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r
事件: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2019年第15号,决定改革和完善贷款市场利率定价机制(LPR)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产品,贷款定价模式的变化将深刻影响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体系的盈利模式和竞争模式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分析。\r
< p > 1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机制
背景:“双轨利率”阻碍了贷款利率的下降和企业的高融资成本
自2018年以来,央行一再降低标准,并创造了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以确保合理和充足的流动性,并有效引导市场利率的下降趋势。国内存款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7)、票据融资利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大幅下降(见图1)。然而,由于国内存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的平行“双轨”,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受阻,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仍然很高。截至2019年第二季度,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4%,比2019年第一季度低0.1个百分点,但分别比2018年和2017年高0.03个百分点和0.14个百分点(见图1)\r
此外,2019年央行将重点引导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并取得明显成效。随后降低融资成本的压力很大,需要新的政策和措施。根据央行《2019年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实施报告》,今年上半年,新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6.82%,较2018年平均水平下降0.58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6月底,五大银行新增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78%,较2018年全年下降0.66个百分点。加上承担或减少信贷相关费用,相当于其他融资成本降低0.57个百分点,实现了国家例会确定的“确保小微企业贷款综合融资成本降低1个百分点”的目标。同时,截至2019年5月底,五大国有银行对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较2018年底增长23.7%,全年30%的增长计划大部分已经完成。它随后的增长空间将更多地依赖于新的政策支持。\r
二)内容:定价、报价和公告的三大规则变化旨在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
为了提高利率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新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形成机制应运而生,利率“双轨一轨”的雏形应运而生。具体来说,新旧LPR设计对定价规则、报价规则和公告规则(见表1)进行了重大调整,包括新LPR设计的定价目标利率从“贷款基准利率”变更为“中期贷款便利利率”。加分方法显然还取决于银行自身资本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报价范围从原来的10行增加到18行,LPR;增加了5年期品种。增加5BP的最小步长限制,并将报价频率从每天减少到每月。\r
(三)影响机制:加强LPR与市场利率的联系,通过竞争降低利率水平\r
新LPR设计如何实现市场利率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如何理解自己的一些系统设计?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分析:\r
首先,新贷款利率的确定依赖于最低贷款利率和两点,与市场利率的联系明显增强新LPR报价是根据MLF利率加点形成的,即每个LPR报价银行都以反映银行平均边际资本成本的一年期MLF利率为基准,然后综合评估自身资本成本、市场供求、风险溢价等因素,确定加点的范围,最后报告自己的价格。商业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的利率根据LPR报价,加上反映市场资本供求、银行风险偏好和企业经营风险的利差确定。这意味着新贷款利率的确定将包括更多的市场化和波动因素。MLF明显强于基准贷款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的联系,增加两个点也将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双轨一轨”贷款利率具有内在牵引力。\r
第二,贷款利率和多边贷款利率之间仍有差距。多边基金与LPR之间的联系可能会压低LPR报价,间接降低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目前,6个月至1年期贷款的贷款利率为4.35%,一年期LPR利率为4.31%,一年期多边贷款利率为3.3%。后两种利率的联动将有助于推动LPR报价下行,有效降低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水平,间接达到降息的效果\r
第三,将报价银行的数量增加到18家将从源头上保证不同金融机构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有效地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增加竞争。在原有10家国有银行报价银行的基础上,此次新增两家城市商业银行、两家农村商业银行、两家外资银行和两家民营银行,将报价银行的范围扩大到18家从新的八种不同类型的报价银行来看,它们在资本成本、优势业务类别、产品定价能力和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这决定了新LPR报价能够反映不同银行机构的资本供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及水平,有利于全面反映市场真实水平,增加金融市场竞争,提高金融服务实体效率\r
/2。对银行业固有利润路径的依赖将被打破,中小型银行面临的挑战将更加严峻\r
此次利率形成机制改革是一次突破性的制度改革。除了提高利率传导效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之外,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都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道障碍中面临体制改革带来的洗礼和挑战。\r
一)制度路径依赖将被打破,传统的盈利模式将面临挑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繁荣,银行业的规模迅速扩大。然而,在国内高储蓄率、高准入门槛和强风险防控体系的安排下,银行业已经成为风险最小、利润较高的“金领”产业。这导致银行间竞争不足,依赖高利率的盈利模式没有得到充分优化,银行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参差不齐。利率形成机制的这一变化将逐渐压低银行资产方面的收入。在成本方无法大幅度转移的压力背景下,银行利差空间的缩小将成为一种趋势(见图3)这意味着银行业将无法继续其依赖牌照、规模和蚕食利差的旧盈利模式。这也将迫使银行优化资产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高业务水平。然而,这条道路的中断可能只是开始,银行未来将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加严峻,例如难以找到存款和优质资产、金融脱媒以及不良贷款增加。\r
/p >(2)中小型银行的利润在许多方面都面临压力,银行业将会生存或加速\r
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当前国内利率传导体系下,对不同银行的冲击和冲击明显趋于分散。在这种新的变化下,中小银行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未来银行业的优胜劣汰和整合将明显加快。\r
