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_ 织密扎牢民生兜底保障网 让困难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

西城区椿树街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社工去服务对象了解需求,提供正确的服务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

孤儿在北京市儿童福利院快乐成长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

给困难的人发放救助津贴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

12月10日,接受援助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了离家多年的家人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关系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作。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着重于消除贫困、特殊群体,着重于群众关注,更好地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础社会管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以建设“温度最高、接地最好、应群众诉求最快”部门为目标,建设低保收入困难群体、困境儿童、 不断加大对流浪乞丐的援助力度,成为困难群众的代言人,努力解决群众的忧虑、烦恼、忧虑,获得更多困难群众。

让更多困难的群众享受社会救济改革红利

截止到2019年11月底,市里共救助了年度困难的大众80110户,140631人,支出了救助资金15亿元。

▎扩大救助范围

扩大低保救助范围。 低收入家庭中有260名严重残疾人,由符合市低保家庭财产规定的兄弟姐妹或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支持,直接将1569名成年无业的严重残疾人加入低保险的一级、二级语言、听力残疾人增加,严重残疾人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改革低收入家庭救济制度。 将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与最低工资相结合,大幅提高认定标准(目前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为2200元/人/月)。 改革低收入家庭管理制度,参照低保制度实行定期审查、动态管理,提高制度效率。

扩大低收入家庭救济项目。 对城乡低收入家庭满足条件的未成年人和学生1042人,按照市当年城乡低保标准的25%发放生活补贴,制定每人每月275元,2019年11月当月发放补贴合计28.6万元的低收入家庭采暖救助政策,实现低保、低收入家庭特别救助项目的统一

探索多元救济方式。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开展正确救助,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困难群众救助服务体系,访问困难家庭,评价需求,建立援助登记册,为困难群众提供能力提升、社会融合、缓解压力、资源链接等个案支持服务。 迄今为止,市、区都建立了困难的群众救援服务指导中心,全市共建立了330个城镇(乡镇)的困难群众救援服务站,建立了32万多户的困难家庭救援基础总帐。 自2016年实施正确救援活动以来,8000多名有特殊需求的困难人士获得案例支持服务,实际上给困难人士带来了满意和幸福感。

▎降低救助门槛

提高货币财产的认定上限。 家庭拥有的紧急货币财产总额,从人均24个月以下的低保金之和开始,调整为2人以下的家庭人均不超过上年度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1.2倍,3人以上的家庭人均不超过上年度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此外,在接受申请和社会救济期间,发生家庭患重病、发生重大事件等突发情况,家庭财产异常变化的,各区根据情况决定具体的处理方法。

放宽房屋的限制。 原有家庭有2户以上住宅的,住宅累积建筑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或者人均使用面积不超过10平方米不能享受社会救济;家庭有2户以上住宅的,调整为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低于上年度全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完善房屋认定情况。 充分考虑农村住宅的状况,计算农村居民家属名义的住宅用地住宅、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住宅。 显然以家庭名义拥有非居住类房屋(但不兼任家庭唯一居住场所),不符合社会救济条件,房屋认定情况更全面合理。

设车辆认定例外。 考虑到重病家庭因为有诊察所需的车辆而不能进入救助范围的现实困难,增设政策例外。

▎简化申报流程

简化申请资料的要求。 将低保、低收入家庭的审查审查程序细分化,简化申请资料的信息核对可以得到的,不要求申请人提供证明资料。 在全市范围内推行“一证一表”申请模式,提供身份证、户口簿,填写核对批准书即可提出救助申请。 开设了网上申请渠道,困难的大众可以不出门就提出申请,实现了“数据多跑多少,大众跑少”。

综合分类救助上浮标准。 将特殊困难保险家庭成员的增发保险标准从原来的5种分别提高后,根据当时城乡保险标准的35%和25%合并为增发保险,提高严重残疾人、老年人、在校学生等保险对象的救助标准,降低政策复杂性,使操作和困难人员的理解变得容易。

明确家庭经济状况的认定计算方法。 参考民政部文件,与人力社会保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联系后,规定了工资性收入、经营纯利润、财产纯利润、转移纯利润和家庭财产的计算方法,使基础操作变得容易。

明确赡养费的计算方法。 综合考虑儿童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划分不同情况确定支付原则,明确扶养费的支付方式,保障儿童履行扶养义务,有效救助老年人。

