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来源@ vision china
文章|微信公众号“苏宁财富信息”,作者|付毅夫
长三角再次上线
天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继广东、香港、澳门和大湾地区发展规划纲要之后的又一份重量级纲领性文件。它正式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和大湾区建设相配合,共同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的空间布局。
《纲要》不仅从工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详细勾勒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蓝图。,还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要实现的宏伟目标,这非常令人兴奋。
自2017年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概念明确界定以来,长三角地区开始加快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从成立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到编制“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再到启动各种专题合作...现在,《纲要》的出台把长江三角洲的综合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背后的含义很有趣
1长江三角洲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包括江浙沪皖。它被公认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探索长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长三角各省、市、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相应的合作发展机制也不断进入新的领域。今天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连同美国东北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北美五大湖、日本东海道城市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和英格兰中南部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六大城市群”
在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惊人的成绩。据统计,2018年国民经济总量为90.03万亿元,长三角地区贡献了近1/4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7%,人口的16%。
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16个国内生产总值“万亿俱乐部”城市中有6个位于长江三角洲,即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和宁波(见下图)。其中,杭州、南京、苏州和宁波因其在经济、环境、就业和宜居性方面的优势,位列仅次于北方、上海、广州和深圳的“一线新城”阵营。除
个城市外,长三角各县的经济实力不容低估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9年百强县名单,长江三角洲共有45个县。其中,江苏省的昆山、江阴、张家港和常熟稳居前四。它们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和区域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作用。它们也被称为引领国家县域经济高质量前进的火车头。
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各省市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体系。具体来说,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学中心,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江苏制造业发达,科教资源丰富,开放程度极高,历史文化背景深厚。浙江的优势是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在中国处于领先水平,民营经济相当发达,生态环境优美。安徽的特色是积极创新、制造业特色鲜明、生态资源好、腹地广阔。
此外,从收入增长角度来看,2018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江苏省大部分城市生活在8.4%~12.3%,浙江省大部分城市生活在8.6%~9.9%,安徽省大部分城市生活在8.1%~9.1%,均显著高于全国6.5%再加上上海外滩明亮的霓虹灯、南京繁华的“中国第一商业圈”新街口、杭州西湖周围熙熙攘攘的游客、合肥繁华的淮河路步行街,以及长江三角洲的繁荣富裕,真让人羡慕。
2虽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更高的标准来看,长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中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瓶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政色彩需要进一步弱化
如今,许多地方的经济发展仍然以行政色彩为主导,这不仅倾向于偏离长三角一体化的最佳路径,而且由于各地缺乏一致的利益协调机制,损害了在非合作博弈中为最大化自身利益而进行的整体发展效率。这也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桎梏。第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虽然
长三角整体实力较强,但其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势必阻碍长三角一体化的良好进展。除了政治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因素的差异。
具体来说,上海、苏南和浙北的要素资源比较丰富,政策环境非常友好,而苏北、浙南和安徽相对匮乏,直接导致产业差异。要素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而没有优势产业的地区发展相对落后、被动,差距逐渐拉大。第三,各地区产业同质,产业集聚水平不高。来自
的相关数据显示,长江三角洲核心区域一半以上的城市集中在汽车、石化和通信行业需要知道的是,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重复和集中,而是产业和工业城市的融合。其目的是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产业功能的整合。它要求企业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和联动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然而,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建设相对严重,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源浪费和集聚水平不足。第四,城市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是不够的