目前,央行只与一级交易商进行多边基金操作以注入流动性。一级交易商主要是实力雄厚的大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许多中小银行在开展业务前需要整合一级交易商的资金。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小银行的资本成本自然高于大银行,它们在新的贷款定价机制中也处于弱势地位。承包银行事件后,中小银行同业存单萎缩,金融体系内部流动性分层明显,中小银行与大银行的资本成本差异可能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在优质资产的竞争中,中小银行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将迫使它们承担风险,将资金配置到由于利润压力而具有较大风险和较高回报的资产上。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频繁的企业违约事件可能会导致中小银行不良率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因此,在与大银行的竞争中,中小银行的操作风险增加,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r
< p > 3 .资质更好的企业将从改革中受益更多,并为房地产的定向监管增加新的工具
< p >(一)过高估计降低贷款利率的效果是不恰当的。资质较好的企业预计将受益更大
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LPR),我行发行的贷款利率将以LPR为基础。贷款利率与LPR之间的差异取决于市场资金的供求、银行的风险偏好和业务风险的大小等。由于资质较好的企业信用风险较低,银行可以要求较低的积分。然而,对于资质较低、经营风险较高的企业,银行可能要求高利差,甚至不发放贷款。因此,此次改革对企业的影响也将间接发挥市场淘汰机制的作用。此外,改革对银行有着深远的影响。小银行在获取资本和资本成本方面没有优势,这进一步限制了它们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意愿,特别是中小型和微型企业。\r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银行风险偏好总体下降,承包商银行事件后的流动性分层阻碍了流动性从大银行向中小银行的传递,不利于信用风险较高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而资质较好的企业可以从改革中获益更多。因此,贷款利率市场化对企业成本降低的影响不能高估,应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r
(二)房地产市场的限制尚未解除,降低贷款利率的可能性很小
国务院改革和完善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形成机制,其核心内容之一是增加5年以上的LPR品种,意义重大,超出市场预期。目前,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有多种短期、中期和长期,其中短期包括6个月、6个月至1年;中长期包括1-3年、3-5年和5年以上。增加5年以上品种,一方面是改善LPR期限结构,引导银行中长期贷款,为降低企业中长期贷款成本的政策铺平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认为,这是为了防止降低企业和居民在房地产市场的贷款成本,避免进一步刺激房地产泡沫,增加金融风险,并落实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的“住房不投机”原则。\r
上述设计具有科学性和方向性,因为目前居民购房贷款基本上是5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以前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在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水平(4.9%)的基础上浮动,具体浮动范围由各银行确定。在此次改革中,增加5年以上的LPR品种,可以在降低企业贷款成本的基础上,分离居民购房贷款利率,防止低成本增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达到有针对性的调控目的,为经济结构调整留有余地。因此,尽管央行在公告中给出了定价,但据估计,LPR 5年期贷款利率相对接近当前5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有限。事实上,目前6个月至1年的基准贷款利率为4.35%,与5年或更长时间的基准贷款利率相差仅55 BP。因此,尽管一年期LPR将从目前的4.31%下降,但五年期LPR的下降预计将低于一年期LPR\r
/4。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帷幕拉开,后续改革任务依然繁重\r
利率趋同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利率合并分为贷款利率合并和存款利率合并。改革只是贷款利率的合并,所以未来存款利率的合并是可以预期的。在贷款利率合并和后续改革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密切关注和解决。\r
首先,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结合将使商业银行更难管理其资产和负债。央行的目标利率下调和利率下调工具也值得期待。还应创建新的利率风险对冲工具。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贷款利率的合并将降低银行资产方面的回报率。根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商业银行资产侧的定价与负债侧的成本挂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要相应调整,即存款利率要合并,以提高负债成本的灵活性。然而,后者无疑是意料之中的,这将不可避免地增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从商业银行的成本和负债方面来看,目前的一年期MLF利率为3.3%,基准一年期贷款利率为4.35%,利差为105个基点。预计贷款利率统一后,利差将缩小,从而降低银行利差水平,提高银行盈利能力。事实上,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是1.62%,为了降低银行成本和贷款利率,央行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降息。例如,8月16日,全国例会提到“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合理和充足的流动性”,这样银行就可以获得更廉价的资金来源,以更高的成本取代部分多边基金,从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此外,如果贷款利率合并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央行也不会被排除在全球“降息浪潮”的背景下,直接下调多边基金利率,引导市场降低资本成本最后,在存款利率合并实施之前,如何为商业银行创造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也是一个重要问题。\r
第二,多边基金经销商的范围应该扩大央行于2014年9月创建了多边基金,目标是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目前,多边基金交易对手主要是国有大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一级交易商(一级交易商在获得流动性后向证券公司、保险和基金等非银行机构放贷)。中小银行不在交易对手名单上,因此通过多边基金利率融资更加困难,而只能通过银行间存款证或其他利率更高的渠道融资。为了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特别是对小型和微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而言,预计中央银行将扩大多边基金交易对手的范围。\r
三是未来存款利率可以统一,利率走廊建设任务繁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主要是通过在存款基准利率上增加一些点来产生的。由于存款基准利率长期没有固定,存款利率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走廊是央行货币政策向价格控制过渡的重要环节,存款机构质押式回购加权利率(DR007)是利率走廊中的重要利率。目前,中国初步形成了“开放市场操作工具+利率走廊”的组合,但目前DR007利率的稳定性有待加强,例如,自2018年下半年以来,其波动性并未减弱,反而有所增加。预计央行未来将加快利率走廊建设,为存款利率趋同做准备。\r
/p > \ 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