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雅居乐项目_ 雅居乐“二代”的迷你型地产公司要上市了

记者黄

雅居乐“二代”陈思铭的景业名邦走出IPO。

6月18日开始向香港交付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到11月15日通过上市审理,景业名邦花费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

作为雅居乐董事局主席陈卓林的侄子、副主席陈卓贤的儿子,现年30岁的陈思铭一直很安静。

2011年7月毕业于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金融学系后,陈思铭完全想成立自己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家庭资金的支持下,景业名邦于2013年成立。 据最新消息,陈思铭于2019年11月13日就任景业名邦执行董事兼主席。

在父辈庇护下,陈思铭创业之路顺利。 2014年,陈思铭在广州从文化开发的首个住宅项目——景业荔枝都,总建筑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在其背后架起了亲属桥梁。

陈思铭亲属郑观和平郑文波所有的广州广泽于2013年11月收购了广州意浓的所有权。 4个月后,陈思铭从广州广泽以约1.39亿元收购广州意浓。 广州意浓的主要资产是商业荔枝都,该项目由二期组成,现在全部竣工。

景业荔枝都的第一期,从海南陵水景业清水湾的第三期到第三期的销售收入,构成了景业名邦过去三年的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景业清水湾的3号项目也来自陈思铭的亲属。 变更项目在雅居乐清水湾附近,由五期组成,其第一期至第三期相关土地由陈思铭从亲属郑玉娟、陈少娥获得7000万元。

说到“清水湾”,最先想到的也许是雅居乐旗下的海南清水湾。 自2009年3月开始以来,该项目累计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 陈思铭在试水第一个住宅开发项目同年,以景业名邦的名义冲入父母们的重要阵地。

公开资料显示,景业清水湾的3号项目一期从开始日开始销售7亿个。 2018年,该项目一期至三期给商业名邦带来11.6亿元收入,占全年房地产销售收入的92.8%,商业荔枝一期销售收入9000万元,比率仅为7.2%。

这意味着陈思铭的公司就像父辈创立的雅居乐,依靠清水湾项目支撑着公司年轻时的收入来源。

今年上半年,商业名邦房地产销售收入7.1亿元,其中商业荔枝第一期和第二期收入54.4%,商业清水湾第一期至第三期项目占42.3%,商业龙泉湾和中山悦盈新城分别带来700多万元的销售收入。

景业龙泉湾项目公司广州景业也由郑玉娟、陈少娥共同出资,陈思铭于2015年收购约3.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除项目水平外,景业名邦的很多董事会成员和高级管理人员都是雅居乐的老手。

景业名邦执行董事兼社长郑红(曾用名:郑卫红)自公司成立之初就加入,她于2001年至2010年在雅居乐担任社长助理,之后在番禺雅居乐担任社长4年。

执行董事兼副主席刘华锡更是雅居乐元老级人物,他于1995年加入雅居乐,达成副社长地位后于2014年退休,今年5月加入景业名邦。

此外,景业名邦执行董事兼副社长吴新平、执行董事兼副社长薛双有、执行董事兼财务中心总经理韦妙嫦、副社长谭玉杏、副社长蓝炽源长年在雅居乐工作。

景业名邦是国内主要营业场所和总部,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观光路198号的景业名邦大厦,建筑面积5208.6平方米,始于2016年向广州番禺雅居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租赁。 租赁期为十年,过去三年年租金不超过一百万元。

在家庭资源的各种支持下,陈思铭带着景业名邦走得很顺利。

2016年至2018年,商业名邦营业收入分别为6.41亿元、8.38亿元、13.29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收入分别为97.5%、93.4%、93.7%,酒店运营、房地产投资、租赁和房地产管理收入较少。

与此同时,由于亲属资源运输,景业名邦土地成本也较低,房地产开发业务毛利率从2016年的26%增加到2017年的36.4%,到2018年又增加了40.4%。 2016年至2018年,商业名邦纯利润分别为8450.7万元、8607.8万元和3.81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12.6%。

景业名邦目前在广东、海南、云南和湖南共有30个房地产项目,总权益建筑面积300万平方米。

“限价购买政策”是业名国家选择的项目地点,数据显示,其中30个项目中有18个项目不受限价购买政策限制。 但是这些地区往往意味着房地产市场低迷,业绩可持续发展填补了潜在的风险。

从财务状况来看,即使是包含金钥匙而产生的经济景气的名国,也要抱着过高的负债来实现规模的扩大。 截至2016、2017、2018年底,总借款分别为7.3亿元、11.2亿元、7.6亿元,净债权率分别为614.4%、194.1%、42.0%。

据景业名邦介绍,上市募集的资金有三种用途。 一是现有项目的开发资金,二是土地购买,三是一般运营资金。 许多行业相关人士认为,在现在的行业背景下,生存需要规模,扩大规模的中小住宅企业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

由于香港市场门槛较低,从去年开始内陆地区的中小住宅企业进入香港市场,正荣不动产、弘阳不动产、大发不动产、美不动产、恒达集团、万城控股等陆续上市。

但是,今年以来,内房企业在香港股票后退速度明显缓慢,至今只有中梁控股、新力控股等4家住宅企业上市。

“子承父业”的景业名邦,在同样等待的海伦堡地产、奥山控股、万创国际、汇景控股等多家住宅企业中取得了成功,但在业界集中度不断提高的今天,这种“迷你型”住宅企业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