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和山东德州_ 中交路建全力打造 安徽池州长江大桥顺利通车

中新网9月2日电8月31日,国家高速公路网北京至台北高速并行线德州至上饶长江关键工程——安徽池州长江大桥跨江主桥顺利开通,枫阳至池州仅30分钟,昔日两岸隔江望,现在“天险”通行。

安徽池州长江公路项目全长41.2公里,中交桥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交路建”)建设的池州长江公路桥04合同段全长2.626公里,主要跨828米斜拉桥,跨( 110〜200米)米连续刚构桥,( 45 3×80 45米)

作为交通运输部科技示范工程,池州长江路桥建设队结合安徽省池州市九华山特殊区域文化,基于设计与施工高度融合的理念,首次在塔柱上应用“皮功能混凝土”和“新型钢梁集成锚杆”新技术,首次在基桩工程中大面积应用“根式灌注桩”技术,完成了质量工程。

安徽铜陵和山东德州

功夫心克服“皮肤功能混凝土”施工技术

池州长江公路桥主要跨828米非对称混合梁双塔斜拉桥,高243米的90层南岸主塔高耸。

中交路建池州长江公路桥梁工程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为克服施工期和运营期不利水域环境对桥塔耐久性和美观的影响,池州长江公路桥梁建设队伍基于仿造学“皮肤效应”理念,首次在桥塔引进“坡度功能混凝土”,通称“皮肤功能混凝土”, 采用内外层不同性能混凝土复合技术,通过连续改变材料组成和结构消除内部成分界面,缓和界面应力,形成性质和功能梯度变化的新型非均质复合混凝土材料,提高塔式混凝土的抗裂性、耐久性和观赏性,优化塔式机能和经济性。

由于皮肤功能混凝土技术尚无借鉴经验,中交路建设项目组深入开展技术创新,通过600多组配合试验、30多次方案讨论、20多次技术验证,顺利克服了许多重要技术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两组混练系统,采用两种混练技术混练黑白两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用钢丝网分离内外层混凝土,采用“多点平衡布料系统”和“双布同步浇筑”技术,在“黑白混凝土界面难以融合,强度不一致, 创造性地解决了两种混凝土浇筑速度不一致”的难题,全面提高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裂性和耐久性等质量,《倾斜功能混凝土塔施工法》对安徽省施工法进行了评价。

精密首次“钢梁集成锚杆”技术

池州长江公路桥采用国际首项“新型钢梁集成锚杆技术”。 钢梁体积大,安装空间小,工程复杂,安装精度极高,同时吊装施工集“新、高、重、大、小、繁、精、难”为一体,给现场施工带来了巨大挑战。

大桥钢梁为箱形结构,单钢梁的最大重量达到315吨,分为4块,梁内部空间狭窄,作业在160米到230米的高空平台上进行,因此安装非常困难,钢梁结构复杂,工序复杂, 单钢梁高强度螺栓即可达10960个,连接板达248个,单连接板螺栓数量最多可达600个,单侧锚杆数量可达168个,受单锚杆重量达309kg的主塔主筋、箍筋及钩筋的影响, 钢梁锚杆安装空间有限,利用质量难以控制的大型塔吊进行超高空、大吨位和大块吊装作业,安全风险极高,安装精度高,平面位置、海拔容许偏差均应控制在2毫米以内。

面对多次挑战,中交路建设工程队伍先行策划,精心施工,用高强螺母锚固在埋设塔柱和钢梁两端的混凝土塔柱钢锚板上,确保了整个上塔柱的结构稳定。 钢结构梁段位于钢结构上方的钢结构支脚时,现场各部门用设置在支脚上的三向调整千斤顶确定钢结构梁段的平面位置和海拔粗细位置,单个钢结构梁成为一体后,用三向调整千斤顶使6根钢结构梁正确位于高160米到230米的高度

创新驱动首次大面积使用“根式灌注桩”技术

项目负责人表示,池州大桥引桥基桩建设首次大面积应用“根式灌注桩”技术,全面提高基桩的稳定性和承载力,形成了包括理论、设计、施工、装备和检测等配套的技术成果。 “根式钻孔灌注桩施工法”荣获安徽省省级施工法、“系列根式基础套件技术”荣获中国道路学会科学技术特等奖,为根式基础在桥梁、港口、海洋风力发电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池州长江高速公路作为安徽省“四纵八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纵三”线,是连接安徽省西部地区的纵向干线,桥梁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安徽省高速公路网和渡江桥的布局,区域交通协助建设更加便利的国家长江经济带,加强长江两岸特别是池州、铜陵的经济社会联系,促进区域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

编辑/字段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