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行业包括_录音师,音乐行业的“手工匠人”

“录音师”是小鹿角音乐财经频道继“制作人”“乐队后面的人”“经纪人”“职业成长记”等栏之后,以最近发售的音乐业界背后为焦点的栏目。 我们想通过采访音乐专辑、综艺节目、现场音乐背后隐藏的制作人,倾听他们的人生感觉、选择职业、行业见解。

音乐行业包括

打开搜索页面输入李军,关于他的信息很少。 中国着名录音师、混音师、中国录音师协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客座教授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年度最佳专辑称号,本人也曾两次获得“中国曲排行”年度最佳录音师、“华语金曲奖”最佳录音师奖。

他曾进行过王峰、王菲、朴树等歌手的专辑录音,代表作品有王峰的《飞得更高》《愤怒的生命》王菲的《将爱》《传说》李健的《传说》《依然》等。

大多数观众看的是舞台前的声光演出,听流媒体上的数字歌曲,很少有人对音乐背后的故事制作感兴趣,至多知道词曲的创作背景。 录音师这个典型的音乐界背后的工作人员,无论名声高还是优秀的作品多,都只不过是在音乐生产过程中的辅助作用而已,被人熟知而记不住。

凛冬的一个早晨,我们在望京的咖啡馆见到了李军老师。 见面的时间是上午十点左右,录音师以为日落了,但是日出结束了,好像和大家的刻板印象有点不一样。

“最近工作忙吗? “一直都是这样,也不忙。”美式李军刚刚坐下,慢慢回答。

刚结束的炎热夏天,他结束了综艺节目的后期混合。 节目制作播出的4个月间,每天只休息了4到5个小时,因为累了所以饿了之后继续。

“按理说,到了这个阶段,要继续什么样的录音作业,不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吗?”

“一直合作的人,不管不认识的人现在推、推、推,他们都很了解我,不催,知道我的事情很多。”

其实,这样的工作状态对李军来说持续了很多年,单曲和专辑的录音,音乐会的实况录音,音乐综艺节目的录音,制作人和音乐人陆续访问。

现在很多唱片公司都没有在唱片上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作为歌手的标签和名片,作品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无论是为了下次的旅行做准备还是为了宣传,歌手总是要把新作品面向听众。

所以,录音师这个职业在音乐界的作用和重要性,似乎并没有随着唱片时代的崩溃而消失。 相反,制作者和听众对音乐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专辑的制作周期越来越长,音乐录音过程也越来越细致。

正如李军所说,录音师与工匠的角色相似,大众的听歌方式已从唱片、磁带、CD、mp3流式传输,更新了世代,但录音师对音乐品质的控制和要求从他90年代到现在没有改变过。

音乐行业包括

一、我是怎样成为录音师、混音师的?

理工科的学生喜欢音乐

从小就喜欢音乐,家庭大多从事音乐教育工作,但在大学以前从未真正学过音乐。 大学在北航报考工科,对口专业都是航空宇宙方面的。 我不想将来从事机械电子相关的工作,北京其他方面的机会也很多,所以毕业时我觉得必须做这个。

因为当时喜欢音乐,在北京接触音乐界的机会很多,所以特意往那个方向走,毕业之际去教室学习电子音乐。

当时,电子音乐是比较先进的新兴行业,学习了合成器MIDI这一领域的制作和技术。 毕业后,我没有去我分配的公司,而是找了电子音乐设备的贸易公司。

在销售变得杂乱之后,接触到了最先进的音乐制作

我刚进公司的时候还不是录音师,做技术支持和销售的时候很杂乱。 90年代初,因为音乐工作者的英语也不怎么好,所以我经常负责翻译这些器材的说明书。

有些比较熟练的音乐家因为英语不好而无法完全把握机器的使用情况。 所以,进录音室录音,在家里制作的时候带我来,有问题的话随时帮助他们。 进入这个行业只有半年左右,可以说是和音乐制作领域最先进的人们接触过。  

当时的最尖端是MIDI技术,由一个处理器控制,编曲作曲家在此基础上操作演奏信息,诱发周围声源的发音。 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所以用这样的专用机器来控制周边的设备。 类似的设备,例如鼓现在在海外也被使用,但大多是用电脑软件操作的。

二、目睹录音行业的成长与变迁的近几年

首次进行时的国内录音业界

90年代刚开始录音时,国内整个行业的资金、信息和渠道都不行,买不到好的乐器和录音设备,和国外专业音乐制作领域的差距很大。

我们当时使用的器材现在不好,录音技术、乐师的演奏水平现在也不好。 当时,和世界一流的大师们学习的机会不多。 听了国外的唱片,想象着和谜一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试着用各种方法实现,可以想象结果并不是那么令人满意。

