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12月13日晚报道,经过中美两国经贸小组的共同努力,双方基于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原则,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达成一致。 拟议文本包括前言、知识产权、技术转让、食品和农产品、金融服务、汇率和透明度、贸易扩大、双边评价和纠纷解决、最终条款9个章节。 同时,双方同意履行美国逐步取消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的承诺。
12月14日被称为“公开招募一哥”,资产管理规模达到5.9兆美元的美国Vanguard集团(先锋)和支付宝职业金融服务集团宣布建立合作关系。
先锋表示,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两家合资公司为中国个人投资者提供基金投资业务服务的所谓先锋将进入中国智能投资市场。 这种合作的建立经历了近半年的考验和等待。
今年6月,天眼调查数据显示,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增对外投资,成立了先进的领航投资顾问(上海)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 当时,先驱领航者方面说,有必要等待监督层的批准。
这只是中国加速金融开放的缩影。 2019年出现了更多开放行动,2020年取得了更多实际进展。 究竟洋和尚明年在中国读什么?首先盘点展望一下吧。
外资挖角投入研究人员,追加a股投资
12月14日,中央银行副社长陈雨露宣布,目前中国a股、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务等资产已经纳入明盛、富时罗素、普拉道、彭博巴克莱等多项国际重要股票债券指数。 2019年前第三季度海外投资者纯增加国内债券和股票约为90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外资通过陆股通纯流入a股约3100亿元。 考虑到互联互联机制的便利性,这成为近两年来外资热爱的中国布局渠道。 12月13日,中央银行取消了另一条大渠道( QFII,即海外合格机构投资者)重大整修的QFII/RQFII限额后,中央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起草了《海外机构投资者国内证券投资资金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应对外资关注的资金进口等问题,提供国外机构投资者导出累积收益时中国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投资收益特别审计报告、税务登记表等资料,以纳税申报表代替,大大简化了资金进口手续。
另外,不再按币种管理海外机构的投资者。 同时,“征求意见稿”是指合格派生商品业务规定的投资者在国内开展的派生商品交易(以往外资无法通过QFII在国内使用派生商品),仅限于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外汇风险套期保值和股票期货交易。
随着进入性的加强,外资目前正在为增加中国市场做一系列准备——今年9月,美国大型基金公司景顺任谢征泰为a股方面的战略和业务开拓总监。 在此之前,谢征泰在MSCI工作了18年,担任MSCI亚太研究总监,他亲眼目睹并推进了将a股编入MSCI的重要几年,与中国证监会、各大交易所等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备受关注的是,这也是美国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很少招募与中国a股相关的高级地位,这也意味着要吸引更多的世界投资者。 另外,现在很多猎人都在为各大外资机构寻找合适的a股基金经理和研究人员。
据景顺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显示,外资对a股的配置“远离新兴市场看a股:创造集中于a股的投资组合”。 景顺不知道什么时候MSCI进入a股100%,最终进入100%,a股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占有15%的比重,比重的大小也认为外资有单独考虑a股的价值。
另外,笔者也知道中东一部分投资家通过外资基金配置a股的契机。
外资独立考虑a股的理由也是因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与其他主要新兴市场不同,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国内消费占GDP增长率的76.2%。 相比之下,其他核心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全球趋势:韩国通过出口牵引经济,大宗商品推动南非、巴西、俄罗斯的增长。 这意味着中国的经济、企业、货币周期与世界不同。
因此,景顺也认为创造以a股为焦点的投资组合是有价值的,但年轻时外资配置中国的投资组合多由新兴市场股票和在香港和美国等地上市的中国企业构成。
实际上,不仅是a股,中国的债权市也开放,迅速成为受到外资关注的比较高的收益市场。 今年头9个月,外资持有的中国在岸债券已经达到2.2兆元,外资对中国国债的投资比例也已接近10%。
“洋私募”准备公开招募
目前已有20多家外资机构获得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WFOE PFM”)资格,是各界所谓的“洋私募”。 随着2021年取消外资股比限制的时期提前到2020年,很多外国的私募人员已经在准备“私转公”。
根据今年8月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有21家外资机构向协会注册,报告产品46只,资产管理规模( AUM)54亿元。
现在申请公开招募许可证的外资机构是富达、先驱、贝雷,后者是美国的资产管理大公司。 与年轻时的QFII渠道不同,“洋私募”可以从中国国内募集资金,投资中国股市,前者可以从海外募集资金。 目前,中国不存在外资独资的公开募集基金。
但是,设立公开招募并不容易,即使得到了牌照,也是开拓中国离岸市场,如何投入中国投资者,如何招聘合适的业务负责人、基金经理、研究人员,与中国公开招募的激励体系接触等,考验外资的关键。 结果,公开招募的成本不容忽视。
在一些备战中募集的外资从年初开始“挖人”。 今年4月,贝雷任命汤晓东为中国区主管,同年7月起生效,汤晓东宣布,贝雷将负责贝雷在中国的长期业务战略的发展和执行。
之所以受到关注,是因为汤晓东以前的相关履历丰富,以往担任广发证券副社长兼广发控股香港社长,在华夏基金担任社长,在工作期间与华夏基金建立了多个国际伙伴的合作关系,有效推进了国际业务战略的本土化。
11月6日,富达国际公司宣布正在积极准备,并在适当的时间提交公募基金的许可证申请。 申请得到中国证监会批准时,何慧芬将担任公开募集基金公司的总经理。 这也是第一次明确富裕国际提交公开许可证申请。
