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创事记》的微信预订号码: sinachuangshiji
文/任正非
2013年,华为业务发展迅速,首批超爱立信、手机业务出现了光荣系列,但高速发展的背后还有一些管理体系的弱点亟待解决。
因此,2013年12月19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华为轮值CEO郭平,华为公司顾问黄卫伟进行座谈讨论。 “我们必须站在大视野里看大系统。 为了支持我们实现超越,必须建设强有力的管理支持平台。
一、讨论目前管理体系面临的难点
1 .客户需求明确,管理简单
▲华为创始人的任正非
任总:以前我们单方面了解客户需求,在收集客户需求时,总结、分析不提高,抓住眉毛。 这些都是大规模管理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 我想学习毛泽东的“粗取精、假存真、还有他、由表及里”的想法。 我们这样做了吗? 不,那是从Marketing弄糊涂了。 Marketing受到客户的需求,以为我们会做,公司的战略不对焦,项目出资数百万美元,规模也不大,公司的管理体系变得复杂了。 每次需求增加,纵横交叉点就会增加,数十个管理交叉点的行列会变得更加复杂,如何管理呢?我们不是万能的,在客户的需求中也只能做有价值的部分。 我们要做支撑大框架的事,不管现在是否赚钱,我们都要做。
我们在没有综合全面管理的能力之前,首先要适当地缩小业务口径,使管理口径能够跟进。 业务只能纵向发展。 要夺取高地位,提高交货、服务质量。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支持公司的高效发展?
二.规划、预算和核算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
徐直军:企业最核心的方面是管理体系的最大要素是资源配置权“预算”,首先是围绕“计划预算核算”。 目前,预算是授予职能部门的资金分配机制,是各级组织权力分配过程,谁有预算谁有权利。 如果不改变预算的产生机制,不改变权力源的机制,也许就不能改变现状。 预算是从哪里来的?到底给了谁,如何支撑战略落地?
计划:这是影响我们公司效率的最核心问题,即使在流程顺利之后。 如果这两年BG建设,构想统计计划“人、财、物”,真正统一计划,公司的效率当然会提高。
预算:目前,部门对预算的观念一直以“存在合理”为基础,既有去年,也有今年。 现在机能部门既负责资源又负责金钱,相反作战部门没有钱,机能部门需要预算。 我从去年开始,研究开发费用不给产品线,逐渐给予IRB、IPMT,创造预算价值,转变为战略着陆的项目。
计算:为了明确计算了哪个单元,在很多方面都明确了。
如果不把“计划、预算、核算”三个机制和对象搞清楚,整个改革就要以机构运作为中心,围绕机构配置资源、核算。 华为改革一直没有改革的核心问题。
▲华为轮值CEO郭平
郭平: 2013年分离目标和预算,认真总结其优劣。 华为是一家以KPI为导向的强大公司,资源分配与KPI评估的关系必须更加明确。
▲华为公司顾问黄卫伟
黄卫伟:举个例子。 青血十杰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担任福特汽车公司社长后,被约翰逊总统任命为美国国防部长。 以前国防部的预算编制和审查是由海军、空军等功能部门进行的,结果功能部门意图加大预算,预算审查者信息不对称,不知道应该裁掉谁的预算,所以只能裁掉一切。 麦克纳马拉彻底调整了福特的预算方法,即国防部,即PPB :计划、项目、预算、国防部的预算逻辑。 我们公司现在的预算到达部门,也许是麦克纳马拉就任上一届美国国防部的状况。
3 .工艺贯通
▲华为董事长梁华
梁华:业务流程“不通”,信息“不通”是构建当前未来管理体系大平台的关键。 “沟”是端对端自我过程流畅,我们需要的是“沟”与“沟”之间的联系。 以前我们就一件事设计过程,现在的过程体系结构越来越僵化运营。 必须通过过程组织运作,以免将来越僵化。
现在管理系统的断点很多,流程不通。 将来如果不灵活,效率自然会提高。 账簿不合适是因为DMS在深圳发货后关闭SO,关闭的话存货信息就没有了,用PO连接的大码进入CES,现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存货信息带到网站上是一致的。 当时,郭总承诺3年账目一致,1、2年完成前向库存管理系统的在线化,再1年进行优化。
