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蓬勃发展的科学领域不同,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依赖于大规模的科学设施,但过去30年来,欧洲核研究中心( CERN )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尖端的撞击机——大型强子撞击机( LHC ),吸引了6500多名粒子物理学家参与其工作,占世界总数的一半,粒子物理学领域 2012年7月,欧洲核研究中心宣布发现了长期支持的希格斯粒子,即所谓的“神粒子”,希格斯粒子被认为是解释其他基本粒子为什么具有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年后,这项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成功的启示下,中国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王李芳为核心的物理学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下一代碰撞机,详细研究了希格斯粒子。
2016年,高能物理处提出的环形负电子轰炸机( CEPC )初步概念设计报告,在“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中确保了8亿元的研究经费。 但这项建议未能通过最高经济计划机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审查。 但是,该研究小组得到科技部3500万元的资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十四五”计划有机会接受大规模的国家资金注入,2019年的现在这一争论再次引起。
建设大型撞机支持者的主要原因。
高能物理学依赖于大型撞击机,建设大型撞击机加深了对宇宙的理解,建设最大撞击机的人将成为粒子物理学的国际领导人。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撞机只有一台,吸引了粒子物理研究者的一半,一个国家建设一台,其他国家就要改变原计划。 建造两架超撞机是毫无意义的。
在高能物理学界外,反对超级对撞机项目的呼声越来越大的杨振宁强烈反对目前建设大型撞机的理由。
大型撞机的建设成本过高,美国大型撞机的建设预算估计为30亿美元,中途增加到80亿美元,被迫浪费约30亿美元。 我国超级撞机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预算达到200亿美元,超级撞机的建设大大压迫了基础科学、生命科学、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等学科经费。 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亟需解决诸多迫切需求,如环境、教育、医疗和健康问题,这笔钱最好用在刀刃上。
高能物理学的重大成就对人类生活的短期利益并不明显,超撞机也未必在高能物理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建设超撞机是赌注。
成果归于问题。 我国高能物理学家缺乏指导这一领域研究的能力,国内高能物理学领域人才比例低,超级撞机设计和运行的90%以上非中国人完成。 即使有诺贝尔奖级的成果,也不一定是中国人。 不管结果如何,这一讨论是中国科学的进步,使重大科学决策更加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