建立复盖困难儿童需求链的福利体系

北京市18岁以下常住儿童263万馀人,其中户籍儿童198万人。

户籍儿童中,各类困境儿童约2.4万人,主要包括孤儿、低保险低收入等贫困家庭儿童、各类残疾儿童、事实上不能育儿、留守儿童等。

全市有儿童福利机构16所,床位3300张。 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第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2个市级儿童救助保护机构。

▎制定困境儿童生活保障等20多项政策

近年来,北京市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着眼于困境儿童的成长需求,制定了实施儿童生活保障、抚养护理、医疗康复、教育、成人安置、收养等相关政策的20多个项目,初步建立了涵盖困境儿童全需求链的福利制度体系。

2019年,建立了市级困难儿童和留守儿童工作保障联合会议制度,健全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主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协同机构。 不断提高有困难儿童的生活费保障标准,将孤儿、事实上没有养育孩子的儿童等生活费标准调整为每月2200元,有困难的孩子到了18岁还继续上学,一直到生活费保障毕业。

提高医疗康复的保障水平。 在儿童福利机构内集中养育的孤儿和社会分散的孤儿的保险费由财政全额补助,医疗费实际结算出售。 实施“残疾儿童手术康复明天计划”,累计手术超过700例。 没有发表事实养育孩子的门诊、住院、大医疗救助政策等。

保障有困难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发表了残疾学生和生活困难的残疾儿童学生的补助方法,实施了中等职业教育学费免除和国家补助金政策,对家庭困难的残疾学生实施了12年免费教育。 完善高等教育援助政策,享有市低保、低收入家庭和生活困难补助的重体家庭学生上大学的,一次可以得到4500元的教育援助。 实施“福彩丸梦孤儿补助工程”,给受过高等教育的孤儿每年1万元的生活补助。

规范儿童收养和孤儿成人安置。 实行国内家庭收养能力评估制度,规范国内收养,加强收养捐赠监督管理,完善收养登记信息系统等。 做好儿童福利机构成人孤儿社会的布局,全市累计有300多名孤儿成人后,顺利回归社会,自食其力。

▎2万多名困境和留守儿童均纳入爱护系统

近年来,全市建立了健全的保护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保护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儿童福利和保护工作专室,实现了儿童福利、儿童保护和收养登记等业务统一管理。 每条街(乡镇)、社区(村)分别配备一名街乡儿童辅导员、社区(村)儿童主任。

为全市两万多名困境儿童和留守儿童分别编制个人信息文件。 加强对有困难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保护,建立了“源头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价合作、保护干预”五个一体化救助保护机制。 开展爱护特别行动,对691名城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实行家庭保护责任,委托保护责任,帮助36名儿童回校。

各区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定期巡视有困难的儿童家庭。 引进专业社工参与儿童福利和保护项目,目前全市从事儿童福利和保护服务的社工已超过100家,专业儿童社工超过2200人。

▎市里建立家庭巡回访问制度

下一步,市政府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儿童福利和保障工作的意见》,积极参与儿童工作地方立法。 不断扩大困境儿童的生活保障范围,提高困境儿童的生活费保障标准,建立自然成长机制。 简化事实,简化育儿认定程序和生活费申请程序,探索开拓普通儿童普适福利制度。 建立家庭巡回访问制度,完善“五位一体”儿童救助保护机制。 制定《困境儿童权益保护工作操作规程》,继续运营全市儿童保护法律服务热线。 加强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和专门机构的合作,依法处理家庭暴力、遗弃、虐待、非法侵入儿童等侵害保护行为。 建设区域属于儿童福利机构,推进基础儿童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化服务变革,推进儿童福利机构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改革。  

为890名流浪者找到了家人

在DNA比对中成功找到了30个人

通过人物识别,成功地从约9万张照片中识别出了241名亲属

通过“今天的顶级”,通过帮助亲戚和熟人的团体,以及全国帮助亲戚的网络,成功找到了97人

专家指导、志愿者参与、人工咨询、许多人合作推动,成功找到522个结婚的人。

▎形成家庭访问的全程服务机制

“帮助数千万人,寻找自己的第一条”。 流浪乞讨者的救助是民生的工作,也是民心的工作。 长期以来,市民政局愿与公安部门合作,核查长期滞留的北京流浪乞讨者的身份,寻找家人,护送回乡,有效保障流浪乞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首都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爸爸……”说着,久违的再会了的亲人泪流满面地拥抱着。 最近,北京市救济管理事务中心等主办的“缘梦行动,爱促进团圆”民政救济亲会在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院召开。 在现场,从千里外面赶来的老父和迷路的22年的女儿再会了。 同时,其他7名精神病患者也在此与家人团聚,走回家乡的路。

