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_ 人民舆情:舆论关注两起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及法律修订

阅读背景:最近,未成年人杀人事件和未成年人殴打事件备受瞩目:大连市公安局通报,10岁女童被杀后被弃尸,嫌疑人是该区13岁男童,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15岁的中学生因为对老师的日常管理不满,在教室里拿着砖头打老师的头昏迷,这名学生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

总体信息量演变(来源:大型数据平台)

人民网舆论数据中心根据“大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显示,20日大连男孩杀害10岁女孩后,舆论开始发酵,24日仁寿县某中学学生拿砖伤害老师后,舆论进一步上升,25日达到高峰 26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进行小组审议,审议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正案和未成年人犯罪防止法修正案后,舆论继续发酵。

舆论焦点1 :恶性事件背后的教育问题

大连的谋杀事件发生后,据媒体报道,小区的很多女性都曾受到这个男孩子的某种骚扰和跟踪。 四川眉山事件的原因是,学校里只有骑自行车的学生被班主任批评,有可能抱有不满。 为一点小事进行暴力报复。 两起事件,警察和媒体透露的许多细节,令人震惊。

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恶性事件多发生,呈现出低年龄化、成人化、暴力化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极端事件的未成年人具有性格偏执、自尊心低下、亲情淡漠、缺乏法律意识等特点。 这与家庭教育的缺乏有直接关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作为监护人,父母有责任教导自己孩子的话,纠正不良行为。 青春期的少年,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家人会溺爱,学校会默许,容易滑入暴力欺负的深渊。

舆论焦点2 :“刑期年龄”“14岁现象”

近年来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下严重暴力罪行时发生的,其手段残忍、性质恶劣、危害严重令人震惊。 但是,根据目前刑法的规定,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担刑事责任,造成恶劣后果的未成年人未受到适应他侵犯行为的刑事处罚,部分被释放,引起很多担心。 是否应该降低监狱年龄也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舆论焦点3 :《未成年人保护法》迎来大修

10月26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小组审议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正案。 有些参与者认为保护未成年人至关重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也很重要,必须通过修改法律进一步促进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参加者提议,对于犯有重大罪行的未成年人,尽管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也不会受到刑事处罚,但应该提高其他处罚和矫正力度。 提案应进一步明确和提高收容教养制度的实践性,追究父母等家长的责任,社会合作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媒体观点

关于未成年人的暴力犯罪和法律修改事件,媒体方面陆续发表了态度。 人民网舆论数据中心对“大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显示,媒体关注的关键词主要是定罪案件、法律、制度、两高、儿童等。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媒体关注语云(来源:大众云大数据平台)

新京报刊登了同济大学法学教授金泽刚的见解。 很多案例认为,不论男女老少,未成年人中年龄都很小,但人身危险性不亚于成年罪犯。 刑法如果遵守未成年人的“一律保护”,似乎也有“刻舟求剑”的嫌疑。 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需要原则和观念转变,从长远来看,转变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置策略的法律转变也是值得期待的。 修改刑事责任年龄绝对化的规定。

东方网:民众再喊杀,立法司法专家也不会马上妥协。 但是,像贪婪的“59岁现象”这样的“14岁现象”也没有必要研究。 刑事责任年龄不能一律下调,但必须具体分析具体事件。 因此,即使不能全面开放“年龄起刑点”,对于明显在14岁之前犯罪的熟练者和没有责任的极端嫌疑人,仍然需要适当的惩戒。 否则,一律收容,一旦关闭,不要断绝恶之源,而是变成懒惰的恶性循环的可能性很高。

北京青年报:未成年人重大犯罪问题要实事求是。 要真正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首先需要切实的调查研究。 有关部门和有关法律人员应对近年来发生的所有低年龄恶性犯罪案件进行全面、彻底、正确的调查。 对有关案件肇事者犯案时的生理发育、心理状况、犯罪动机和过程、收容教养及其后的表现等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科学评价。 在可靠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相关立法机构从实际上以客观事实为唯一依据,对未成年人犯罪入狱的年龄和相关恶性犯罪的处罚等问题,可以随时提供解决办法。

新华每日通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和心理教育,预防未成年人陷入犯罪深渊。 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设计更合理的处置机制,消除未成年人“犯罪不进监狱”的幸运心理,进一步减少未成年人的极端犯罪,使社会更加平静。

中国日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原本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但从一些未成年人的严重暴力犯罪来看,法律中存在着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容易脱罪的漏洞。 对罪犯的过度宽容,对受害者不公平,也给予了预防犯罪的效果折扣。 该法大修时,一位大常委会委员建议不要轻罚未成年人的严重犯罪。 这是国家立法机关成员的专门意见,也是相当多的国民声音,希望修改后的法律更加完善。

网民的视角

不仅是媒体,网民还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自己对未成年暴力犯罪事件和法律修改事件的关注。 人民网舆论数据中心对“大众云大数据平台”的监测结果显示,网民关注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法律、制度、认罪案件、未成年犯罪、儿童等。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网民关注语言云(来源:大众云大数据平台)

@易辩小师爷( 范数834846 )未成年犯罪原则以处罚、教育为主,这是正确的,古今东西普遍的做法,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处罚,教育不是主要的。

@军令部长(粉丝数4914203 ) :我认为发生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不能归结为“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什么现在的一部分孩子会去犯罪,让我们来问问大家吧,这不是你们家长教育的问题! 不是因为你们的监护人和孩子的法律意识淡泊,缺乏恐惧之心! 因此,主要原因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是《未成年人保护法》。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亡心人_______ (迷人数189194 ) :现在未成年人犯罪越来越低龄化,法律不容忍他们的保护,应该加强他们的思想教育,不仅老师,家庭人才也是最理所当然的。 不应该对重大事物加以轻罚,否则思想就没有变化,今后也不会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大腾姥(粉丝数1068547 ) :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未成年人的早熟,也应该跟上法律!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张灯结彩0211 (迷数167572 ) :支持法律的修改和完善,不能让孩子和家长背叛法律。 如果不让监护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监护人就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要让孩子意识到不能严格管束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虎头虎头的头,不让不知轻重的学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升学率达到最高。 不要疏忽德育和法制教育,更要关注整个社会,不要漠不关心,什么都不关心,你也是孩子,你将来也有孩子。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名侦探柯南情报局(粉丝数1037526 ) :未成年保护法不是他们用于犯罪的保护伞! 如果我不到14岁,知道自己犯了杀人罪也无法犯法,我有权拿起刀子自由剥夺别人的生命,谁都这么想的话,这个社会会怎么样?

为未成年犯罪的特点

舆论的评价

惩罚犯罪的“魔童”,只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就够了吗?

以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号文章观点作为本期舆论观察的评价:事件几乎每次类似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是最大的呼吁之一。 相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最初设计,法律在现实中被一部分人“未满14岁的杀人不是违法的”这样单纯的观念所困扰,没有起到阻止某个事件发生的作用。 的确,“未成年”不是犯罪的护身符,社会前进的步伐和儿童心理的成熟度同时发展,法律停滞是不可能的,这是人人都认可的道理。

必须承认防止“魔童犯罪”的责任没有“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力量。 在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审议中,其中有一点值得关注——

第一,对未成年人的严重恶性犯罪考虑“个案特别处理”。 第二,养育“魔童”的父母,考虑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对不同等级的未成年人犯罪实施“等级预防”,细分教育矫正,推进社会参与。

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上,没有资格旁观。 愿孩子平安成长! 希望悲剧不要再发生了!

(综合媒体报道实习生王绗,于楚璇参加整理)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