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旅游课程资源整合方案
地理学是该地区和综合学科的特征,充分发挥了研究旅游的价值。 在研究旅行中,研究是目的,旅行是手段,基地是可靠的。 为了避免研究旅游的“知行不一致”,学校等有关部门需要根据课程选择具有学科特色的研究基地。 地理学科是兼顾自然与人文的综合学科,内容广泛,基地选择面广。 笔者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的实践要求将课程基地分为五类
一是会场类实践基地,如地质博物馆、科技馆、天文台、仪表馆等。 这种基地专业化程度高,适合高自然地理和高人文地理的专业研究,实践难度低。
二是开拓技能训练营,如户外训练基地、军队夏令营基地等。 这样的基地适合野外生活(气象常识、生物识别、医疗急救)和身体训练,适合作为高一入学前的前期训练基地。
三、自然综合实践基地,如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 这样的基地最适合一年级的自然地理综合考察,综合度高,实践困难。
四、人文专业实践基地,如特色城镇、工业园区、生态农场等。 此类基地适合高中二年级的人文地理专业研究。
五是区域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在不同尺度的区域综合考察人际关系,这种基地适合高三的综合实践。
由于地理学科实践基地类型多,课程资源丰富,实践基地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实习旅游的价值,笔者根据各实习旅游基地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基地课程资源整合开发方案
1 .与旅行社合作寻找优质资源
在网络旅游背景下,旅行社长年深耕各级风景区已成为研究旅游的优质资源。 教育部门与旅游部门合作,将旅游产品课程化,游戏化本学习,形成具有创造性的高质量研修旅游课程。 以笔者学校所在的镇江地区为例,茅山风景区是国家5A级观光地。 这里植被丰富,是典型的亚热带山地植被,低山丘陵和岩溶地形发达,山上有迎客泉,游客鼓掌涌泉,此外这里是道教文化发源地和新四军革命纪念地,基础设施完善,周围辅助设施完善,可作为自然地理学旅游基地开发。 可结合高校地理课程设计的研究项目包括:定向徒步穿越(使用地图)亚热带植被标本的收集和介绍(植被特征与气候关系);土壤样本的收集和实验分析(土壤识别);典型地形摄影作品展(地形认知);客泉秘密探测(水循环与地下水的形成);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因素的探讨等。
2 .与企业合作形成专题讨论会
企业作为经济部门也承担着社会责任,在欧美日本很多着名的跨国公司(瑞士手表业、日本休闲农业等)设计了游客专用的生产线,不仅让游客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企业文化,还给企业带来了重要的利益增长点。
政府可以提出政策鼓励工业园区和教育部门共同开发工业主题研究旅游基地。 以我校所在镇江地区为例,大港化工园区聚集了大批金东纸业、奇美化工等外资化工企业。 研究旅游是通过设计参观园区和采访管理者活动,设计让学生了解工业选址原理和工业集聚原因的参观生产线,探索不同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作用的设计工作的一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和创作。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业处于转型期,继观光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之后文创农业兴起,教育部门可以与乡村一起建立农业主题研究旅游基地。 以我校所在镇江地区为例,长山农业生态园是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体验调查型农场。 研究旅游通过设计农事体验项目,使学生了解农业生产过程的设计采摘、钓鱼等娱乐活动项目使学生感受到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设计采访活动项目证实了影响地区选择的因素,设计观察活动项目理解农业配置和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3 .与军体部门合作形成技能营
研究旅游(特别是自然地理综合考察)需要丰富的身体能力和一定的野外生存技能(安全保障),教育部门可以与体育大学和驻地部队共同开拓野外生存技能,对学生进行前期训练。 以我校所在镇江地区为例,世业洲青少年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有野外开拓训练基地、青少年航空营、镇江“三怪”文化体验馆等会场。 把这里选为学校军训基地,由部队负责,通过体力训练和野外生存技能训练等项目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自立能力、生存能力,培养自律习惯和努力、团结精神,为研究旅行做好体力和精神准备。 文化馆观察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与会场合作开发虚拟基地
我国有丰富的会场,但分布极不均衡,大城市资源集中,几乎没有乡村。 许多会场拥有丰富的高质量教育资源,但受会场限制,资源利用效率非常低。 目前,全国许多会场都在进行资源数字化,通过扩展现实技术( AR )和虚拟现实技术( VR )构建这些数字资源的沉浸式学习场景,可以突破时空和经济的制约,为边远乡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部分实现研究旅游功能。
中间总结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研修旅游课程系统化研究逐渐形成,研修活动必然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 重视科研基地课程资源整合,根据课程要求和研究主题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基地,设计合乎主题的活动内容,规划科学路线等,是保证研究旅游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