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国的经济面临问题_ 人民银行参事盛松成:我国经济已达阶段底部区间

原标题:盛松成:我国经济已到阶段底部区间

今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6.0%,为2009年以来最低季度的增长。 主要经济指标也大幅度下降。 这引起了大家对经济增长率下降的普遍关切和下一个政策方向的讨论,特别是加大反周期控制措施,支持“保6”稳定增长还是提高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容忍度,慎重采取更宽松的政策支持经济变革升级。

2019年我国的经济面临问题

7月底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挑战,国内经济压力加大,增强忧虑意识,把握长期势头,抓住主要矛盾,危机机械化,做好自己的工作。” 当时我国的经济压力确实很大。

随着我们加大宏观经济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沟通货币政策传导,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各项政策措施逐渐落实,目前对经济运行呈现出积极的信号。 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表示:“我国经济稳定,长期良好的基本趋势不变”、“要达到全年期待目标,坚持稳定的语言……”、“改革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激活惊蛰的发展潜力,促进各市场主体实现科技创新和国内国际市场竞争 从这些表现来看,我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一个是稳定的语言,二是深化改革,三是发挥整个社会的积极性。

我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到了阶段的底部区间。 今年我国GDP增长率不会低于6.1%,根据目前预计略高的经济运行和政策措施,正常情况下,明年经济不会低于6%,略高。

因此,是否保持“6”的问题可能不存在。 重要的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提高长期潜在生产力。

一、投资见底回升

今年第三季度,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9.8%,处于近二十年来的低位。 随着积极执行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和持续推进变革升级,投资将有底回升。

首先,基础设施投资有望持续上升。

9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地方政府特别债券发行的措施,推进了有效的投资支持,包括根据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需要,提前提交2020年特别债务部分追加额。 今年,地方政府的特别债务金额几乎用光了,预计第四季度的基础设施投资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做出贡献,但是增加资金即将到来,从明年第一季度开始基础设施投资上升的可能性很高。

11月13日,国家决定降低基本建设的最低资本金出资比例,提高了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浪费作用。 基础设施领域和其他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项目,在不超过项目资本金总额50%的范围内,可以发行资本型、股票类金融工具来筹措资本金。

我们不仅要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加,还要看项目选择和投资机制的变化。 目前的政策构想在提高逆周期调节力的同时也考虑到财政的可持续性,增加投资要求项目投资回报机制明确、收益可靠、风险可控,可以说提高了资金筹措中财政资金侵蚀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 更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助于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第二,房地产投资下降趋势和扭曲。

一是房地产融资恢复到正常年度水平,融资进一步紧缩的可能性较低。 9月底人民币房地产贷款比上年底下降4.4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下降,房地产贷款盈馀占人民币贷款总额的28.9%。 今年第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同期人民币贷款增长的33.7%,比去年低6.2个百分点。 房地产企业的正反融资也大幅萎缩。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资金盈馀2.78万亿元,比第二季度减少1480.67亿元,比上月减少5.05%。 自2015年第4季度以来,出现新规模的上月比负增长还是首次。 无论从库存还是增加,我国房地产融资占有率几乎恢复到了正常年份。

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目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为53.7%,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规划( 2016-2030年),由于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70%,新建住宅市场依然有很大的需求。 另外,中国家庭结构小型化,城市家庭数量增加,住宅需求也增加。 考虑到住房改善的需求,我国未来新住房建设的需求将更大。

三是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可能影响未来供应。 为了平衡供求不足,控制住房价格变动,也需要维持房地产投资的合理增长。

第三,高科技投资有望维持高增长率。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总体下降,一个例外是高技术投资。 今年1-10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率达到14.2%,比固定资产投资总增长率提高9个百分点,比1-9月上升1.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总体持续上升。 从行业来看,1-10月,制造业投资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4个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增长为制造业整体投资增长的89%。

同时,我国也提出了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改革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委共同发表了《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入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与共存。 两业融合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然,高质量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如“老模式”快。 2018年全国“三新”经济增长率相当于GDP的16.1%。

