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讲述故事_ 旅美百花文学奖作家陈九:用母语讲述海外华人故事

2011年得知小说《老史与海》在国内获得第十四届百花文学奖时,陈九坐在美国纽约市的办公室,面临着大量的数据管理。 这消息使他兴奋不已,但当时知道的时间有点晚,他回国没有馀力参加表彰仪式。

陈九原名陈志军,1955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他于1986年在美国主修国际事务硕士,1989年主修计算机数据库设计与管理硕士,现任纽约市政府数据中心主任,业馀时间从事写作,成立北美华人作家协会,担任会长。 1999年至2003年,他担任海外华文作家笔会会长,北美学校友会会长。

1986年,陈九带着45美元来到美国俄亥俄州。

第一次来美国,语言不通的陈九很难走。 “但是俄亥俄不相信眼泪,没有时间为自己的状况悲伤,所以必须马上变强,找到路。”

最困难的时候,他每周的伙食费只有7美元。 “鸡腿2美元,土豆1美元,牛奶1美元,苹果1美元,面包1美元,鸡蛋1美元。 为了生活,他开始寻找各种各样的打工机会,在图书馆整理书籍,在餐馆洗餐具送餐,在建筑现场油漆天花板,在林场砍树……那个时间,他是靠力量和意志度过的。

很久以前,陈九的生活很为难。 他不仅需要到处打工赚钱,家里也没有暖气。 “当时,房间里有一个铁炉,我觉得比爷爷老了。 我自己去后院砍树,烤树取暖。 ’他说

打工的日子从1986年开始持续了将近10年。 工作和生活安定后,自幼喜欢写作的陈九才又恢复了笔力。

起初,他尝试用英语写作,但总觉得感情表达不愉快,十年来在异乡的经历和孤独感,他也想舒服地表达。 “你真的孤独的时候,也许是本能的事情,视野开阔,心灵雷达的检索范围突然扩大,过去被忽视的存在流入许多心灵,生动柔和。”

因此,陈九决定用母语中文编写海外华人的故事。 “生活经验越来越多,遇到的人和事情越来越多,写作和自信的来源也就越来越多了。”陈九说。

“老史与海”诞生了。 那是陈九打工的一生,是一次难忘的出海经历。 他根据这次的经验和感觉,创作了后来获百花文学奖的小说。

陈九认为,中国文学类型还缺少海洋符号、蓝色坐标。 想填补这一空白,是他决定写海洋文化作品的主要原因,“这也许也是获得百花奖的原因之一”。 陈九笑着说。

业馀时间,陈九笔耕不中断。 白天上班,晚上写作,多年不打雷。 继《老史与海》之后,他又创作了小说集《纽约有田翠莲》、《挫折指柔》等散文集《纽约第三部》、《曼哈顿的中国大吃》、《活着就有热气》、《流浪有时美丽》等。 他的作品获得了第十四届百花文学奖、第四届“长江文艺”完美文学奖和第一届中山文学奖。

在美国战斗了30年,陈九说自己主要依靠信仰和意志力。 “真的没什么害怕的,我相信总是坚持不懈的努力能够战胜任何困难。”

这种信仰和意志力源于陈九在国内的部队生活。

15岁的时候,他当了铁路兵,到上大学,整整有5年的时间。 铁路兵承担着工程建设和保障任务:铁路的修理、建设、物资运输……每当完成任务,战胜困难的自然环境,他的意志力和信心就会进一步增强。

在这个士兵日,陈九开始阅读,开始学习表达。 他把所有的业馀时间都用在读书上,读笔记积累了近百本。 这五年,是陈九认为出国前最珍贵的五年。 “那给了我人生不同的底色。 ’他说

部队经验也有助于陈九的创作生活。 陈九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过于诚实——要敢于表达自己,要有“下定决心努力”的精神,让自己服务于文字。

大家都在看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