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经营管理_ 杨丽玉:中小银行风险管控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 封面专题

金融业务经营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总体运行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但受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仍不容忽视。 必须认真分析制约中小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结合国际经验,明确提出改进方案。

中小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普适金融、服务民营和微型企业的重要力量,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中小银行的发展,支持中小银行的健康发展,是我国金融供应方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

目前我国中小银行总体运行稳定,发展态势良好。 但受机制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中小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仍不容忽视。 最近,包商银行被劫持,一些中小银行推迟发布年报事件发生后,中小银行板块曾经在流动性紧张、业务规模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风险管理能力比较弱的板块暴露出来。 风险最终出现在信贷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特定风险领域,但为了实现标本和治疗,必须认真分析制约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的深层次问题,并结合国际经验,明确提出改进方案。 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面临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公司治理没有有效的平衡。 近年来监管部门建立了比较全面的系统风险监管框架,多次展开集中整顿,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部分中小银行在公司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股权关系不透明、不规范、强调存在股权问题的相关交易管理粗放,经常禁止存在利润运输问题的虚假出资、高额担保问题,股东个人利益与银行和客户利益背离的监事会作用不充分, 难以在董事会和管理层建立有效的平衡,内部人员控制问题难以根治,更有一些机构产权管理混乱,管理机构失灵,“三会一楼”形式相似,风险不断积累。

第二,市场定位远离初学本源。 中小银行成立时,有较明确的市场定位,即为区域经济服务,为社区居民服务。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几年前经济迅速增长,在金融监管比较宽松的大环境下,中小银行偏离了初衷,专注于选择规模最高的发展战略,跨地区设立机构,发展行业投资等“创新”业务。 在扩张过程中,传统风险管理体系未能实现同步“飞跃”,经济压力增大,金融杠杆和严格监管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单一违约事件的发生容易引起风险蔓延。

第三,管制能力存在许多短板。 一些银行发展战略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内部控制,特别是风险控制系统与发展速度不一致。 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无法对各项业务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的业务发展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客户获取方式,在低效、缺乏准确性的业务进入和审核过程中,关注资产债权率、流动性比率等静态指标, 无法通过客户分析系统为客户实现准确的图像风险管理方面的对接,无法立即发现客户的风险迹象,而且在风险处理方面与政府掌握的企业信息的互操作将错过控制风险的最佳时机

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

从各个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小银行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实体经济和共荣共存的例子并不多见。 本文从如何加强风险管理的观点出发,希望分析研究日本和德国的状况,为我国中小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基于市场定位构建风险管理体系

明确的市场定位是银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门,风险管理机制、产品和服务战略等都需要以此定位为中心进行研究和配置。 在这一点上,日本和德国的做法虽然有共通性,但也有各自的特色。

日本的中小银行定位于深耕许多中小企业。 日本的银行因培养小型微型企业而出名。 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厅2018年版《中小企业白皮书》的调查,在日本的中小企业中,员工人数在5人以下,有30年以上历史的中小企业占30%以上。 日本中小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主力银行制度,该制度成功的关键是地方银行(类似我国城市商务)的积极参与。 日本80%以上的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主力银行,这些主力银行多为地方银行。 在此机制下,企业各项业务集中于主力银行,企业负责人积极向银行说明自己的经营状况和面临的问题,银行可以立即提出解决方案,推荐适用产品和服务,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易于建立强信任与合作关系,消除银行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银行风险防范效果。 但是,考虑到培养中小企业的效率低,选择合适的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于银行至关重要。 这就要求银行风险管理体系能够适应、理解和良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业务。

德国中小银行往往坚持区域发展。 自18世纪后半叶创业以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德国储蓄银行集团逐渐发展成为德国最大的银行集团,与德国企业的四分之三有业务交流,占德国企业贷款总额的40%。 其独特优势在于储蓄银行基于当地的业务模式及其500多家成员机构,主要包括385家储蓄银行、5家州立银行、8家住房储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11家保险公司、55家风险投资公司、3家保险公司、7家融资租赁公司和1家金融科技公司等 )与强有力的企业集团密切合作。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储蓄银行只能在其行政区域经营。 这一法律层面的明确限制是德国储蓄银行为社区服务,发展当地贸易伙伴管家银行的宗旨。 与日本的经验相似,利用地缘、人缘优势,经过长期业务合作,银行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另外,适应发展传统存款贷款业务的经营模式,德国储蓄银行在风控系统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另一方面,借款前利用借款人的行业准入要求(如德国对面包店负责人有严格的资质要求), 在全面有效评估借款人及其实际控制人的素质状况的同时,在信用后阶段,综合利用电话会议、手机应用程序、电子邮件等各种渠道,提高与顾客的接触频率,在全面了解相关信息的同时,有效降低成本。 同时,德国法律也为监事会和管理层建立长期发展战略,构建稳健的控制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尽管储蓄银行必须按照商业原则运行,但不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规定。