从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现状来看,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城市层级和分工体系,各城市的职能和管理体制比较分散,利益共享和产业协调机制不够清晰。例如,各省市之间的科学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其他创新要素资源仍然不开放共享,各地区的研发投资是排他性的,不愿意分享技术带来的溢出效应。城市间缺乏协调联系,难以发挥城市群效应,影响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这种背景下,《纲要》的“正式宣布”可谓时机恰当。这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全面加速和国家对其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3放眼世界,区域一体化是大势所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更迎合了当今时代的主流。纵观世界发展的历史,美国的纽约湾、日本的东京湾和英国的伦敦市区等城市群为世界树立了榜样。世界上有许多最具竞争力的高质量资源,无论是企业、科研机构还是人才。广东、香港、澳门和中国的大湾地区也是这一趋势的追随者。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1.5%的地球土地上居住着世界上一半的生产活动。在日本,3500万人聚集在东京,不到日本总面积的4%,占日本总经济的60%以上。在美国,2.43亿人集中在仅占全国总面积3%的城市群中,成为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城市地区。毫不夸张地说,城市群是全球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载体,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核心领域。事实上,无论城市竞争多么激烈,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仅仅因为任何一个城市的资源禀赋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当“唯国内生产总值英雄”的时代正在消逝时,更加注重提高经济质量是未来发展的主题。如果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贪婪和完美,最终我们可能什么都做不好。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就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分工的观点,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家财富方面的巨大作用这种分工理论适用于城市和人群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城市圈模式”,用一个更宏大的思想和对未来的展望来定位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局限于一个大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还应该考虑周边城市的相关因素和特点,结合上下游,合理配置各种因素,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降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从而取得更大的效益。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所说:“一个单独作战的城市是没有未来的”。我认为这可能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根本逻辑和终极意义。
4值得一提的是,《纲要》中多次提到“世界级”和“国际性”。可以推测,长江三角洲的雄心不仅仅是成为国内的领导者,而是真正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放眼世界,没有几个成功的先例。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未来发展寻找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可能会有所帮助。在我看来,长江三角洲可以与东京湾上海和东京竞争,这两个城市都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的一线城市,在各自的城市群中排名第一。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与横滨、千叶、川崎等地的作用相似。他们都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完善的工业体系。然而,东京湾“多强辐射周边”的格局也符合长江三角洲的现状。那么,东京湾的脾气如何?我认为有两个主要秘密:
,不同地区工业之间的合理分工。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合理的定位和分工,这是东京湾区最突出的特点例如,东京中心区的行政部门、教育机构、高端产业和商界聚集在一起,发挥着核心作用。横滨和川崎承担了工业发展的使命。千叶是关东等地区重要港口群的所在地。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促进了东京湾的发展。
事实上,东京湾京滨和叶静工业区的成长路径实质上是东京作为大都市的过程,其功能定位发生变化,重工业及相关产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
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以来,东京开始实施工业布局战略,将机械和重化工等制造业转移到大都市以外。这一战略不仅缓解了东京城市的沉重负担,也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工业发展,促进了京滨和叶静两大工业区的形成和发展。产业转移后,东京加强了高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集聚。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其产业结构也以重工业为主,逐渐向外贸、金融、精密仪器制造、高科技研发等新兴产业的主导模式转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东京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与纽约、旧金山、巴黎和伦敦相当的世界大都市。
2、政府与市场的有效合作对于
政府,日本政府将东京湾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以促进区域间的行政合作。具体来说,首先,日本通过立法将权力下放给东京湾的各个城市,使它们能够充分依靠当地的特点和比较优势进行动能定位,从而促进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其次,为了确保有效促进城市间的战略合作,日本政府为整个地区制定了前瞻性计划。与此同时,为了避免决策机构和利益机构之间的冲突以及对某一地区的倾向性,日本积极推动在各个领域建立共享平台和改革行政制度。然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不受行政区划和城市等级的限制,并受到平等对待。最后,日本政府利用财政和税收措施来引导东京湾各地的工业发展,包括向偏远落后地区提供贷款支持,利用财政补贴来促进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在
市场,日本尊重市场力量,通过发挥定价机制,有序引导资本、人才等因素在东京湾自由流动,从而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没有要素跨城市流动的区域进入门槛,这也克服了各地区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促进了各地区产业的协调互补。
此外,日本还致力于东京湾创新体系的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各地区科技成果转化,大大增强了科技创新的实力。因此,东京湾的各个地区在创新的推动下,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创新型城市群。
正是致力于一体化发展的长江三角洲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会怎么样还有待观察。也许在不久的将来,2.25亿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乃至整个中国的永久居民的命运将因长江三角洲的重新发展而改变。幸运的是,你、我和他将见证这个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