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级人居环境乡村环境治理_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夯实乡村振兴发展基础

着力完善人居环境,全力推进“五五”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黔江区统筹完善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领导班子,区委书记馀长明、区长徐江任双组长、区委常委姚登惠任常务副组长,其馀五名区领导副组长,有关区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三级书记”全面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工作要求。 发布《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黔江区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点》,明确各年度目标和具体任务,政策框架基本形成的重庆市首先发布《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南》和《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南》, 制定了前人进一步走出标准的《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分工方案》,建立了每月一次的时间表、一次会议和情况通报制度,建立了“四梁八柱”。 5月15日,重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调查监督组在对黔江进行调查指导后,以“两抓两策”高度评价黔江工作,调查组将积极抓住黔江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力、各级各部门,结合乡村振兴、扶贫攻势等重大决策开展综合措施, 以美丽乡村建设、三级分类管理为原因地的黔江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重点突出,效果显着。

着力建设“五通”,巩固发展基础。 着重“通道、通水、通电、通风、通信”,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加快设施短板补充。 制定三年交通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全力提高通畅水平,基本实现村村通、集团通,2019年新设农村“四好道路”92公里、入户道路15公里。 制定了农村饮用水安全强化方案,继续推进罗家堡、瓦窑堡城、三塘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新解决了6.32万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 有序推进青棒110千伏输变电工程、35千伏黑溪变电站工程、渝东南天然气储备调峰中心项目和清洁能源惠民工程。

开展“五治”行动,促进“三生共生”。 大力开展“治污水、治垃圾、治乱立、治乱伐、治乱伐”行动,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共存。 一是在楼梯上处理农村生活的污水。 切实推进河长制度,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分类管理、河池排水沟疏浚和农村黑臭水体管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2019年新建污水管网。 二是大力推进农村垃圾管理。 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街)集中、区运输处理”模式,2019年新增一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验,新增四个垃圾管理村,全区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有效管理比例达到98%。 三是加强公共空间管制。 坚持“防止结合,主要预防”原则,监督农村混乱和混乱。 深化非法采砂等专业整治活动,继续矿产资源勘查与开采。

实施“五改”工程,提高生活质量。 实施“改变风貌、改变厕所、改变厨房、围住房子、改变草坪”五项改造工程,全力提高人的居住水平。 一是全面提高村容村的外观。 建立农房建设管理信息平台,编制农房图集,建立风貌保障金制度,实施分类动态管理,大力建设特色乡村建筑,2019年在全区完成农房改造41户。 二是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根据“地产适应、阶段推进、精心施工、科学管理”原则,制定了“黔江区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三年计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2018—2020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0.47%,2019年新增厕所746户,新增无害化厕所3座,旅游厕所4座。 三是以建设清洁干净的卫生、人畜分离、生态环境保护园林为目标,推进农户厨房、围栏、地平整备。 加快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进高效实用粪污染处理模式,建立家禽―沼―菜(果、林)、粮食饲养、有机肥利用及异位烘烤床等多元化利用模式,全区畜禽粪污染综合利用率为70%。

健全“五定”机制,提高维修性能。 以“定目标、定模式、定内容、定标准、定价”为线索,制定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提高行动方案和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完善目标体系,确定具体任务、重大措施。 创新“EPC清单评价跟踪审计”建设模式,推进入村入户调查工程内容、公共图集替代设计图技术标准、第三方单价模式,通过“事件一议”先建后补、奖励补等方式,提高建设进度、质量、效率。 完善联合管理机制,围绕五大任务设立工作组,制定工作措施,执行工作任务,积极探索形成长期管理机制的垃圾清理、污水设施管理、厕所管理、秸秆防烧等制度,实行奖惩措施,确保各制度的落实。 完善村规,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大众养成良好习惯。

明确目标任务,通过“6 3”工作机制,有效改善2020年农村居住环境

在今后的工作中,黔江区将重点放在“6 3”任务上,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从点出发进行示范,加快建设安居、安业、安游美丽的乡村,巩固乡村振兴基础。

加强村社规划编制,加强规划领导。 坚持村庄规划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第一道工程,规划“先下棋”,规划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确保规划必须是“农”,而不是“城”。 一是加快完成全区209个村(社区)规划,今年实现全村(社区)规划100%的全权。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全面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三师一家”农村,完善选拔机制,建立定点联系服务制度,重点解决农村“涂鸦、涂鸦、乱立”现象。

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管理,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解决农村垃圾处理的难题。 一是继续推进“户集、村收、乡镇运输、区域处理”模式,完善垃圾运输布局,提高运输处理能力。 不具备收集、运输处理条件的偏僻村落极少,正在寻找“农户分类、村组收集、村组处理”的村落分散处理模式,而不引起二次污染。 二是加大农村非正规生活垃圾堆调整。 重点解决垃圾山、垃圾围护村、垃圾围护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等问题,加快整治进度。 三是抓住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典范。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2019年新设垃圾管理村4个,建设垃圾分类村5个。

楼梯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确保农村生态平衡。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影响最大、难度最大、责任最重的工作,必须采取有力有效措施。 一是加快污水管网改造,逐步推进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新建生活污水管网16公里。 二是加强人口密集度高、污水发生规模大的乡镇和村居住地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技术改造。 三是加强河池排水沟疏浚和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结合河长制、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房前屋后坑池排水沟疏浚和农村污水坑、臭沟治理。

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农村污染治理。 农业废弃物是错误场所的“宝物”,利用对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土壤生产能力,管理农业污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成了3万头猪当量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 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区域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加强农药包装废物管理,逐步建立农药包装废物全面回收机制。 加强废弃农业膜的回收利用,2019年废弃农业膜的回收利用率达到69%。

完善管理保护运行机制,构建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 发挥村级各类组织作用,鼓励农民投入劳动,构建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民事议、民事民营、民事民管、民事民民享的多层次协商结构。 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充分动员农民群众,明确村民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落实“门前四包”的责任。 细分各级部门、运行管理部门的责任,构建人居环境管理的长期机制。 明确管理保护制度,探索专业市场化建设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可建设、可用、管理好、长期稳定运行。

加强政策支持,合作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开展。 “三级书记”全面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指导机制,认真落实“区县责任、乡镇主事、农民主体”分工机制。 区农村人居负责掌握总,各责任部门负责各自具体的专业工作,各部门负责其职务的各乡镇要落实主体责任,统一照顾,强调重点。 提高筹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财政投入,加强涉农资金的统一整合,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多管理人员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问题。 坚持“月调度、月通报、定期排位”考核机制,完善区领导磋商机制。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