当时,北京的工作室多数是政府机关的,一个工作室只需要设备投资几十万,几百万。 当时大家挣多少钱,工资是多少? 所以当时有建造工作室能力的是政府所属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唱片公司,个人工作室真是屈指可数。

当时,录音师和录音室的费用只占制作费用的1/5到1/6,我们的录音室每天1500元,最多2000元。 其实录音在制作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至今没有多大变化,但业界整体在曲目和专辑的制作上花费的投资在经济上也在增加。

音乐行业包括

录音的审美性和成本在提高

首先开始录音的是单曲和电视剧音乐,当时的曲子录音速度比现在快得多。 当时编曲者使用的部分大部分是音源的声音,所以他们在家庭演播室用可编程控制器编辑这些部分后,进入演播室录制多轨录音机。

那个录音过程很快,我记得一天一夜把专辑里的10首音乐全部录下来。 包括真正的乐器和MIDI在内,记得第二、三天录音,第四、五天混音。 一张专辑最早可能集中在五六天的时间完成。 不像现在这么长的周期。

现在单曲的录音制作周期可能不是五六天。 认识不同,要求不同,工作方式也变了。 制作的过程原来是一样的,现在做的很细致,大家同时也做了很多事情。 这样的话录音、混听、听听、订正的时间就不集中,周期性地变长。

以王峰的歌为例,他创作了作词曲后,作曲家先创作了编曲Demo。 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10天半也是可能的。 如果您认为此Demo的方向正确,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如果认为第一版不好,就推翻再编一版,这个过程不一定很长。

编曲演示后,录音的顺序成为了基本。 录音是指调换以前编曲的Demo的声部,如录制现场音乐的吉他、基础、鼓、弦乐等。 您可以在录制过程中更改它,也可以添加新的部分元素。 全部录音后,录制人的声音,进行声音编辑,最后混音,混音完成后,进行主处理。

所以现在的录音过程就是这样,追加了很多步骤,录制了很多东西,原来的约80%不是机器制作的。 制作人在小屋里和乐师一点一点地剔除细节,弹什么,怎样弹,怎样录音,用什么样的方法录音,比当时要细致得多。

当时的审美和技术的极限,当时只能做到这一点,而且做到了之后大家都觉得很好。 但是,现在这样做的话,大家都觉得太普通了,不专业。

制作周期变长的同时成本也随着水涨船高。 当然,这不是因果关系。 我记得90年代录制单曲。 比如说,王菲和朴树的曲子,三万多人大受欢迎。 现在的大规模制作基本上是几倍,当然普通人的收入也是当时的几倍。

三、关于录音师这一职业

录音师培训与教育现状

和当时相比,国内的职业记录师变多了。 除了我们的音乐记录师,也有制作电影、电视、收音机的记录师。

国内最早从事录音师职业教育的应该是北京电影学院和媒体大学。 在传授录音技术理论和录音师的基本职业技能的基础上,电影学院的职业教育方向偏重于电影业,媒体大学偏重于古典音乐录音,向各电视台、电视台、录音室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录音师。

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近年来还开展录音师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着重于流行音乐,他们的毕业生活在许多音乐工作室和现场音乐领域。

与以前不同,现在的学生不仅从授课和书籍中获得知识,而且内容丰富的网络和越来越多的主班讲座也成为他们更直接、直观、近距离学习的方法。 学校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有效率。

如何成为合格的录音师

成为合格的录音师必须先掌握理工学院的知识。 例如电子电路,这些是把握录音设备的原理、特性、使用方法的基础。 另外,听音响、麦克风的使用技巧和录音、声场的选项也是基于此。 还要了解音乐知识、音高、节奏、和谐等。 有些古典音乐录音要求录音师也读全谱。

最后,审美这一点,不仅仅是对单一音色的审美,对音乐作品整体的审美把握,也就是所谓的感觉是最难的。

做过很多工作的录音师都关在这里。 当时,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但感到限制了进一步的发展。

把歌的部分放在前面,怎么处理好呢? 有感觉,能够引发想象力和创造性,其声音最终应该表现出的形象清晰地显现在大脑中,以自己的技术手段来实现。 这个形象基于我们对整个作品的审美把握。 审美的一部分依靠才能,另一部分依靠后天的培养和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国内的录音师对各种音乐类型都要求相当熟练和把握。 我们必须明确音响状态因音乐的种类而异,处理方法所使用的器材和插件也不同。 但是在这方面,随着行业的发展和领域的细分,越来越多的录音师着重于创造自己擅长的音乐类型,与自己认识的音乐人合作。