二、消费平稳

我认为很多因素都为消费的稳定和增长提供了长期的支持

第一,减税增加了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今年开始实施新的个人所得税制度,第三季度个人所得税减税4426亿元,累计人均减税1764元。 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6.1%,尤其是农村增长6.4% (比GDP增长6.2% )。 减税的效果将在今后几年内持续。 人民银行存款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居民收入与收入自信指数、就业预期指数有一定的提高,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比上季度上升了1.3个百分点。

其次,我国第三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居民消费对服务业的需求不断提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挖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重要作用”“要把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成专业化和价值链的高端,使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发展,人们不仅需要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服务。 国家统计局表示,目前服务消费超过居民消费支出的50%,居民人均服务消费增长超过10%,综合考虑服务消费和实物消费的消费增长率超过9%。

三、经贸关系缓和,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降低

经贸关系是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因素。 由于目前经贸谈判的进展,对外贸易的下行也已基本触底。 经过两国经贸小组的共同努力,双方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就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一致。

物价和经济增长率指标表明全球经济不景气风险下降,需求有可能好转。 现在,美国、欧元区、日本的制造业PMI表示景气正在恢复,这种倾向已经持续了2、3个月。 11月美国非农就业增加26.6万人,失业率为3.5%,再创半个世纪的新低。

四、最近经济运行界限的改善

作为经济运营的前瞻性指标,PMI数据有了明显的改善。

11月财新制造业PMI创下51.8的记录,比10月仅上升0.1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恢复,是2017年以来最高的。 11月我国正式制造业PMI创下50.2的记录,比上个月上升了0.9个百分点,回到了景气区间。 两个数据的完整性很高。

从官方PMI部分指标来看,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指数比上个月上升,进口和购买量增加,产品库存减少,企业倾向于被动补充库存。

11月份,PPI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幅度较窄,从之前的-1.6%修复为11月份的-1.2%,缩小了0.4个百分点。 11月我国进口增长率回升0.3%,比10月大幅上升6.5个百分点。 这与制造业PMI显示的内需改善也是一致的。 根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最近公布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11月份的中国运输生产指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6%,增长率比10月份上升了1.6个百分点,其中货物指数比去年增加了7.4%,增长率比10月份上升了2.4个百分点。

各项数据表明经济目前的运行有所好转。

还有其他积极的信号。 金融数据显示,1个M1比上年同期持续上升,企业成活度提高。 11月底,m-1比上年同期增长3.5%,增长率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 第二,实体融资需求改善,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显着,提高企业投资热情。 11月份,非金融企业和机构贷款增加6794亿元,同比增长1030亿元,主要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1643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206亿元,同比增长910.8亿元。 三是表外融资继续恢复。 从社会融资规模来看,表外融资共减少1061亿元,同比减少831亿元。 其中委托贷款减少959亿元,同比减少351亿元的信托贷款减少673亿元,比去年减少218亿元的未打折银行应收票据增加额由负转为正,增加571亿元,同比增加698亿元。 值得强调的是,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大幅增加反映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成活率的提高。

此外,中国吸收外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今年1-11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比上年增长6.0%。 事实上,中国已经连续27年成为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全球利用外资普遍减少的2019年,中国对外资保持着巨大的吸引力,这是世界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信心的反映。

五、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快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下滑不仅是周期性因素,主要是我国面临结构矛盾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坚持经济结构调整,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能改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主要发挥着逆周期调整的作用,但各项改革措施的持续推进和技术进步有望释放中国经济更大的潜力,提高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 例如,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多次重大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被认为是讨论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的基本前提。

许多专家估计了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但结果不一致。 理论上,潜在生产力是资源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的生产,在宏观理论均衡模型中经常被采用,但由于不能观测,需要依赖一定的假设来估算,因此误差很大。 特别是在我国,体制机构改革和政策有效调整影响潜在生产力,因此潜在生产力理论远离我国现实。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大提高我国潜在生产力。

最后,从周期性因素看,我国经济到达现阶段的底部区间。 今年我国GDP增长率不会低于6.1%,根据目前预计略高的经济运行和政策措施,正常情况下,明年经济不会低于6%,略高。

从结构因素看,我国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 我国经济稳定向中,长期不变好趋势。

(作者是上海市政府参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这篇文章是作者在《韧性与重建——全球变革中的金融方法论》论坛上的主旨演讲全文。)

责任编辑:陈志杰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