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员_ 潜心海湾、近海、极地和深海生态研究!中科院海洋所孙松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日前在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院士大会上推荐并在国际欧亚科学院主席会议上审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松研究员正式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院士证书授予仪式将于今年11月在北京举行。

孙松,1959年12月出生,山东莱阳人,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原所长、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青岛科学教育园发展中心主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课程教授。

海洋所研究员

孙松长期致力于海湾、近海、极地和深海生态学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在海洋生态系统演化的理论和方法、海洋生态灾害的发生机制和综合防治、深海勘探和研究体系建设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出版了发表论文283篇,其中收录在SCI中的116篇,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的文章147篇《生物海洋学》等7部专辑,获得了《中国科学院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奖》和《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等奖励4项(均为第1名)。 培养研究生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0名。

孙松专注于海湾、近海、极地和深海的生态研究,引领海洋生态学科的研究发展。 由高层设计、组织实施,建立我国近海至西太平洋的海洋综合立体观测研究网,率先实施科学考察船航次共享,推进海洋观测数据共享。

他以胶州湾为研究对象,经过30年的长期观测和研究,系统明确了在全球变化下维持湾生态系统发展过程、环境驱动因子和湾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湾生态系统研究理论与实践——以胶州湾为例》专题撰写的《生物海洋学》在国内首次系统地阐述了生物海洋学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

孙松率先开展南大洋生态系统研究,成功解决了南极磷虾年龄鉴定问题,国际上首次证实南极磷虾在自然状态下确实存在“负增长”,并将其发展为南大洋生态系统状况和气候变化的生物指标,提高了我国在南大洋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地位。 作为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首次明确了我国近海大型水母灾害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生态环境影响机制,并形成了国家战略咨询报告,研究论文报道于Science和Nature杂志。 作为海洋试验国家实验室健康海洋领域的重大项目负责人,系统阐明了浒苔的发生发展机制和防治机制,首次提出了控制、捞取浒苔灾源等系统的防治方案,经验证,为海洋生态灾害综合治理和海洋环境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

海洋所研究员

孙松领导中国深海探测与研究体系建设,从“望洋叹”到“走向深海大洋”。 策划、建议、申请和实施了中国海洋领域首个国家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科学”号综合科研船。 提出新一代科学考察船的设计理念,全过程指导“科学”号的设计、建设和试运行,建立国际一流的深海勘探和研究体系。 “科学”号在我国深海综合勘探与研究中发挥了“旗舰”的作用,成为我国新建的科学试验船“拷贝”、“仿造”和“参考”的“母船”,每年在海上工作280天至300天,达到国际最高水平,是国际公认的最先进综合试验船之一,2015年 作为首席科学家,组织中科院海洋先导专家( a级),率先开展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综合研究,构建国际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开展西太平洋海山、热水、冷泉原位勘探和现场实验,取得了众多原创成果,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具备深海极端环境综合勘探和研究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

国际欧亚科学院成立于1994年,由世界着名的自然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和社会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团体,已在15个国家成立了科学中心。

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于1996年被当时的国家科学委员会批准,目前正在建设地球信息科学、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城市科学等10个学部。 国际欧亚科学院每两年组织一次院士选举,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选举进程严格,只能接受院士提名推荐的单一途径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一人最多可以推荐两名候选人,在获得三名以上会员推荐人有效的院士全体投票环节中必须超过三分之二的赞成

(新锐大众记者薄克国通讯员王敏)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