录音师负责的是辅助工作

对我来说,音乐是第一位,声音是第二位,也就是说,远离音乐的独立存在是没有意义的。 无论制作出什么样的音色,为音乐作品本身提供服务,这个作品本身更加放出光辉,更加强烈地感染听众,这是录音师的首要责任。

歌词曲、歌曲、编曲、演奏都很好,录音师也很好的话,制作的曲子一定会变好的。 但是,语言、曲子、编曲都不好,演奏也不好,录音师再好,结果也不好。 录音师本质上是辅助工作,帮助音乐家以更好的姿态向听众展示音乐作品,在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同时,也不能歪曲或削弱作品的本来意义和本来目的。

录音师在不同场合下的工作状态

录音师的工作在录音室、音乐会、综艺节目中不太一样,最直接的表现可能是工作时间和工作量。  

工作室最宽松的原因是你有充分的时间保证创作。 现场直播最紧张,而且没有修改的时间。 那里同步播放着。 在你那里做什么,那是最紧张的状态。

另一个是创造综艺,创造综艺。 给定一定的时间段。 超过这个时间段的话,就不能按时播放了,所以必须在这个有限的时间段内做定量的工作。  

相对而言,现场直播是最困难的,对当时的状态、体力、精力、集中度的要求非常高。 歌唱,演奏的音量突然变大或变小,声音和排练的时候不同,必须暂时调整。 及时的反应能力,非常迅速的决定是必要的。 但是对我来说演唱会的项目也结束了,不用考虑后期的调整和修正。

相反,由于综艺节目的制作周期长,最辛苦、最疲劳。 那里一直在录音,录完以后在节目播出之前要放这个音乐。 不能休息也不能生病。 所以,我一般接触综艺很谨慎。 面对的听审的线索太多,另一方面,正如刚才所说,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有强度的工作,对自己所做的事没什么兴趣,强行用头皮做的话,这段时间的经历很痛苦。

音乐行业包括

四、乐队与综艺的不解之缘

和乐队的关系从初期就开始了

18年底,金师傅(金少刚)听说乐队的综艺节目不感兴趣,经过仔细考虑后决定去接。 主要是喜欢自己,擅长这个乐队的音乐类型。

因为我非常喜欢乐队这个形状,做它。 其实我在录音开始的两三年后开始了乐队的录音混音。 那时,他参加了莫登天空的许多早期专辑。 例如,苏醒乐队、新裤子、超市开始与王峰和鲍家街的43号乐队合作。

“乐队之夏”混音的构想与实现

着手准备“乐队之夏”,就有后期混合的构想。 包括声音的比率、音色、空间在内,我脑海里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和想法。

目的是向节目提供与其他音乐娱乐不同的、适合该节目的音响状态。 要把曲子和画面结合时产生的声音感觉放在第一位,最终,音乐的综艺是视听结合的产物,音乐不能独立于画面也不能存在于故事之外。

因此,在节目开始录制之前,最后到制作理想的混合模板为止,对其他作品进行了实验。 感谢美国未监督集团方面的信赖,对后期混音不怎么干涉,所以最开始给我们看想看的东西。

“乐队的夏天”不是歌唱比赛,而是乐队比赛。 人声是音乐的一部分,其他部分有吉他、贝斯和鼓,这些乐器是这种音乐的主角之一。

所以,我对这些部分的处理方法、音色、比例、整体频率的分布与普通的曲子不同。 目的是使每个演奏者在现场演奏时的热情、活力和主唱一样充实,充实表现出来。 这些曲子的编曲都很简洁,声部很少,我也有足够的空间和馀地。

音乐行业包括

创造“乐队之夏”的另一个构想,必定是让屏幕前面的人感受到现场的气氛,这是后期创造的空间感和一部分效果所实现的。 临场感对乐队音乐非常重要,用手机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演出空间。 听到画面前有声音干燥的时候,没有空间的话,在没有现场的氛围的同时,声音和画面会有很大的分离,看起来很尴尬。

混响的深度感和宽度感是我所追求的,必须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形状。 这次,我很少使用普通歌曲中常用的长馀音,它的尾巴很长,拖长的大馀音损害了这个空间的真实感。 同时,这些乐队的音乐大多速度快,长久的混响与这种震撼力的表现不直接。

