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7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975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加1.0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103亿元。 7月底,广义货币( M2)的剩馀额比去年同期增长8.1%,为191.94兆元,增长率比去年同期低0.4个百分点。
7月份的主要金融数据指标与上个月相比均有一定的下降幅度,业内人士分析认为,6月份金融数据激增后,7月份的数据减少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同时监督层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督也给数据带来了下拉效应。 部分数据显示,7月份企业中长期贷款周期比上年同期增加1197亿美元,企业贷款需求还没有增加。
包括金融数据在内的宏观经济数据为货币当局提供决策参考,展望下一阶段,不仅稳健的货币政策基调不变,而且加强逆周期调整的力度,货币政策也使用很多政策工具相机运行,进一步提高和谐调整的力度和频度。 但是,货币政策并不是“大水溢出”,还是要正确出力,使资金集中流入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首先,货币政策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和预调整,也存在一定的空间。 从必要性上看,上述金融数据表明,国内实体经济融资需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也面临一些新的变化和挑战,这些风险因素的累积也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综合这些因素,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和流动性环境。 空间分析表明,最近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多个国家纷纷“获取信息”,世界货币政策的缓和进一步深化,为中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操纵打开了空间。 许多业内人士分析,结构性工具(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中期贷款方便、重新贷款和扩大重新折扣规模)可能是政策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更强大的反周期调整是预调整频率的增加和力量的增大,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基调是调整和“大水溢出”,也不意味着中央银行一直跟随外部市场。
其次,货币政策的下一步将继续正确发挥作用,在降低实体企业,特别是微型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沟通货币传导机制,积极切实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笔者认为,从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的部署和中央银行相关人员的公开态度来看,利率市场化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沟通当前货币传导机制的重要手段,促进贷款利率“两轨统一”比单纯降低利率更具长期意义,是根本解决中国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下一步将推动改善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率机制,进一步发挥贷款市场报价率( LPR )在实质利率形成中的诱导作用。 加强中央银行政策利率体系诱导功能,完善利率走廊机制,推进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贷款实际利率,促使银行降低贷款追加费用,确保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