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的第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逐季度下降,第三季度仅为6.0%。 各项经济指标也表明目前整个经济疲软。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斌认为,“三轮马车”无力,新旧动能转变是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从短期来看,政府需要“稳定增长、稳定预测”,合理利用反周期调整工具维持经济稳定增长,预防GDP增长过快的“破6”。 从长远看,中国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只要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的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现状:总体上很累,最近天气暖和了
在评估和判断整个宏观经济的现状时,我们首先参考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采购经理s’index,以下简称PMI )和非制造业(可理解为服务业) PMI,因为PMI数据本身来自于经营管理的第一线采购经理,所以它非常
具体而言,PMI=50是宏观经济的荣枯线。 PMI大于50表示整体经济良好,PMI小于50表示整体经济在下跌。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5月至10月,中国制造业PMI均低于50,在经济整体表现弱的11月反弹至50.2,经济恢复(参见下图)。
制造业PMI指数(季节调整)
服务业PMI今年维持了50多年,说明在现在的状况下服务业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重要力量。
当然,PMI只是对每月宏观经济形势的展望,其信息量有限。 要深入评价国家短期宏观经济前景,还需要看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 )和消费者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以下简称CPI )的数据,我称这个环节为“二维测温”。
从GDP实际增长率来看,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率每季度下降0.2%,第三季度下降6.0%。
GDP的短期增长是由需求方牵引的,总需求分解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纯出口需求,通称为“三头马车”。 从消费需求来看,今年下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下降,10月下降7.2%,11月下降8.0%。 从投资需求来看,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持续下降,从1月至11月增长率仅为5.2%的网络出口需求来看,第三季度的贸易顺差(即网络出口)同比增长44.2%,网络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9.6%。 但仔细看,由于第三季度出口增长5.2%,进口减少0.1%,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自于进口减少,反映了国内需求疲软。 但是,进入11月以来,进口的增加率连续3个月增加,达到2.5%,显示内需有望恢复。 今年的“三轮马车”的阶段性无力感使GDP的成长下降了,但进入11月以后,“三轮马车”的动能稳定了。
CPI数据显示,今年11月,CPI比去年增长了4.5%,近8年来首次成为“破4”。 其中猪肉价格比上年上涨110.2%,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CPI上升意味着通货膨胀加剧,居民收入购买力下降。 通常,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也下降。 目前通货膨胀率不断下降,必须警惕潜在的“积压”风险。
除了GDP和CPI数据外,其他指标也反映了当前经济的疲软状况。 今年6月以来,生产价格指数( Producer Price Index,以下简称PPI )持续负增长,11月比去年减少-1.4%,负幅比10月缩小0.2个百分点。 今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减少了2.9%,企业利润预测低迷是不容忽视的信号。
企业水平的调查证实了经济的下降趋势。 从2010年开始,由中欧三位教授范悦安( Juan Fernandez )、周东生和我,以及我们的研究助手组成的研究团队,每年11月到12月都在网上开展“中国商务年度调查”,参与调查的企业干部大部分是中欧人。 今年的调查还在进行中,现在收到的问卷调查中,有56%的回答者回答说今年的整体经济表现低于他们的期待。
综上所述,根据各方面的统计数据,今年中国经济呈现较低的状况。 但是进入11月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得到改善,经济整体稳定。
短期:稳定增长,稳定期望
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冷。 经过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首先显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见下图)。 必须指出,“新常态”是中性词,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不一定是坏事。 在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阶段,经济增长质量比经济增长速度更为重要。
中国实际GDP年增长率( 2006-2018 )
如前所述,GDP的短期增长由需求方牵引,GDP的长期增长由供应方推动。 从供给方面来看,GDP水平是由生产要素的数量(主要是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和生产要素的效率(学名是“全要素生产率”)决定的。
从劳动力要素来看,2010年以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与非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发生逆转,从人口没有红利的资本要素来看,2010年以后,中国的储蓄率和投资率趋向相同,从投资驱动力减弱的全要素生产率来看,近年来也大幅下降。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有降低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趋势。 近年来“降低杠杆”等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
面对经济增长的下降趋势,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于2020年的经济增长率是否还能维持在6%有疑问的政府,为了防止GDP的早期“破6”,会采取强化对策。 2020年是小康社会全面完成的一年,是GDP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的一年。 为了确保目标顺利实现,政府使用逆周期调整工具减缓经济增长的下滑速度,预计明年的GDP增长率将维持在6%左右。
GDP“保6”是稳定增长的需求,是更加稳定的期待需求。 可以传达在中国经济的稳定中好的倾向不会改变的信息。 特别是在经济处于下半年时,保持稳定的期待有助于稳定市场的自信。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中国全体债务率超过250%,住宅市和汇丰市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风险。 同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空间也在缩小。 如何把握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权衡,特别是市场调节与政策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今后几年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
另外,中国经济面临的不利国际环境并不是随着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而发生本质变化的。 不包括中国经济未来前景的决定因素。
长期:增长潜力很大
如上所述,在经济压力下,政府预计会利用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增长、稳定预期。 虽然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减慢经济下滑的速度,但边际效应会不断减少,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要实现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最终必须迈出推进高质量发展、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人口红利和资本增长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已难以继承,未来的经济增长必须转变为依赖效率的新模式。 实现这一变革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更好的研发创新,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更完善的制度结构。
从人力资本来看,随着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海外留学生人数的大幅增加,中国拥有强大的潜在人才储备。
从研发投入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公布的数据中,我国研发总投入达4519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从研究开发密度(研究开发投入与GDP之比)来看,中国也在急速上升,2016年超过了欧盟(参照下图)。 必须指出,研发投资是数量指标,不能反映研发质量。 但是,由于提高数量是提高质量的前提,中国具有强大的技术创新潜力。
中国的研发密度迅速上升
从政策和制度来看,改革的困难与日俱增,但潜在的改革红利收益率也非常大。 比如,将扩大近两年发表的放宽外资比例限制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政策,有望掀起新的外商投资热潮。 另外,今年3月,大幅度的减税费用削减政策被公布,在严峻的经济冬天挣扎的企业如春风一般。 根据我们今年的在线调查,中资公司的34%和外资公司的30%比2018年减轻了2019年的税收负担。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保持乐观。 我们今年的问卷调查显示,中资公司(包括以中资为中心的合资公司)的干部、外资公司(包括以外资为中心的合资公司)的干部,对今后5年在中国的经营成功的信心都比2018年有了一定的提高。 中国经济有长期增长潜力,但实现这一潜力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充分释放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潜力。
本文根据许斌教授在《中欧FMBA3小时》和其他近期活动中的演讲进行整理,内容经本人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