以前在制作其他音乐综艺的时候也尝试过onetake的模型,节目在我这边表演音乐混音,然后直接使用现场合成的音乐补丁,没有修正声音的机会,也没有修正的机会。 实际开始的效果非常好,有非常特殊的感染力。

但是,大家都在追求完美,这里似乎有点错,很遗憾,那个地方似乎也有点错,很遗憾。 商量的结果是放回架子修理,混合后贴上胶卷播放。 其实我原以为第一件事是非常真实的。 现在的主流,越是修理,越是追求终极,反而抹去了现实感和现场人性化的东西。

在创作“乐队之夏”时,特别重视这个演出的真实性。 传统意义上的完美不应该首先考虑,包括声音的处理在内,有时甚至会人为地造成粗糙。 为了不完美小心,采取大的工作态度,留下一些缺陷和粗糙,这些缺陷和粗糙与这些乐队的生活状态、表演、音乐表现相统一,对他们来说是血液中的有机部分。

乐夏的工作作风

节目录制开始后,从4月到8月的4个月几乎都在继续工作,每天睡4、5个小时左右,非常困,睡了一会儿后再继续工作。

我们的工作流在收到录制的文件后,由我的助手存档文件,在后期编辑中调用,包括排练的文件和实际的文件。 创建pro tools会话。

由于两个舞台同时录音,文件非常大,这个过程很麻烦。 然后交给我的另外两个助手唱歌,编辑,混合。 然后,我们开始混音。 把第一个版本混合在一起,对乐队发表意见,乐队发表意见后,我只修改一次,调整一些细节后,把成品交给视频剪辑的对面。

之后,在导演组的审查电影中,看了哪首歌觉得有问题的话就会得到反馈,到这个阶段为止修改的内容非常少。

音乐夏天的混音师在现场和屏幕前看到的音响效果的不同是怎么看的?

从录音师的角度来看,原本摇滚乐队的现场有着独特的性质,实际上现场观众的投票和我们在屏幕前看节目时的评价感可能有些不同。

现场肯定会更加激烈、爆炸性的东西受欢迎。 但是,细节在现场可能不会有那么多共鸣。

音乐行业包括

有一首歌特别清晰,痛楚的“我喜欢”在现场和面部比赛时得票数落后。 脸上出现重金属时,声音特别强烈,在现场的感觉确实会受到打击。 在电视方面,感到疼痛的曲子更纤细,更容易听。

类似地,受广播设备和观看环境因素的影响,电视侧可能难以恢复出演时的压力和声音密度,因此压力下降。 这就是现场和电视上看到的感觉不同的地方。

五、关于工作和生活

与个性化的音乐家的合作完全没有障碍

我的性格应该有耐心,在工作中很少和人着急,和自己争吵的时候很多。

我应该是一个想理解他人的人,包括很多人认为难以合作的人在内,我合作没有障碍。 即使这个人更有个性,看起来也会很纠缠,但是站在作品的立场上进行交流的话,和人没有关系。  

所以,我一直很在意。 我们的录音师,混音师,服务作品本身。 我不完全服从自己的主观意志,这部作品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怎样表现特别明确。 根据客观事实,没有不能和音乐家在工作上合作的事情。  

基本上和我合作的这些制作人,艺人都相信我,我们之间也很熟悉,所以合作很顺利。 我做什么的风格他们都很清楚,他们提出的要求我也能理解,非常默默。  

遇到没有合作过的制片人,合作一两次,心情合得来就继续,心情不合得来就继续。 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和你给我的东西不一样的话,就很难搭配。

压力和工作量大是常态

这两年间一直处于工作完不了的状态。 有持续推的曲子,也有没做的曲子,演唱会后期混合的也有拖着的曲子。

因为尊重自己处理的音乐作品,尊重自己的工作,所以总是想以最好的状态,充分的精力和充分的时间工作。 这样做进展缓慢,需要时间。

工作对我来说没有意义,不是尊重音乐本身,而是只是把它当作生计的工具。

平时很忙,每天上午也尽量抽出时间做运动,保持体力和精力,努力让自己一直处于积极的状态。

六、给年轻人的话

录音要有耐心,不要急于功利

其实录音师行业基本上就像是手工作业的研讨会,做着缓慢的工作。 我不倾向于把制作音乐的过程变成工业生产的流水线。 这样,音乐就成了我们眼中没有愤怒的产品,我们对音乐的最初感觉越来越少。

对于录音师、混音师来说,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可能会在一两年内掌握,但在实际应用时,面对不同的作品,究竟该怎么办呢? 工作技巧、听觉美感的判断和创造力的培养需要多年的积累,不能急于达成。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