完善城市绿地规划建设方法,提高城市绿地建设效果,是建设城市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植被对大气环境影响的研究
为了研究城市绿地对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智能交通和无人机应用研究中心的彭任重教授的团队对城市植被对大气污染的缓解效果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特别是路边植被对交通废气排放的缓解效果
彭任重教授的团队选择剑川路作为实验场地,以研究植被屏障对亚微米粒子PM1(也称为肺入粒子)的分布格局以及附近排放物的影响。剑川路是连接吴泾工业区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繁忙交通走廊,交通量大。在剑川路南侧,选择有无植被屏障的两栋建筑作为实验场地,研究植被屏障对封闭居住区PM1.0排放分布格局的影响。为了研究其影响,本研究进行了现场测量和数值模拟。选择亚微米颗粒物(PM1)作为交通排放的代表进行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来自测量的PM1数据用于验证和校准数值模型现场测量主要关注有无植被障碍的短距离居住区PM1浓度分布。数值模拟主要分析PM1的分布机制,研究孔隙度和植被屏障高度对PM1分布的影响。
的研究结果表明,植被屏障对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排放扩散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只有一栋建筑的道路,植被屏障的最佳孔隙率为0.9,最佳高度为6 m对于长宽比为0.57的街道峡谷,植被屏障的最佳孔隙度为0.9,最佳高度为8 m。
国外优秀经验实践
在城市绿地规划过程中,国外在城市森林和绿地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新加坡城市更新局还倡导通过城市空间和高风险(LUSH) 2.0项目的绿化,进一步增加城市环境中的绿化面积和密度增加绿地面积的主要方法包括增加公园、立面和屋顶的绿地面积。在新加坡的高密度城市环境中,政府大力鼓励在建筑立面和屋顶上安装绿化设施。新加坡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了一项高层绿化激励计划,为高层建筑和屋顶绿化提供高达50%的成本补贴。日本横滨市
通过征收“绿色税”弥补了绿化建设的资金不足;名古屋自2008年以来实施了“绿地系统”,将强制性绿地建设制度化,并确保从法律和监管层面实施基本绿化。东京市在2007年提出了“绿色东京十年计划”。提出了四大政策,即以公民和企业为主体的“绿色行动”(Green Action),通过增加行道树扩大绿色网络,以校园绿化为核心建设绿色据点,尽可能扩大绿地,保护现有绿地。
对我国城市绿地规划管理的建议
提高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级比例,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布局结构城市绿地建设应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应重视城市和社区的绿地建设。城市区域应增加一些公园和广场绿地,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包括城市公园、立面和屋顶绿化,从而丰富城市绿化水平。
重视社区绿化建设,特别是旧社区的生态更新更加关注社区的生态空间,考虑社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可以考虑构建一些社区公园——街道绿地——居住绿地的空间布局结构模型
街道植被合理分布应该注意在居民区和道路之间种植植被。在道路两侧有高层建筑的街道峡谷区,不建议种植较高的树木,建议种植高度小于1米的灌木。对于两侧都有空地的街道和一侧只有高层建筑的街道,建议种植树冠直径大于2米、植被厚度大于4米的树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这些树的前面种植一排灌木,并确保这些灌木的高度高于树冠底部。在高架道路附近,建议种植10米以上的植被。
结论: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市生态布局,建议构建社区公园-街道绿地-居住绿地空间布局结构模式,以提高绿化覆盖率。政府应加强街道植被的种植,优化植被结构。政府还应注意改善植被物种的多样性,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质量,为城市提供抗灾能力,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作者:彭任重、刘欣、金孟翳主编:王翔责任编辑:牛一
*文慧独家手稿。请指出重印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