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招商银行总裁田惠宇的内部演说稿“批判没有不自由赞美的意思”,引起银行职员的关注。
作为银行业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模式一直是中国银行业的典范。 2019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也很突出
“最初的资产规模突破了7兆亿股份银行,利润增加了13.08%,不良率再次从0.12%下降了1.24%。 市场价格突破9000亿,远离“兆市场价格”。
与此相反,招商银行内部平台的人气投稿“招商银行离冬天有多远”,深刻反省了招商银行面临的危机。
这种突出的瞬间和危机反省,并不代表招商银行本身,这种内外感受到的冰火,也许是银行业整体的真实描写。
银行的亮点与黑暗
根据最近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上榜的有129家,历史上首次超过美国。 其中,进入排行榜的中国银行业企业有11家,其利润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均约占进入排行榜的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50%。 如果不计算这11家银行的利润,其他108家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19.2亿美元。
这可以说是中国银行业前所未有的大胜利。 比例不到10%的企业中,贡献了将近50%的利润。 这叫“吸钱机器”也不为过。
但是,前所未有的风景背后,伴随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事件。
5月,包商银行接受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业务由建设管理。 此后,恒丰银行也被劫持,据说已经派驻的人员已经到底了。 恒丰银行此后宣布传闻不真实,但已经两年没有发表财报的恒丰,市场的担忧也日益增加。
同时,公司停业一百多天,年报至今未生产的锦州银行最近也宣布引进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信达投资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者。 其中,工银投资占普通股的10.82%,信达投资占普通股的6.49%,长城资产管理尚未发布转让股份数。
除1998年海上发行破产事件外,包商银行、锦州银行这类事件已经可以说是业界的历史风险事件。
连续的风险事件和谣言频频出现,很多银行人喊着“狼真的来了”,银行业似乎真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世界财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银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银行业,到底怎么了?
正在分化的银行
经历了“金十年”的发展后,银行提出变革的口号,成为“以客户为中心”行业变革的发令枪。 迄今为止,变革的效果尚未提及,但两极分化的发展显示银行业确实到了拐点。
对银行来说,过去的许多红利消失了——监管和制度改革消除了制度红利,“存款不足”消除了成本优势,经济压力消除了市场红利,银行业整体面临着“寻找新增长动力”的困境。
但同样面临困境,中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分化趋势。
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例,中大型银行和中小型银行出现了明显的趋势。 以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代表的中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以稍微下降的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反映银行风险抵抗能力的资本充足率,今年也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分化趋势。 在经济压力下,整个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但中大型银行保持着变动的上升趋势,中小银行呈现出变动的下降趋势。
除了资产质量和风险抵抗方面,大银行和小银行在收益性、流动性、利息差等方面都出现了一定的分化。 这些指标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叠加杠杆,监管强烈的背景下,银行业整体历史累积风险逐渐显露。 大银行风险管理严格,传统业务较大,冲击小。 小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弱,次级受强监管影响的创新业务多,经济因素和监管因素影响大。
同时,在银行转型和新业务布局上,大、小银行由于资源的不同,也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 在新兴金融科技业务中,已经有10家中坚银行成立了自己的子公司,除了个别的网络银行,其他中小银行都被资本力和技术力所束缚,难以竞争。 在资产管理业务中,有十家以上的银行被批准建设资产管理子公司,中农工建设了五家银行,在银行资产管理领域已经领先一步,中小银行被资产管理业务的规模和自己的实力所束缚,落后一步,落后一步。
这个行业的分化会越来越激烈吗? 大、小银行走向平均主义? 我们想利用美国银行业的历史,探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的变化情况。
美国银行业的路径演变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国银行业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从1971年到2008年是金融自由化的阶段,在此期间,1980年实施了“存款机关的规制和货币管理法的解除”,揭示了利率市场化的开始,1999年实施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揭示了银行混业经营时代的开始。
2009年现在是金融危机后的金融规制阶段,以2010年的“道德法兰克法案”为标志限制混业经营。
值得指出的是,自1980年利率市场化以来,美国银行业的银行数量一直在下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中大幅度下降。
美国在1980年至1980年的大萧条之后实施了q条例,1980年“解除存款机关的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开始。
利率市场化过程是削弱商业银行市场地位的过程,也是商业银行重组合并的过程。 相关数据显示,1980年市场化开始时,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有率超过2/3,随着利率的深度和混业经营的开放,投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地位也逐渐减弱,1990年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的资产占有率已经下降到1/2左右。 与此同时,养老基金、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也将兴起。
此外,利率市场化大大加剧了银行间的市场竞争,小银行的生存越来越困难,银行间的合并重组不断出现,整个行业的不良率不断提高。 FDIC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银行数量从1980年的14434家下降到2000年的8317家,这一期间是美国历史商业银行倒闭、合并重组最集中的期间,远远超过了“大萧条”和“次贷危机”时期。 在这个时期,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等强大的银行诞生了。
“次贷危机”后,《多尔多姆法兰克法案》使银行恢复传统信用业务,相关投资业务减少。 后危机时代,在前四大银行中,富国银行优于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银行的表现,富国银行的变革经验被无数国家和银行视为圭臬。
在不同的路径上进行同样的变革
在利率市场化方面,我国实现了当前形式的利率市场化,但距实质的利率市场化还有距离,加上政治制度、经济水平等因素,我们虽然不能走上美国银行业当年的发展路径,但通过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分化结构对比,仍然出现了模糊的发展路径。
行业分化进程是必然之路,银行破产合并重组可能是未来的趋势。 过去几年,银行在缓慢监管环境下呼吁变革,但仍未摆脱固有的思想和发展方向,以监管、市场等各方面的分红掩盖了发展中的贷款和风险事件,在经济下滑和严格监管新环境下,变革的效果带来了巨大的分化。
现在银行的管理和交接只是一个例子,现在数量很多的中小银行今后也面临着合并重组的可能性。
新的职业态度、新政策的出现给小银行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利率市场化进程必然伴随着存款利率差距的缩小,考验银行对非利率收入的控制能力。 银行资产管理工作无疑是非利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主角,《金融开放十一条》对资产管理子公司开放外资准入,使中小银行有可能利用成熟的海外资产管理经验实现超越曲线。
分化和改革仍然是银行未来的主线,中国在美国历史上千家银行不会破产退出,但我们无法预见分化最终会走向何方。
压力还在继续:外部经济不确定性、经济持续下滑、持续监管、政府打算撤退的银行“隐蔽驱动”……
机遇迫在眉睫:5G等新技术带来的金融科学技术变革、十万亿级资产管理的幕后、小额信贷的强有力支持、全面的金融对外开放……
商业银行在前进中分化,在分化中寻求发展。
正如招商银行行长所说
“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不管发生什么我们都不会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