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融资租赁_ 4000亿元汽车融资租赁背后的用户逾期伤害

文财经邱韵

编辑|刘勰

随着弹仓车在2016年呼吁“一成是首付,租赁后再买”的口号,国内汽车制造商和其他电器商的平台相继跟进,汽车融资租赁迅速发展。

资本、互联网、金融、汽车企业、经销商等多股势力加入,该行业在汽车行业增长率下降时仍然发挥着旺盛的生命力。 有报告称,到2021年汽车融资租赁市场规模将达到3897亿元。

在近4000亿元的巨大市场光线下,这个行业也有影响。 法律问题、征聘问题、消费者教育问题、使用权与所有权的分离问题、用户过期后的汽车回收问题……这一切都成为阻碍汽车融资租赁持续前进的障碍,成为中国汽车社会成熟不可或缺的障碍。

其中,当务之急是消费者教育问题,是买车还是租车,还是支付费用,已成为众多消费者心中的大雾。 最终,消费者和融资租赁平台之间发生了纠纷,法院诉讼的原因有9成是用户过期,判决的结果是一审用户败诉率超过了90%。

有些用户因为不知道到期,职业休假者到处出现恶意投诉,这些问题隐藏在4000亿的市场背后,对国内汽车产业造成损害,也是该行业必须超越的差距。

融资租赁与汽车

2017年报道说“汽车金融的春天来了”。

到目前为止的前一年,发表了“为了加强新消费领域的金融支援的指导意见”,点燃了汽车金融的发展。 当时,这个行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的是汽车融资租赁,也有人将这一年称为“中国融资租赁的元年”。

大力推动这一潮流的是互联网企业。 2016年底,蚂蚁金衣刚完成获得c轮融资的大搜索车,就推出了汽车新零售品牌“弹仓车”。 之后,2017年易鑫、优信、瓜子等陆续入伍,推出了新车直租平台“跑吧”、主力“0~1成买新车”毛豆、采用直租模式的“优信新车1成买”。

当然,汽车制造商、经销商、金融企业也没有放过这次的风波。 据媒体不完整统计,目前已有特斯拉、东风、威马、上气、一汽、大众等18家汽车制造商成立融资租赁公司。

车企融资租赁

其中,最近广汽旗下的广州广汽租赁有限公司开展了新能源汽车融资租赁项目,7月,威马、江淮分别成立了专门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子公司……

在经销商方面,广汇汽车成立了广汇租赁。 金融公司方面表示,中国银行打出“容易分享”,开展汽车融资租赁试点,建设银行、浦发银行、上海银行等与大搜索车合作。 乐信集团推出汽车金融服务产品“乐购车”,进入汽车金融领域,兴趣店也推出代理品牌“白银车”租赁专车,达成与上气的共同合作。

毫无疑问,互联网企业开拓了天地的广告攻势,以及许多人参与,汽车融资租赁越来越为人所熟知和接受。

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2019中国汽车融资租赁行业研究报告书,到2021年,预计2018年中国汽车融资租赁的市场规模约为2255亿元,今后3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0%,汽车金融市场规模为23217亿元,汽车融资租赁

车企融资租赁

然而,在其迅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异样的声音。 在某投诉平台上,财经于今年2月17日向位于10月6日的网络公司投诉已经在手机应用程序上签约,被称为租赁车,签约的契约也是租赁契约,被称为“高利贷、校园贷款的变革型”。

有很多用户和他一样困惑。 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对重庆地区汽车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事件的情况进行统计,事件数量从2016年开始上升( 26件),2017年达到高峰( 540件),2018年下降( 180件),远远超过2016年。

在这些案件中,“被告支付剩馀租金、违约金、诉讼费、律师代理费、债权实现费用”占案件数的100%,这是因为用户不困惑或不理解而过期。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0月19日至2018年9月18日,上海法院系统汽车融资租赁相关案件共计1061份,用户逾期诉讼占90%,用户一审败诉的比例约为90%,用户二审上诉率仅为2% 关于汽车融资租赁概念的宣传,最终是在一起提起法院诉讼的基础上完成的。 这对汽车融资租赁平台和购买者来说,成本都有点高。

在汽车融资租赁中,由于对服务的不满导致用户抱怨,另一方面,受汽车融资租赁概念困扰的用户过期这一差距显而易见。 那么,冲出这个差距来看,汽车融资租赁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

降低的汽车门槛

今年以来,汽车行业各项监测数据不容乐观。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14.9万辆和1837.1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1.4%和10.3%。

在经销商方面,汽车经销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53万家“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因法人、股东变更,500多家“汽车销售服务”公司关闭,取消了注册。

中国汽车行业的爆炸始于2009年,也有人称之为中国汽车普及元年。 这一年,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摩托车消费的政策。 例如,减免汽车、车辆购置税。

到目前为止的一年( 2008年),中国国内的汽车销量为938.05万辆,比去年增加了6.70%,增长率下降了15.14个百分点。 到2009年,汽车销量达到1364.5万5千辆,比上年增加46.15%,中国一举跃居世界首位。

