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当主,发展人民民主,密切联系群众,保障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利,切实开展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着优势,转变为不忘使命主题教育的强大动力”,印江自治县在学习贯彻党的第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时制定了“风向标”。
第二届“牢记初心、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印江自治县坚定包围民生保障和改善、人民福利增进、小康目标同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推进新的组织方式,开拓产业强劲、生态美丽、人民富裕的农村发展新天地。
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填补缺口。 印江在主题教育中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与消除贫困的效应相结合,在发展中弥补差距,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方式,减少低效玉米种植,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应方结构改革,将低效玉米调整与有特色的高效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公司基地贫困户”运营模式,有序发展“生产销售一体化”接单农业,食用菌辣椒蔬菜 全县已完成13个500多亩水库区产业调整计划,玉米减少0.88万亩。 二是加大强大的主导产业。 围绕生态茶叶、食用菌“2 N”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推进生态畜牧业、精品水果等主导产业建设,大力发展辣椒、家禽养殖等“短、平、快”产业,逐乡确保特色品种,逐村占优势品种,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大产业结构。 目前,全县扩建茶园2.02万亩,固定精品水果2万亩,食用菌发展1.5亿棒。 三是加大村级集体经济。 民心党“三社”融合促进“三变”春晖社”的农村综合改革,推动正确脱贫模式,通过土地制约、村政策、高产融合发展,以“合作社贫困家庭可以出资农户土地”等方式发展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今年全县365个村的集体经济均破零,80%以上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激活生态。 立足生态优势,印江县乡村三级联动,创造美丽乡村旅游示范点,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增收人民致富。 一是厚植绿色生态保护屏障。 在《绿山好水》规划篇的布局中创作了足生态文章,创造了天蓝色、地绿、水清生态结构,创造了宜居、宜游、职业生态环境,生态美丽,百姓丰富,更强调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屏障和绿色文化特色,使绿色水青山持续发放生态红利。 到目前为止,印江实现全域绿化28.8万亩,林地总面积达到169.1万亩,通道绿化率为94.8%,全县森林垄断率从2009年的29.6%上升到2019年的69.9%。 二是石漠化的效果显着。 在喀斯特地形石漠化严重的印江,山顶以茶叶、山腰以水果、山脚栽培农业的方法形成了石漠化普及的印江经验,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在石角创造了绿色奇迹。 朗溪镇昔蒲村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的现状,建立了种植柑橘、桃、枣的坡耕地种植果树林的模式。 据前蒲村党支部书记田井付介绍,前蒲村果林种植面积达2700多亩,年总产值12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8300多元。 三是发展独特的农户乐趣。 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生态、民族、文化等因素,将具有民族特色的土家吊脚楼以一个小庭院的布局发展农家乐,制作美丽的乡村升级版,实现山水、田园、城镇、乡村的美丽与美丽。 梵净山西线木金厂,凭借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水源,“金豆腐”农家的乐趣在村寨蔓延。 田茂雄以纯粹的“金豆腐”特色丰富了农家的乐趣。 他说,仅在我家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待七十台游客,一年的净收入是二十万元。
推行新的组织方式稳步增收。 坚持“强大的领导者、创业品牌、农户”,推进“领导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着力构建以企业为领导者、合作社为纽带、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共同体。 一是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创新开展“电商站楼”模式,推进电子商务与扶贫工作的融合发展,构建“梵云商”“京东特产铜仁馆”电商平台,打造优秀的“一村一品”网络商品基地,建设126个“电商站楼”,推进“印商出山”。 全县238家网店销售茶叶、香菇、黑木耳、金香橘、红香柚等特色农产品,1月至10月全县网络零售额5800万元。 二是加强龙头企业的牵引。 围绕茶叶“三园五带”、食用菌“一园三带”的产业配置,着重于重点目标市场和东西部扶贫合作区域,着力引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支持梵蒂冈菌业公司、净团茶叶公司、宏源茶叶公司等当地企业的培养,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增长,实施“在线下”双线联合营销模式,开拓省内外市场,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立农业特产销售点和专柜,全县各级企业93家,其中 三是完善利润联结机制。 完善公司与合作社、公司与农户、合作社与农户利益相关机制,推进村集体经济合作社“6211”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户红利,保障管理者工资,保障公益事业资金,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健康、可持续发展。 通过新的组织方式,大众积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形成了企业合作社与贫困家庭“利益共享、风险共同负担”的发展机制。 全县龙头企业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980家,增收2.58万户的10.0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