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_ 一周经济评论|明年宏观政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

明年的宏观政策将更加重视结构调整

必须科学稳健把握宏观

■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供需两方有机结合,产业、消费升级相互促进,发挥和释放这一优势和潜力,保证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科学的宏观调控对搞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至关重要。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科学切实把握宏观政策的逆周期性调节力”,宏观调控应贯穿供方结构性改革主线,在多个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 在宏观调控整体以“稳定”为中心的慷慨大方之下,通过“抓住重点、短板、强弱项”来提高政策效率。

因此,明年宏观政策更加重视结构调整。

与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强化逆周期调节”相比,今年提出“科学地把握宏观政策的逆周期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这与当前形势有关——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交织在一起,“三期重叠”的影响继续深化。 “为了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高,宏观经济政策必须更加谨慎、更加圆滑,宏观调控方向更加准确,要抓住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加以解决,同时要加强各方面政策的协同性、互补性,形成政策合作力。

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广阔的财政、稳定的货币总体基调没有改变,体现了宏观政策的连续性。 但是,在具体的措辞中,去年积极财政政策的“用力提高效果”取代了今年的“用力提高效果”,“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这一表现增加的稳健货币政策也从去年的“松弛”变成了“柔软”。 这说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总量刺激,结构水平的支持力增大。 具体政策的实施,具有财政支出沉重有效、货币政策正确滴灌、基础设施短板补充、民生保障强弱等重点。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提高质量”? 在维持财政政策扩张的同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视实施效率及其“乘数效应”。 去年以来,中央增加了减税的劳动力,给企业居民带来了利益,扩大了财政收支的差距,明年的财政支出“必须坚决压缩一般支出”,要用刀来保障好钢的重点领域,首先是“工资保险、运行保险、基本民生保险”,同时又是“供求共同利益、 重点支持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了产业和消费的“双重升级”,实现了财政支出的最优效率。

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何“灵活适度”? 从“张力”到“柔软”,意味着货币政策整体基调略微宽松,当前“三期叠加”的影响继续深化,经济增长下降压力增大,体现逆周期政策调整作用,意味着货币政策不偏不倚,有时经济增长、 根据物价趋势等内外因素的变化,应适时灵活调整的“适度”确定范围,调节频率可能增加,但货币政策不转向,不流洪水。 目前外部金融环境缓慢,我国国防风险的主要任务也从总量管理转向库存风险的处置和解决,能够维持货币合理的富馀,为实体经济结构调整、融资成本降低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增加制造业的中长期融资”,具有明确的目的。 制造业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但目前制造业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下降,银行对制造业贷款低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突出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本次会议强调“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明年出台相关制度方法和对策,增加制造业融资投入,缓解制造业企业流动性,提高制造业信心,对于实现明年稳定增长、稳定期待和稳定投资至关重要。

此外,宏观政策的实施过程更加重视“协调”。 会议强调从系统论优化经济管理方式,在多个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必须与消费、投资、就业、产业、地区等政策合作”。 因此,即使增大反周期的调节力,也不能独自前进。 综合考虑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应与其他政策合作,特别是有效地结合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供应方改革。 这是因为,传统的短期需求管理手段可能会缓解经济下游的压力,但为了保证中长期增长,只有新的动能和产业升级。 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在供需两方面都大力推进产业、消费升级,发挥和释放这一优势和潜力,保证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盛刚报道)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