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建设_ 双一流高校基础课需院士讲授,教育部提出建设万门国家级本科课程

教育部国家一流本科建设

芥子炉10月31日,教育部发表了《关于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的实施意见》,建议经过三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万门左右的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具体地说

认定万门前后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在高校培养建设的基础上,从2019年到2021年,对4000门前后的国家级在线一流课程、4000门前后的国家级在线一流课程、6000门前后的国家级在线一流课程、1500门前后的国家虚拟模拟教育一流课程、1000门前后的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进行认证

认定万门前后的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区域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参照本实施意见,具体实施区域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

如何本科教育质量是教育部政策关注的重点。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表示,2019年内将投入数十亿资金,集中精力从事本科教育工作。

本次“实施意见”的目标是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科学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启动教授课程,消除“水课”,废除“审查”等硬性规则,巩固基础教育组织,提高教师教育能力。 具体而言,有五个类别:

在线一流课程。 即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完成4000多项国家精品在线课程认证,构建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合理、类别更全面的国家精品慕科体系。

在线一流课程。 主要指以面试为中心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重点,重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认定4000项左右的国家级一流课程。

网上混合班。 主要基于慕课、专属在线课或其他在线课,采用合适的数字教学工具,本校实际改造校内课,以20%—50%的教学时间实施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在线教授有机结合开展翻转课、混合式教学,融合了在线课和本校课的混合式教学 6000门前后的国家级线认定了上下混合式一流路线。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 不具备实际实验条件或实际运行困难,致力于解决高风险、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 完成1500门前后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证。

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非实习、实践训练课程,配备理论指导教师,拥有稳定的实践基地,70%以上学生学习应深入基础。 认定1000门前后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在学科方面,二万计划课程着重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建设创新型、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流学科课程。

《实施意见》指出,“二一流”大学、省省和省共建高校应明确要求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等高层次人才建设名科、基础科和专业基础科。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