根据平衡原则构建公司治理框架

自1999年OECD发布《公司治理准则》以来,对国际商业银行应适用的公司治理标准有很多争议,包括巴塞尔委员会( BIS )《加强公司治理准则》等许多治理准则和 各国面临的市场环境和银行规模有很大差异,在实践中很难形成统一适用的细分标准,但维持明确透明的股票结构,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确保各方权利的有效平衡等原则要求基本一致。 从德国储蓄银行的经验来看,它不仅具有德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典型一面,而且具有独特的特点。 典型的一方面是银行设立监事会,代表股东和员工利益对银行业务、财务等重大决定行使监督责任,拥有人事、报酬决定权。 为确保银行履行公共服务的社会责任,监事会主席一般由当地行政区负责人兼任,其他监事会成员包括职工代表和外部监事。 其特点是,为了适应“集中+分散”的“伞状”结构,储蓄银行在集团层面构建了各种平台,便于各地储蓄银行共享信息技术( IT )和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等资源,但各储蓄银行仍然是独立的法人主体,拥有自主经营的决策权

通过资源整合补充金融技术短板

日德经验表明,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可以为中小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中小银行可以在此基础上构建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但是,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复杂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同时面临着顾客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风险管理形势复杂化的课题。 利用金融科学技术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继续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单一中小银行往往无力应对。 因此,明确的监督指导和有效的资源整合至关重要。 从德国储蓄银行的经验来看,该银行通过在集团级构建系统数据管理系统,内部评估各成员银行的数据管理状况,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能够及时满足监督、审计、监事会、管理层等不同需求。 该银行将集团级现有的11家独立信息技术运营商整合为1家金融信息技术公司,通过运营管理管理世界最大的分布式银行核算中心之一,为集团下属的385家储蓄银行和其他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全方位服务。 其核心产品“银行万能解决方案”( OSPlus )支持所有业务流程,适用于网站、互联网、手机等各种渠道的交互,大大降低了集团各成员单位独自开发和运营信息系统的成本。 为集团内数百家机构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服务,在提高风险管理效果的同时,OSPlus系统也成为德国储蓄银行集团以顾客为中心创新开发的主要平台,可以为所有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服务,也可以为单一成员单位提供要求

提示和建议

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法律制度体系与日本和德国的状况大不相同,但日本和德国的良好经验和做法对提高我国中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加强监管,规范公司治理。 随着《商业银行股权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股权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我国商业银行公司管理监督管理框架更加健全。 近两年来,监督部门组织的一系列专业管理检查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问题银行的有序处理是很好的实例。 实践证明,在监管主导下,以市场化、法制化原则加强公司高层管理设计,是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根本对策。 下一步,一方面要继续借鉴国际经验,充分考虑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监督框架,补充制度短板,另一方面要坚持监督管理、严格监督管理的指导,加强检测评价,加强说明责任, 银行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有效性,使中小银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框架,明确股东、董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责任界限,确保各方面充分的资源、充分的信息、良好的意愿,积极参与银行风险管理。 结合我国中小银行的实际,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发挥监督会在董事会上履行职责的监督职能;二是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在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方面及时发现高级管理层和一线部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明确的改进措施

第二,坚持回归本源,明确市场定位。 国际和国内经验表明,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银行规模没有直接关系。 统计数据显示,从全面看,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垄断率等指标落后于同行平均水平,但从点上看,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表现有很大差异。 因此,针对提高中小银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问题,真正有益的方法是深入分析银行之间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改进建议。 通过研究日德同类银行的做法,结合台州银行等国内同行的实践,制定明确的市场定位是商业银行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的基本前提。 对我国中小银行来说,现阶段认真落实中央回归本源的整体要求,彻底改变规模小管理的发展方式,走内涵型发展道路,坚定服务地方经济,立足当地,以民营、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客户定位为焦点, 对于现有资源难以准确衡量法规的业务,必须调整最佳风险管理机制,提供差异化、特色化产品服务,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必须慎重介入,制定明确的退出战略。

第三,创新开发思路,发展金融科技。 即使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集中在中小企业和社区居民身上,中小银行也需要接受金融技术,将最新的信息技术成果纳入风险管理系统,以有效管理风险为前提,更好地满足客户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服务需求 在业务规模和财务资源等方面受到限制,与德国储蓄银行的状况类似,我国中小银行在完善信息系统方面也面临很大困难,单一银行资源的投入和成果往往不一致。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国际和国内经验中选择两条路径。 一是借鉴德国储蓄银行模式,不改变银行股票结构,多家中小银行共同出资建立金融科技开发公司,另一方面为出资银行整合开发核心系统和部分应用系统,提供后续升级维护服务,另一方面,基于市场化原则,出资银行个性化开发需求 山东城商行联盟已基于这一构想,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其二是南京银行与日照银行的合作模式,一定规模的大银行与比较规模的小银行进行股票合作、出资的同时,在核心系统和应用系统的开发维护等方面向合作者提供积极的支持。 相比之下,前者的模式虽然可行,但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进,需要更多的合作:一是由监督部门积极支持,明确金融科技公司的机构性质和基本监督要求,为该模式制定明确的监督管理框架;二是, 行业协会构建平台,为成员银行的沟通提供便利,协助解决合作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三是中小银行积极参与,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实现合作共赢。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