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耗材加成_ 医用耗材将迎“零差价”时代

7月31日,国家发行了高价医疗消耗品改革方案,从价格、采购、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规范了医疗消耗品,同时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和任务表。 程序的发行表明,在零药品附加之后,医疗用消耗品也进入零差额时代。

年底之前取消所有消耗品的附加

根据提案,到2019年底,实现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消耗品“零差额”的销售,高价医疗消耗品的销售价格按采购价格实行。 公立医疗机构取消附加医疗用消耗品而减少的收入,通过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财政的适当补助、医疗保险的支付的联络等适当地解决了。

国家卫健委改革司巡视员朱洪彪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措施,也是医疗改革中最难吃的硬骨头。 在用药打破医疗改革成果的同时,全面取消医疗消耗品的附加,集中采购,分类采购,可以降低虚高药的价格,腾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空间,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转向合理的价格。

医疗器械研究院表示,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5304亿元。 其中,高价医疗耗材市场规模约1046亿元,占19.72%。

数据显示,全国只有4000名医生能做心内科介入手术,只有5000名医生能做整形外科精密手术,全国能做泌尿外科和镜子手术的医生不超过3000人。 资源的不足使消耗品的使用拥有非常强大的发言权,这也成为仪器制造商正确的贿赂、回扣营销的目标。

着名心脏病专家胡大一先生是国内首位引进心脏支架的倡导者,他公布,中国心脏支架滥用问题已经很严重,“临床上,12%的患者得到过度治疗,38%的支架不能放任不管”。

对此,方案明确指出,加强高价医疗消费品的规范化管理,以单价和资源消费相对较高的高价医疗消费品为重点管理对象,到2019年底完成第一批重点管理名单。

迄今为止,很多省也管理着医疗用消耗品的附加。 2018年,河南省对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高值医疗消耗品规定和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的医务人员进行了监测。 销售量两次进入前十的高值消耗品有被废止的可能性,医生也向医务人员报告,受业绩评价影响的2019年,江苏省对医疗用消耗品模仿药品的重点管理模式,根据上年度本医疗机构的高值消耗品使用率、使用金额等情况,确定了下年度的高值消耗品的重点管理品种。

在层的管理下,高价消耗品区域的水分完全挤出。 医疗库软件会长涂宏钢说:“以购买药品为参考,根据过去的经验,采用高价消耗品后,预计会降价超过50%。”

分类集中采购破局

买方干预无疑是监管消耗品流通的最直接途径。 提出了2019年下半年完善分类集中采购方法。 临床用量大,购买金额高,临床使用成熟,对许多企业生产的昂贵医疗消耗品,按类别探索集中购买,鼓励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带量谈判购买,积极探索跨省联合购买。

今年5月,青海省和贵州省宣布消耗品的集中采购将正式转移到医疗保险局。 到目前为止,22省市医疗保险局已经公布了继承消耗品的招标时间,表示也会集中采购医疗消耗品。

但是,不同医疗器械的价格差异很大,医院消耗品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水平越高,手术越复杂,消耗品也相对高端,小医院接受常见疾病的治疗,消耗越多越低。 各科医用消耗品的占有率也有明显差异。 例如普通外科达到25%左右,耳鼻咽喉为78 %,糖尿病医院较低,骨科、血管外科、脊柱科、大血管等比例较高。

到目前为止,公立医院为了完成减少消耗的任务,采取集中购买,直接向供应商降低价格,减少供应商的路线等方法来降低消耗品的购买价格,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医疗用消耗品的使用管理,因此, 为了在年末审查时让高级检查组看到“漂亮的数字”,一些医院以使一些医疗用消耗品无效等“冲突管理费”的形式控制消耗率的削减指标。

去年国家卫生委员会和五部委发布的《关于为了用药物补充医疗成果而继续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通知》中,明确了将管理费用指标细分为各医院。

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省陆续发布了医用消耗品磁带量采购实施方案,这是继2019年初实施药品磁带量采购后医疗改革的另一重要措施,由于医用消耗品特有的复杂性,该政策的影响涉及更广泛的领域。

产生UDI

截止到2018年底,北京、天津、广东等多个省市的约800家公立医院废除了“消耗性医疗”的消耗性附加政策,政策逻辑就像“零药品差额”一样,预防了消耗性投标价格上涨的事态。 但是,政策一出现,医院就失去了压力的原动力。

医用消耗品市场一直以来多项政策公布后,没有萎缩,反而更加膨胀。 据中国医疗保险商会统计,2015年中国医疗耗材行业销售规模达到1853亿元。 医疗器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医疗消耗品市场规模约为2291亿元。

为什么难以管理消耗品? 除了医生的收入没有有效的补偿机构外,消耗品产品的特征也难以监督管理。 药品的种类很多,除了药品的很多商品名以外,还有一定的共同名称。 有很多厂家,但成分比较固定。 医疗用消耗品完全不同,心脏介入材料有数百种,由于相同的东西、名称不同,很难分类。

对此,到2020年底,国家药监局、国家保健委员会、国家医疗保险局三部门建议共同制定医疗器械的唯一标识体系规则。

医疗器械的唯一标志(以下称“UDI”)是医疗器械产品的身份证,也是医疗器械的“国际语言”。 作为国际通行法,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积极推进UDI系统。 在我国,行业多年来一直呼吁这一点。 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川表示,“建立医疗器械的唯一标志体系,有利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化和全球标准化管理的促进”。

7月3日,国家药监局官方网站宣布,中国医疗器械唯一标志系统试点正式启动。 首批试验重点品种为心脏、脑植入物、假体类等高风险植入物类医疗器械。 在2018年高值医疗消耗品市场规模中,血管介入和骨科移植的市场规模最大,分别为389亿元和262亿元。

北京商报记者陶凤常蕾/文宋媛媛媛媛媛/表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