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制度_ 森林法修订草案拟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仍需进一步细化补偿机制

2019年10月21日,森林法修正案二审提交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 与回顾相比,二次回顾增加了区域间横向生态效应补偿的内容,成为其亮点之一。 据业内专家介绍,森林法修正案需要进一步细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补偿标准、适用情况等。

在今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森林法修正案审查中,国家规定建立森林生态效应补偿制度,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补偿标准。 生态效益补偿主要集中于直接经济补偿,规定中央和地方分别筹措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的经济补偿、管理支出和非国有公益林的租赁、购买、置换,实施专用费用。

一审没有详细规定区域间生态效应补偿制度。 当时,有的委员建议根据谁得到补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森林法修订案二审指导,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规定,国家加强公益林保护支持,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受益地区和森林生态保护区人民政府通过协商,或者按照市场规则进行生态效益补偿条款。

2014年,中国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但是,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系副教授杨霞在接口新闻中指出,森林生态效应补偿制度迄今为止一直落地困难,该制度具体如何制定,至今没有以什么标准详细规定。

“本次森林法修正案二审规定了进行森林生态效应补偿的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协商,另一是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补偿,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进步。

杨霞指出,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公益林具有显着的生态功能,开发利用受到限制,采伐也受到限制。 这样公益林的产权者无论是集体还是林农都不公平。 公益林提供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取得生态效益的人应当补偿产权人。

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杨朝霞指出,补偿标准低是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2007年,中国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共同发行了《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该法在补偿标准方面,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平均标准为每亩5元。 此后,各省相应地提高了补偿标准。

“目前,部分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每亩20-25元左右,对林农来说,补偿标准较低。 一立方木材可以从900元销售到1000元,一般每亩数立方木材。”杨朝霞说,森林生态效应补偿应该悬浮在林农受损额的上下。

另一方面,森林生态效应补偿由谁来支付受业界关注。 杨霞认为,从理论上讲,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应遵循谁来补偿的原则,在一些上下游、左右岸等有限范围生态效益比较显着的地区,应当得到利益补偿受灾地区。 但在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其生态效应可能在全国获利,也可能在一些地区获利,不能由地方出钱补偿。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也应该拿出一部分钱来支付。

杨朝霞指出,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尚不明确,在国家一级应首先提出粗略的指导标准,在各地根据当地情况制定自己的标准。 该标准应根据森林产生的生态利益大小和产权人受灾范围的大小,结合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来求得。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来源需要明确规定,如中央和地方以何种比例支付,该比例通过立法规定,国务院最好制定特别的行政法规。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于文轩对接口新闻表示,实施森林生态效应补偿制度必须建立长期机制。

“理想状态是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森林生态效应补偿机制的适用情况、补偿主体的确立原则、补偿形式、金钱补偿的用途、监督机制等”,文家表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生态效应补偿机制的制度功能的只有这些。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