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改变了以往文科和理科科目相对单一的选择模式,使考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然而,过多的选择让考生和家长更加焦虑。在学校的选拔和考试中,采用了诸如轻松避难、放错地方比赛和赛马等策略。受试者有更多的选择自主权和焦虑,这是一个选择悖论。为什么会这样?如何解决它?作为面临高考的考生及其家长,他们应该如何通过辩证思维和辩证反应来理解和解决这个问题?
专业比学校
更重要。在英美等发达国家,高考普遍采用“强制考试+选择性考试”的模式这与这些国家在中学教育阶段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知识发展和兴趣发展密切相关。学校经常设置各种课程供考生选择,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爱好。
中国新的高考改革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组合,极大地增强了选择的灵活性。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设计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整体改革。其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和考试是关键突破,希望能增加学生的选择,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浙江和上海率先推出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该项目将于2016年正式启动浙江实行“7对3”模式,上海实行“6对3”模式。然而,随着几何级数中学科组合和选择机会的增加,候选人的选择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从过去一年上海和浙江的改革来看,由于学生倾向于避难,存在着竞争错位的问题。考生采用“田鸡赛马”的策略参加考试。也就是说,学生“欺负人”经常选择物理和化学等难学的科目,而其他学生选择政治、历史和地理等相对不太难的科目显然,这偏离了政策设计的初衷。以浙江为例。2011年,浙江省有16.1万名物理考生参加了高中入学考试。2017年,考生总数变化不大,但89,000名高中生选修了物理,占36%为了解决物理考生数量下降的问题,浙江在2017年12月推出了“考生安全机制”,将物理考生的安全人数定为65000人。如果候选人的数量低于这个数字,请根据65,000从高到低对他们进行评分。如果申请人数超过65,000人,将根据实际人数进行评分。这是为了吸引考生申请物理,但实际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上海也有类似的问题。
为了避免上述问题,今年开始新一轮高考改革的8个省份开始实施3+1+x,即历史和物理必须选1,思想政治、化学、地理和生物必须选2,从而避免了物理被忽视的问题。但是,还会有容易躲避和错位竞争的问题吗?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角度来看,系统设计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分析个人行为有两个具体方面,一个是动机,另一个是环境认同不同的动机和不同的环境识别能力将极大地改变实际选择的社会结果。我们现在处于大众教育阶段的末尾,即将进入大众化时代。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从上大学变成了一所好的大学和专业。从个人动机来看,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无论他们在系统设计中有多少选择,好的大学总是排名第一,而好的专业只会排名第二。因此,在选择科目时,考生应该首先考虑哪些科目更有利于他们进入一所好大学。同时,由于每个候选人对环境的识别能力不同,而其他人的行为信息不完整且不对称,因此每个人在处理、组织和使用其他候选人的信息进行选择时,在心理能力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演化出错位竞争行为,简化了放弃学校和物理等处理过程。因为提高物理化学等学科成绩的单位时间的时间成本太高,而历史、地理和生物学等学科有这种可能性。除非个别候选人在物理和其他领域表现出色,否则他们不会选修物理和化学等课程。
新高考改革启动后,必然会面临一个痛苦的改革时期。考生和家长的不适应是痛苦时期的典型表现。事实上,浙江、山东等省实施的“选专业+择校”的志愿模式有利于平衡学生之间的差距,淡化大学之间的身份差异,具有积极的意义。从“双一流”高校的角度来看,与原有的“211工程”相比,新增了25所高校,包括6个系和19所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大学中,地方大学的比例达到33.6%,比“211工程”增加近10%这表明一些地方大学的一些学科和专业优于传统的著名大学。不是传统著名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是优秀的。对于学生来说,选择专业应该比选择大学更重要。
名受试者的个人兴趣比他们能否赢得高考竞争更重要。当前新的高考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考生的个人利益,应该为考生感到高兴。然而,在白热化的竞争阶段,很多学生、家长和学校都放弃了兴趣,导致学生在选择科目时不够开心,容易寻求庇护,主要是因为科目之间的分数不相等。如果像物理和化学这样的科目像历史和地理这样的科目一样难,恐怕候选人首先要尊重的是他们的爱好和职业兴趣。此外,所选科目和外语有两个考试机会,两个考试之间也可能存在分数不平等的问题。此外,进入高中将面临选择考试的问题,这实际上增加了考生的心理负担。一般来说,考生对考试科目的选择往往是基于所选科目是否有利于赢得高考竞争。此外,学生的选择是在家长和学校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兴趣,或者他们自己的兴趣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他们也不会将选修科目与其未来的发展联系起来,这就导致了选修科目选择的悖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科举制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尽管它已经被废除了一百多年,但它的遗产仍然存在。绝大多数家庭和考生仍然认为高考是“鲤鱼跃龙门”的关键一步。一旦他们通过考试,他们就会成功。事实上,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高考只是一个驿站,而大学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我们不能把教育等同于考试,考试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看到高考制度改革的进展,而且要不断地修改它,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在观念层面。就高考本身的定位而言,我们必须坚定选择新生的基本立场,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在选择新生时摆脱对高考成绩的过度依赖。
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代之以能够更好地反映专业特点的大学预科课程。学分可以从高中带入大学,以反映高中和大学之间的联系。从长远来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