通过对全球汽车市场的观察,发现汽车普及后的8至10年间,各国汽车市场出现了深刻的调整。 由此可见,中国汽车市场最近的表现符合这个汽车市场发展的周期性规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医学红副秘书长的这一论述可以代表汽车行业内对当前汽车形势的判断:“短期内我的判断是悲观的,今年还没有底线,明年还会继续探索。”

除周期性下跌外,汽车行业的另一个共识是,无论是市场规模还是市场增长率,中国汽车市场还有增长的馀地。 寻找和发掘汽车市场增长的亮点,可以说是业内当务之急。 在消费者看来,这一增长空间主要来源于年轻消费群体和三四五线市场。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金融分会发布的《中国汽车金融租赁行业蓝皮书》指出,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在中国广阔的三四五线城市,人们对车辆的消费能力和消费热情日益增加,将来将成为我国汽车市场的新增长点。

阻碍这些人购买汽车的是资金、征用。 在传统的汽车金融中,他们必须满足银行的征收要求,支付20%以上的首付款。 这些人大多是刚刚工作,没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或者没有征收数据,不能从传统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全国约有9亿人没有征收记录。

从这个角度看,汽车融资租赁是降低购车门槛,刺激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式之一。 举例来说,大搜索车可与蚂蚁合作利用蚂蚁的征信大数据来确定购买汽车的人,降低金融风险或以低价购买汽车,以满足年轻人的购买汽车需求。

年轻人和三四五线市场购车需求一旦满足,中国汽车市场肯定会有更大的增长。 另一方面,为原本不在汽车金融合作范围内的长尾用户建立购车通道,同时为汽车市场增加新的亮点,也是汽车融资租赁目前存在和快速发展的意义。

真相:买车还是租汽车?

融资租赁始于1950年代。 是世界上仅次于银行融资的第二大金融工具。 汽车融资租赁历史悠久,在美国等成熟的市场,融资租赁的渗透率从19.7%增加到30%以上,二手车市场的车源至少有一半来源于汽车融资租赁业务。

在欧美等汽车文化已经发达的国家,汽车已经成为日常消费的一部分,相关的各种金融和后市场服务相当健全,汽车融资租赁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年中,汽车融资租赁在某种程度上被“妖魔化”。 例如,既有与校园贷款和套利贷款有关的人,也有不理解“租赁”的意思的人,过期受灾的人也很多。

据公开报道,2018年7月,湖南长沙的肖先生在某平台上以融资租赁的形式购买了BMWX5,支付了2个月的租金后,因为发现汽车归该平台所有而停止缴纳租金,最终汽车被回收,他也被退还了。 此后,不能同意的双方采取法律手段,最终法院在车辆已经被汽车融资租赁平台回收的前提下,肖先生判定必须按合同支付车辆回收前的租金和其他费用。

该事件起因于围绕“汽车融资租赁”的大雾,消费者方面、平台方面的认识不同,最终这场纠纷扩大了。 其中也有利用这种认识差异,恶意扩大纷争,进而“污名化”汽车融资租赁,妖魔化的“职业伪人”。

要消除这雾气,首先需要了解汽车融资租赁本身。 作为汽车金融形式之一,汽车融资租赁也称为“租赁代理购买”,目前行业主要存在直接租赁、售后租赁两种模式,前者的所有权完全归租公司所有,后者的消费者可以在一定时间后不租赁、不租赁或购买。

正如现在对家庭的态度一样,中国的消费理念倾向于“购买”而不是“租赁”,因此业内的主要模式是售后服务。 例如,大搜索车的“弹车”采用的是“1成首先出租再买”的模式,消费者一年后有三种选择。 继续出租,支付最后的钱买,通过银行信用审查贷款买车。

但是,实际上,关于国外成熟市场的发展,汽车融资租赁有“借”的倾向,而不是“买”。 这与汽车的换代和消费理念有关,在国内,很多人倾向于车辆的所有权,但是不仅仅是使用权,以买车为主,在国外,很多汽车融资租赁车辆在1年到3年内回流到二手车市场也是汽车融资租赁促进汽车市场发展的原因之一

车企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和分期贷款的区别

从“租赁”角度,从金融角度分析,汽车融资租赁经常被解读。 作为成熟汽车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汽车融资租赁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分析师认为,“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有发展期”。

在这种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合规性的金融租赁产品和行业同样需要用户对其的更多认识,可以买车、租车、换车……

结语

汽车融资租赁的目标是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的青年,他们对汽车金融产品缺乏基础性的理解。 也有缺乏契约精神的人。 冲突后也不寻求法律援助,习惯了“纠纷”,对企业施加压力,想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一是兴起不到多年的新理念,一是还跟不上的消费者,现在汽车融资租赁行业出现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是基本由此而来。

在中国,汽车融资租赁的出现,与正在转变的汽车社会相撞,在出现融资租赁这一新消费形态的同时,很多人的购车观念还处于前阶段。 同时,融资租赁行业中前期存在的一些不规范行为,双方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

这个矛盾最终受到伤害的同样是双方,一方的用户体验下降,进而随着经济损失的出现,一方的信用受损,超期率上升……我相信随着政策的完善,行业的进步,消费者认知的提高,这样的矛盾会逐渐得到解决。 当然,解决必须从现在的探索和尝试开始。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