2016年1月31日,河北省衡水市精神病院与北京市民政局建立了合作关系,接受了长期滞留在北京的流浪智障和精神障碍的受助者。 迄今为止,该院收容了1815名受援者,协助开展寻亲服务,在507名受援者中找到家人,带他们回家。

北京是各种流浪乞讨者的主要流入地。 民政部门每年约救助流浪乞讨者2万人。 近年来,总量有所减少,但流浪精神障碍者每年只有3000人左右。 部分受助人因严重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老年多病、幼稚、聋哑等原因无法确定身份,长期待在北京。 2018年初,全市成立救助的流浪乞丐达到了2500多人,其中滞留了3个月以上的2100多人,成为了很大的配置压力。

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援助管理事务中心成立了寻找亲戚的专门小组,并与公安部门合作开展了“为乞浪者寻找家园”的特殊行动。 近几年,北京市有890名长期滞留者成功返乡。 其中,停留时间为5年以上261人,停留时间为10年以上178人,停留时间最长为18年,重度智力障碍者、聋患者为134人。

救助-返乡-省以外的护卫,养护-省以外的护卫,现在,市内形成了帮助流浪乞讨者返乡的全程服务。 流浪乞讨者在北京的停留时间、停留人数已经下降到13年来的最低水平。

▎技术手段使婚姻成功

目前,北京市主要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开展寻亲工作。

DNA相亲。 将市公安部门与流浪乞丐的DNA数据进行对照,收集所有滞留者的DNA信息。 全国人口没有了DNA数据库,通过绑架全国的DNA数据库等信息库进行了比较,到目前为止已经找到了30人。

“互联网+”寻找亲戚。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当今首屈一指”中,通过救助寻亲微信群、全国寻亲网等方法,综合分析收集到的片断信息线索,判断有流失地的嫌疑,以弹窗方向推进,成功找到了家庭。

人物找亲人。 通过与市公安部门合作收集流浪乞丐的面部照片,将全国人口数据库、公安逃犯数据库、失踪人员数据库等信息库与面部照片进行比较筛选,根据初步筛选情况进行人工逐一核对。

据介绍,2018年初停留3个月以上的2100人中,除了小时候被抛弃等脸部变化过大的情况外,市救济中心首次筛选出了1867人。 人均约20张,最初入库人物照片达3.6万多张。 之后,再次进行筛选,调整照片的精度,今年再次进行2次集中对照。

截止到6月底,与三批大型人物相比,高相似度照片入库约9万张。 员工昼夜加班,成功从中筛选出241名亲属。 其中70%是无法正常交流、无相关身份信息、多年滞留的聋人和严重智力障碍者。

用人工听亲事。 是目前成功率最高的方法。 面部识别、DNA对照失败后,只能人工询问。 寻亲专业组成立了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微信群,在全国各地组织了方言、爱、经验丰富的救护站老站长、老户口警察、老刑警等专家,跨地区合作,齐心协力“来寻亲”。 在市里成功寻找亲人的890人中,522人通过人工咨询实现了寻找亲人。

▎政社合作,建立帮助亲人的专业支援能力

“丢人、折磨家人、挽回人、拯救家人”现在,市已经整合了社会资源,引入了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政社合作创造了寻找亲戚的专业支援力量,为迷路的乞丐寻找家人。

下一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将邀请兄弟省市救助系统寻亲专家继续协助寻亲工作,通过口音识别、信息识别等线索找到流失地。

据介绍,该市已经发表了《关于加强和完善乞丐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救助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土地管理责任,乞丐立即得到有效救助,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市已建立救助管理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加强民政、公安、城管、卫生健康等部门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形成分工责任、共同管理的救助管理服务体系。 民政部门继续深化与公安部门的友好关系,完善流浪乞讨者身份检查机制,确保受援对象在第一时间的身份检查,回乡再会。 在人员避难路线上,市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组成亲近护卫专门队伍。 如果难以接受受援者的家属,加大跨省的接送力度,让找到亲人成功的人在第一时间带到家里,让他们早点和家人团聚。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