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苏义脑
光明日报记者张翼
院士小传
苏义脑,1949年7月出生于河南偃师,油气钻井工程专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1976年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机电系,1982年和1988年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获得北京航空宇宙大学博士学位后离开了移动站。 从1990年到2006年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的2006年,现在在中国石油集团挖掘技术研究院工作。 现任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工程学部主任、中国科学协会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课程领导人。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主要研究者参加的国家和部级重点科学技术项目,将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的国家二委员会第一部七五攻关优秀奖第一项、部级一等奖第三项国家专利29项。
苏义脑近摄资料照片
“钻不到,油气不出来”。 在石油工业中,钻井工程长期被称为“先导”,但钻井工程技术的进步每次都会使石油工业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工程专家苏义脑倾注心血的事业,人们经常这样形容:“钻头上戴着眼睛和鼻子,让钻头闻油气”,被称为“地面导弹”油气钻井界的“二弹一星”。
精心完成百万字的学术专题
“明天早上6点多出发去机场,去延安调查的24日下午回北京,那天晚上向香山报告。25日到26日参加香山科学会议的27日去中国工程院开会……「11”的时间已经满了。” 9月21日晚上10点,北京北四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安静的大院,苏义脑院士的办公室还亮着灯。 他一边微笑着寻找电脑资料,一边跟记者说了下一个小时的工作计划。
虽然已经是古稀之年,苏义脑院士仍然维持着“5 2”的工作节奏,每天的日程安排令学生们深为感动。 他的工作内外几乎没有假日和假日的概念,一切都以工作为中心。 苏院士的桌子上,静静地躺着117.8万字的学术杂志《井下控制工程指导论》的样本书,近期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让自己评价,我认为刚完成的书是我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苏义脑召开了这位厚厚的学术专家,引以为豪地说。
苏义脑告诉记者,1988年取得博士学位后,他曾考虑将钱学森先生的“工程控制论”引入油气井井眼轨道控制领域,在北航取得博士学位后从事研究。 提出了“井眼轨道诱导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新方向,实现了“闭环控制”和“手段解决问题”,然后提出了“井下控制工程”新分支的学科框架,进行基础研究,组织难关。 经过他和团队30年的努力,“井下控制工程”成为学位教育“石油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的新分支。 在此期间,苏义脑院士率领团队从1999年开始,经过10年的努力,开发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GDS地质引导系统和相关的高端设备系统。
“这本书是关联理论的内容,经过三年的准备,四年的写作终于完成了”苏院士抚摸着厚厚的样本高兴地说。
"把眼睛和鼻子贴在钻头上. "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人,我是随着祖国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 记得10岁的时候,有个口号叫“祖国10年我10岁”,当时非常自豪。 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责任和使命。”苏义脑告诉记者。
尽管道路来了,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学问之路,但科学技术报国的信念依然不变。 “我清楚记得40年前的9月12日来到这里,开始进入石油业,”苏院士在窗外的大院里望着青葱的大树说。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定向钻井技术才刚刚开始,所需的螺旋钻机只有美国和苏联,价格很高。 为了摆脱这些关键工具依赖进口的情况,石油部重点研究项目“—“LZ61/2螺纹钻头的开发”的难关任务开始了。 1981年初,苏义脑作为研究生,参与了中国第一台螺旋钻机的研究开发。 目前,螺旋钻已成为我国石油钻井行业不可缺少的工具,推动了我国钻井技术的重大进步。
“把眼睛和鼻子沾在钻头上,让钻头闻油味。 ”地质指导技术是钻井、测井与油藏施工技术一体化,衡量国家钻井技术高低的标志。 机械、电、液一体化,测量、运输、诱导一体化,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石油工业越来越难寻找石油和天然气,中国油气钻井工程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技术难题。 为了提高复杂地质条件下钻井的发现率和开发井的采收率,特别是为了提高薄油层水平钻井的采收率和产量,我国迫切需要地质导向钻井技术。 产于1993年的这项高科技,只有国外着名的技术服务公司拥有。 苏义脑说:“我们从基础研究中完全独立地进行了设计和开发,其中特制钢之一也是与国内某机构合作试制而成的。”
地质引导系统研制成功,中国成为美、法之后世界第三大高端技术国家,为提高我国钻井技术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又鞭策征途
“可能你不了解油气钻井。 挖掘不是高科技,挖掘又笨又粗,想到“赶马车就能挖掘”,其实也不是。 我对钻井有过偏文学的定义,“钻井”是在粗暴的外表中加入高精尖的内涵,开拓获得光和动力的探索之路”苏院士幽默地说。
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石油工业非常薄弱,1949年全国石油产量仅为12万吨。 近年来,我国原油产量最高达到2.15亿吨,但随着消费大幅增加,石油对外依赖度达到70%左右,差距很大。
苏义脑院士在自着中写道:“在能源问题、石油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我为祖国提供石油”是我石油科学技术人员和新中国同年代人民的愿望和誓言……使这匹马成功,不应该再踏上征途。”
马在不断工作的同时,苏义脑非常重视年轻人的培养,为国家培养油气钻井业的年轻英才。 自1988年起带来研究生,至今苏义脑亲自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已有100多人。 “培养年轻学者,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教授理念和方法,从创新精神出发培养最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我认为把作为国家的效力放在第一位。”苏义脑说。
几十年的科研生涯,总结了自己对经验的自觉,苏义脑完成了书稿《学习与研究的漫谈》,从哲学和科学的高度理解和认识工程技术,整理科研方法和科研思路,有助于年轻人学习。
作为中国工程院能源矿业工程学系主任,现在苏义脑在从事行业科研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关注全国能源领域的发展,不仅是油气,煤炭、原子能、热能、新能源、矿业等方面的发展是他关注的领域。 苏义脑说:“相关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觉得时间不够,早晚要争论”。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