笔者也知道现在很多机构正在准备申请资料。 根据以往的内资“私专公”经验,一般流程是将资料交给监督在线预审,在正式申请之前,证监会会给予有关机构系统的用户名和密码,机构可以正式提交预审合格的资料,然后, 外资机构有可能收到受理状,在之后的6~8个月内进行了很多反馈,在证监会提交认可状之前,不能设立公开募集基金,在之后的6个月内需要完成人员的招聘、系统建设等工作,证监会完成现场检查后,可以提交开业许可证。 因此,整个进程预计将超过一年。
但是更多的洋私募在“私转公”上没有明确的计划表。 他们当务之急是跳出业绩曲线,熟悉中国投资者。 笔者也从很多猎人和相关国内基金经理那里得知,很多外国民间资金向中国国内基金经理伸出了橄榄枝,但这种转移并不简单。 一是中国公募基金激励机制已经完善,二是国内基金经理真正难以融入国外资金管理机构的投资、控制等过程,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外资基金经理大多不了解城市投资的负债
合资证券公司迎接本土挑战
合资证券公司也是金融开放的大本营,除瑞银、野村、瑞信外,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都来自美国。
2018年4月28日,证监会颁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的管理办法》,批准了外资控股公司的合资证券公司,2019年3月底,证监会发言人透露,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有限公司的设立是依法认可的。 监督层批准后,准备6个月,之后现场检查通过后,可以正式开业。
因此,相关的合资证券公司也紧急准备。 例如招聘人员、准备系统等工作。 最近野村宣布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已经取得证券监督会发行的证券业务许可证。
值得注意的是,野村此次持有证券交易所、证券投资咨询所、证券自营公司、证券资产管理4个牌照。 但是,收益最高的投资业务( IPO,销售推荐)的牌照并不存在。
笔者也知道,外资目前不参与这一领域,考虑到成本收益比,尽管投资业务收益非常丰富,但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人工费用巨大。 相比之下,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有利于外资发挥自己的优势。
前瑞银证券中国首席战略分析师高挺已经确认加盟,担任野村东方理事长,将来专心研究a股战略,负责野村东方研究部门的相关业务。
从国内证券公司的情况来看,自营和投资业务已成为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整理前11月的单月经营成绩,从排名来看,中信证券稳稳地握着椅子,前三位,中信,国君已经锁住了两个座位。 2019年前的第三季度,36家上市证券公司的自营业务收入约为850亿人,约占3成。
另外,投资业务在年内逐渐变暖。 从2017年下半年到2018年IPO审查持续严峻,曾使中小证券公司“无米煮饭”困难,但随着科学创业板的开设、顺利运营,证券公司的投资业务业绩增强。 但是,从事业务的马太的效果很明显,那仍然是大型证券公司的主要战场。
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上市证券公司实现了237.44亿元的销售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3.24%。 中信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设在这项业务中投资的净利润名列前茅。 广发证券、国泰君安、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华泰证券、东方证券闻名。
未来证券业结构尚未固化,内资之间和中外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将继续加强。 目前,资本市场正在从点到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头部证券公司将加大力度,加快市场分化。 例如,未来更多产品的上市(更多股票期权期货产品和股票期权等)也将考验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能力。
外资银行加快业务在中国的扩张
十二年一次。 2007年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明确鼓励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法人银行,2018年取消外资控股比例限制,2019年加快中国金融开放,迎来外资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业务范围扩大。
除了以前外资的中国本土业务有一定的限制外,全球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外资的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外资银行总资产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中的比重逐年下降。 从最初的2.38%下降到了2017年末的1.32%。 当然,同期中资银行资产的扩张速度远快于外资银行,这也导致了基数增大,相比之下外资银行的资产占有率下降。
将来,外资战略也将发生重大转变。 多年来,外资行业的最大优势是跨境业务,但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对外贸易的依赖度逐渐降低,中国企业跨境并购活动放缓。 为了适应趋势的变化,抓住中国金融开放的机会,加上中国国内业务可能是今后3~5年的重点。
当然,这种战略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外资。 重要的是哪些外资企业拥有能力、资金和牌照来支持国内业务。 今年年初,北京银行计划与ING Bank N.V .成立合资银行( ING控股51% ),后续外资控股公司中资银行的可能性也备受关注。
然而,许多老银行家认为,目前需要考虑的是控股公司资本银行对外资的成本回报率,而ING的直销银行战略仍被视为独特的案例。 年轻的时候,外资进入中国的当初,一部分希望是“吃”的公司和零售业务,但是零售业务停滞的中国也有想复制在亚洲的信用卡业务的优势的银行,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进展。
因此,对于本土优先级高的业务,也有人认为外资银行的控股公司可能不是理想的渠道。 如果外资企业有开拓中国零售消费市场的目的,进入消费金融公司也许是更有可能的选择。
此外,最近外资行业也获得了很多业务资格。 例如,德银和法巴迄今已获得a级主销业务资格,外资银行有机会开拓中国国内数十万亿信用债务市场的销售业务。
当然,挑战与机遇并存——加强国内信用风险研究分析的方法、熟悉国内顾客、渠道的方法、定位国外顾客和国内债券的方法等,都是外资未来应加强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