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怎么算发射成功_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火箭院创新是火箭的“助燃剂”

火箭怎么算发射成功

火箭院:创新是火箭的“助燃剂”

火箭怎么算发射成功

图为中华宇宙博物馆展示的长征2号f发射的天宫1号模型照片/陈景秋

在这里,我国第一枚导弹“1059”诞生,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称火箭院)已经成为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导弹武器和火箭开发、试验和生产基地。

回顾建国70年以来我国火箭研究事业取得的发展历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掌握了许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积累了独特的航天工程管理经验和方法。 建国70年来,我国航天领域为培养技术优秀、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培养航天精神、“二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维护国家安全,推进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振兴民族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1

国家利器显露头角

1956年10月8日,中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北京西郊成立,钱学森主任院长梁思礼担任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工作。 根据发展需要,1957年3月,中央军事委员会导弹管理局(国防部第五局)并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本院后来设立了两个分院。 一个分院是今天的火箭院。 成立之初,科技人员不仅要解决火箭能飞、能搭载的问题,还需要解决能到达的问题。

“火箭研发的难点和特点主要在于,首先,火箭的飞行质量非常有限,其自身具有推进剂,不依赖外界工程产生推力,飞行中必须通过大气层,再通过遥远的宇宙空间,飞行时间也非常短,预测时间也非常短,像汽车等工具一样 火箭院全体设计部全体室主任,对火箭可靠性的要求非常高,容易介绍一下因为一点疏忽发射失败的可能性。

在研发初期,面对二十世纪五十六年代的冷战结构和西方各国的技术封锁,中国科技人员在创新研发前不低头,发挥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经过多年的研发努力,长征一号( CZ-1 )火箭研制成功。 这是由三级火箭组成的火箭,其一、二级火箭采用当时的成熟技术,修正了发射卫星的适应性。 三级以新开发的固体燃料为推进剂,火箭全长29.4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质量81.5吨,近地点轨道运输能力300公里。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首次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 这不仅标志着中国火箭开始站在世界火箭林中,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长征”时代。

2

注重创新加强保护

为了早日赶上美国和苏联等宇宙强国,中国宇航员在革新方面持续着力量。 20世纪60年代初,火箭等技术开发领先的聂荣臻元帅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科研三步象棋”的思想:在一定的规划期间内,研究工作必须同时安排三个层次的型号,一个是正在生产的型号,一个是正在研究的新型号

“三手象棋”思想在我国火箭研究中发挥重大作用。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退役,现役拥有共计17型火箭的“大家族””火箭院新闻中心主任方慧表示,目前,12型号尚在现役,长征5号乙、长征6号甲、长征7号甲、长征8号型号处于研发阶段,长征9号正在论证中。

“火箭院致力于国际一流航空公司的建设,知识产权理念和工作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与产品、技术和服务全寿命周期的融合,同时重视专利质量。”北京宇宙长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助理杨秋皓近年来,知识产权对火箭院的技术创新、管理决策和市场经营

数据显示,火箭院自1985年提交第一份专利申请以来,2004年提交第100份专利申请,从2004年提交的100份专利申请花费了19年时间,到2009年提交的1000份专利申请花费了5年时间。 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火箭院的专利数达到了5877件。

杨秋皓表示,在专利数量急速增长的背景下,火箭院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过去几年,火箭院完善了“一院专利管理办法”、“一院核心技术专利布局保护要求”、“一院专利警报管理要求”等十多项专利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杨秋皓表示,火箭院特别制定了相关制度和方法,提交专利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物质和精神奖励的专利申请 有趣的是,火箭院过去7年的知识产权转换累计达到7亿元,已多年排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位。

3

面对问题大胆严肃

在此期间,长征3号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北斗3号IGSO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意味着长征3号甲、长征3号乙、长征3号丙组成的长征3号甲系列火箭共发射100次,成为我国首次发射次数超过100次的单一系列火箭。 “要取得这个成绩是不容易的。 依靠研发人员数十年来一滴一滴的创新和认真负责任的态度”长征3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金志强介绍,成功背后可能会有制度设计、工作流程相互监督。 各项设计方案经分层审查,不可疏忽。

面对问题,认真大胆的工作风气在火箭院成立初期就已经出现。

1964年夏天,中国在酒泉基地发射东风2号导弹。 导弹投用推进剂后,气温过高会产生“汽化”导致推进剂溢出的问题,如不及时修复会影响导弹射程。 当时,中尉王永志参加了相关会议,许多专家提议补充推进剂,增加火箭射程,王永志说:“不能增加燃料。 他认为应该抽出600公斤酒精,调整推进剂的混合比,减少推进剂的“死重”,达到本来设计的射程。 听到这个话题,有人反驳说“如果减少燃料的话,导弹的射程会更近吧。” 散会后,王永志鼓足勇气直接向钱学森院长发现了报告。 钱学森仔细听,不时地向他的计算方法提出问题,让他详细说明。 之后,钱学森力排议采纳了他的建议,发射最终成功了。

自1960年参与工作以来,馀梦伦院士长期在宇宙第一线从事火箭弹道科学研究设计,被公认为中国弹道领域的开拓者,同时也被外界称为中国弹道设计的首席专家。 有一次,刚进火箭院的青年按照要求计算了弹道轨迹。 几天后,馀梦伦院士发现这个青年提出的计算结果与自己计算的数据有些不同,虽然两组数据的差异不大,但是根据研究的严格态度,他打电话询问这个青年是否有计算错误。 后来馀梦伦院士认真核对了两组数据,重新计算后,认为这个青年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他立刻来到这个青年面前,向这个青年鞠躬道歉。

“建国70年以来,火箭学院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即使在现在,宇航员追求这种现实、认真责任的态度也会被继承下去。” 方慧表示。 (陈景秋|中国知识产权报)

(实习编辑:邵京京,编辑:高云翔,编辑:崔静思,审查:孙雅曼,美编:李羽)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