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贡献的_ “看清”黑洞,这些中国贡献功不可没!

▲黑洞的示意图(图像源: davidmark/pibary )

2019年,浩瀚宇宙的探索中,黑洞确实是最吸引大众的热词之一。 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些重大发现中,出现了许多中国科学家。 这一年来,数一下来自中国的“黑洞贡献”。

四月十日

人类最初的黑洞照片被发表了

世界13个合作组织共同成立的事件视野望远镜( EHT )小组,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积累,天文学家终于宣布获得了超巨大黑洞的最初直接视觉证据,即女王座银河团的超巨大质量银河M87中心的黑洞图像。 《天体物理学杂志通信》以专刊的形式,在六篇论文中发表了这一重大成果。

黑洞所具有的极强的引力能够弯曲周围的时空,吸入周围的气体。 在这个过程中,被吸入的气体的引力能转化为热能,这些气体的温度上升,产生强烈的辐射。 黑洞浸泡在发光气体明亮的区域。 因此,人类有可能为黑洞拍摄“轮廓”。

在这次漫长的探索中,有16位中国科学家参加了EHT项目。 由于他们在EHT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上海成为EHT在全球发布黑洞照片的六大场所之一。

肆月拾壹日

发现了第一颗双子星合并而成的磁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雪永泉研究小组与国内外研究人员合作,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并发的质量毫秒快的磁星x射线爆炸事件。 新发现的磁星距离地球66亿光年,磁场是地球的千万亿倍,爆炸仅7小时,发光强度是太阳的兆倍。 研究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遥远宇宙中神秘磁星的虚拟图(画像作成:王国燕,何聪)

中子星具有超高密度、超强磁场等极端属性。 双中子星合并的直接产物被认为是黑洞,理论上预言其产物也是以质量毫秒高速旋转的极强磁场中子星,但是多年来没有观测到这一理论。

新发现的磁星证实了此前的理论预言,表明双中子星合并的直接产物为质量毫秒磁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子星的形成、物理属性以及双中子星合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新观点。 国际着名天文学家戴子高评价说这是“独创性的发现”。

九月初五

找出黑洞的吸收理论“最后的谜题”

《自然》杂志在网上发表了中国天文学家主导的新发现。 论文题目为“类星超质量黑洞的吸收盘燃料供给核区的快速内流”。 科学家通过光谱追踪黑洞吸收了气体中的氢和氦元素,结果发现气体背对着观测者的运动向银河核区即黑洞的方向流动。 并且,其速度从0持续增加到5000公里/秒,显示了由于黑洞的引力气体持续加速。 为了使该速度与吸收盘外界的黑洞引力的自由落下速度相对应,在运动学上直接证实了气体确实到达吸收盘。

▲看! 有气体流向黑洞(姜鹏/画)

黑洞的吸收理论认为,银河气体落入距黑洞约1光年的位置时,黑洞的强引力和高速旋转形成盘状气流,形成吸收盘。 但是,迄今为止没有人目睹气体流入黑洞的吸收盘。 该观测找到了证明黑洞吸收理论的重要证据,完成了“最后的谜题”。

十一月二十八日

发现了恒星的“黑洞之王”

《自然》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刘继峰、张惠顿研究队的重大发现。 研究小组依靠中国自主研发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 LAMOST ),发现了迄今品质最高的恒星级黑洞。

这70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远远超过理论预言的质量上限,有望提高人们对星级黑洞形成的认识,推动恒星演化和黑洞形成理论创新。

作者:杨馥溪

编辑:许琪敏

责任编辑:任荀

*文汇垄断原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