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獐子岛扇贝以资本市场奇怪的结局而闻名。
多次“扇贝逃走”后,獐子岛将成为“伏天捕参”,注定要成为另一个“谜之操作”。
最近有报道称獐子岛在伏季休渔期采集野生海参,在《大连市特殊海产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有违禁渔期禁止采集特殊海产的规定。 同时,公司可能显着超越未来海参业务利益。
之后,深交所立即发出询问信,要求公司就有无违法嫌疑、伏季休渔期捕捞海参的合理性等进行说明。
10月17日晚,獐子岛回复了深交所的询问信,公司在8月实施了海参捕获,公司在2019年8月进行了海参捕获作业。 这一行为是根据公司年度预算和海参全年采捕计划制定的。 公司表示,海参是公司海洋牧场养殖模式的主要品种之一,公司采集工作符合《条例》规定。
往年公司以生鲜海参、加工海参两种形态对外销售。 其中,生鲜销售用海参的采集可以多年进行,加工销售用海参的采集主要在冬季大雪节气前后实施。 海参的繁殖期约为5~7月,产卵后马上潜入岩间夏眠状态。 公司生鲜海参的采捕控制是以严格的适捕规格和适捕时间进行的,为了保证海参资源的可持续性,报道中不存在“在干泽捕鱼、利益借贷”的状况。
根据《大连市特殊海产品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规定,“第十五条在增殖养殖功能区从事特殊海产品养殖的公司和个人人工采集底播的特殊海产品,不受本条例第七条禁渔期限制”,海参是公司海洋牧场养殖模式的主要品种之一,公司采集工作符合上述规定
深交所表示,根据贵公司往年的海参捕捞时期、捕捞量、捕捞方式、海参生长周期等,贵公司说明了伏季休渔期捕捞海参的合理性,对贵公司海参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否有利,报道中提到的破坏性捕捞海参资源,远远超过公司海参业务未来利益的情况
獐子岛回答说,公司在大连、山东、福建、韩国等地拥有多个养殖基地、优良品种繁殖基地,其中包括国内最大的海产品增殖基地、国家水产良种场所。 公司一直致力于将海洋牧场从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基于现有的有底扇贝产品,深化海螺、海参资源养护区和资源增殖区的建设,恢复鲍鱼资源量,增加海胆、鱼类等资源养护品种的开发,稳定海洋牧场的收益。 其中,海参经过近20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结合不同海域环境特征的生产模式,实现了海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根据海参生产区域每年的种苗投入状况、海参生产状况、库存估算状况等,每年对不同区域海参的捕获结合预算管理和定额管理进行管理。 同时,严格按照规格管理的要求,在捕捞时避开海参产卵期,目前海参捕捞都是人工潜水作业方式。
据报道,公司8月实施海参采集是事实,公司2019年8月进行了海参采集作业。 该行为是根据公司年度预算和全年采集计划制定的,2019年1月至9月海参产量为417吨。 据报道,公司海参违反条例规定,廉价出售,支付公司利润的情况不是事实。 经全面自我调查,公司违反《条例》,禁捕期间不存在禁止捕获特殊海产品的情况,不存在支付未来海参业务利润的情况,公司海参的销售按市场价格出售。
采集、销售海洋牧场养殖品种是公司的正当商业经营行为。 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条件下,采购量、采购时数、销售量和售价等具体经营指标使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经营管理的需要统一规划和配置。 同时,根据《公司章程》等有关规定,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在董事会有关许可下主持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不损害股东利益。
北京理工大学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冀表示,财务报告层面上,獐子岛的偿还能力、流动性问题在今年上半年持续赤字的情况下,可能更突出、更加严峻,公司抛售子公司股票取得现金的行动死后,形势更加不明朗。
新闻很多:
扇贝的故事已经上演了三季
獐子岛因扇贝多次“奔跑”而闻名于资本市场。
迄今为止,扇贝的故事已经上演了三季。
2014年10月,獐子岛宣布公司养殖的扇贝在北黄海遭遇数十年一次的冷水团绝收,当时市场称之为扇贝的“集体跑道”。 因此,第三季度公司业绩预计亏损8亿元。 那一年,獐子岛的年业绩损失了11.89亿元。
到了2018年1月,獐子岛的扇贝又发生了事故。 这次扇贝没有逃走,说是饿死了。 当月,公司调查了扇贝年末的库存年度,发表了海洋牧场受到重大损害,扇贝长期处于饥饿状态,越来越瘦,品质也越来越差,出现了大规模的死亡。
而且,2017年公司的业绩发生了很大变化。 据公司预测,獐子岛2017年收益约1亿元,实际损失7.23亿元。
到了2019年,獐子岛的报告整洁多了。 去年收入27.98亿元,比上年减少12.72%。 但公司纯利润达到3210.9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4.44%,终于转为盈馀。
投资者欢欣鼓舞的时候,另一道雷从天而降。
獐子岛公布第一季度损失4314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79.43%。 同样的原因是扇贝受灾,产量和销售量大幅度减少。 2018年全年的“收入”并非2019年前3个月的赤字。
信达证券研究开发中心副社长刘景德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可能存在扇贝的“跑道”,但多次“跑道”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