郭平: IPD、ISC、LTC都是横向建设的,IFS也是作为项目建设的,没有纵向连接集成,需要工具和平台。
任总:华为公司搞不懂的所谓大管理,越来越复杂了。 未来的改革都是针对全过程,看哪里可以形成管理节点,概念可以融合。 我们最终实现了账簿的正确性,之后明确了公司内部的管理,简化了。
未来三大委员会的责任是制度、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不是计划者,不给予计划责任。
4 .简化管理
黄卫伟:我认为按照供应链的想法,要从复杂的来源开始简化管理。
在IPD流程中:如何简化产品的数量、简化解决方案的场景以及减少低端客户的定制需求,否则将来的运营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LTC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合同。 我们承认小合同数量的增长趋势很大,如何简化合同处理和合同授权,逐步管理合同,在代表处“四加”合同,即我们的业务处理复杂性决不能随规模线性增长,也不能随非线性增长, 我们的管理成本不是“可变成本驱动”,而是“固定成本驱动”,有规模经济,公司的管理平台主要是“固定成本驱动”,没有按规模线性增长。
任总:我在供应链服务中谈到,现在90%的合同是主要经营者,主要航线的标准条款,这些合同金额都属于简单的合同。 但是,绕过主要职业,离开标准条款的合同很多,无论合同金额多少都要进行审查。 假合同金额很小,没有被限制。
合同将来分类:主合同:与选择的客户按照标准条款签订的合同,在约定条款上编制索引的主要客户的标准条款,如果事先得到认可,代理商有权自行决定,事后追溯责任。 非标准合同:绕过主合同的合同只有2%,但必须加大处理力度,防止问题的比例增加。 现在我们的好,坏的契约都是通过管道,重视大契约,不重视小契约,小契约往往成为问题。
徐直军:客人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我们可以和客人一起定义双方框架下的PO,这以前做不到。 目前,我们的框架合同已经关闭,这个关闭点有问题,客户提供给我们的PO不应该如何同意。 继续前进,定义客户的订单并在后期自动匹配。 还是大规模框架的核心理念不明确,就会影响流程设计和业务运营整体。
郭平:华为的“项目经营”本质上是一个小经营单元,大公司就像一个小公司一样有活力,不僵硬。 但是我们的体制能支撑吗? 大公司害怕僵化,中小公司害怕失控。 原设计的BG是BGEMT责任制,三个相对独立的事业部,BG之间的主要语言可以理解为财务语言。 但在执行时期,这两年完全扭曲,组织对我们的管理变得复杂。
5 .批准和监测
任总:中国的“人之初,性本善”理论,在中国缺乏解放权、监督的理论基础。 西方的观念是对所有人进行制度管理,缺点是过于规范,一直到底。 郭平曾说,放松基层决策过程,避免西方僵化错误。 如何解放? 在哪个节点收敛? 在该节点下,第一线可以自己指挥,但节点上的报告必须标准化。 我想放宽战斗的决定权,管理战果的处分权。
徐直军:我们在监测时,要根据是否设置监测点、是否分离职责、对风险的接受度进行建设。 我们设立职务分离,也许可以稍微回避一下风险,但是如果成本太高的话,就接受这个风险。
任总:是的。 比如说,账目不对出现2美分的问题,以后没有必要调查。 我想我应该做个臭虫。 有关部门签字后,这件事就结束,继续进程。 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现实问题,在枝叶上纠缠不清,但在大过程问题上却没有解决。 主要过程明确,末端系统应灵活开放。
二、对未来管理系统的建议
郭平:我先前总结的“杀害嫌疑犯本拉登”事例,主要讲述了未来管理系统做了三件事情。 前方是项目经营:有目标明确的行动中心。 24名海豹突击队有明确的项目目标,他们的“少将班长”相当于我们的项目经理。 中间呼唤炮火,是一个高效的平台。 在传播过程中,可以贯穿前后信息、物资,呼叫无人机。 卫星、航母、通信系统……组成的服务平台。 后方是明确的决策和监控中心:前方活动过程明确透明,保证前方遵守业务规则。
徐直军:公司管理平台定位的三个方面:过程,IT必须贯穿的数据看起来是一致的。 面向对象,包括角色、作战团队、经营单元进行统一。
梁华:第一,我们建立了这个平台。 无论哪项业务都应该有这四个要素。 商业规则:包括研究开发、交货、销售在内,“研究开发可行的东西,不可行的东西”等必须清楚地说明,必须高层次地考虑,而且最近任何东西都在继续为销售提供规则,但实际上是商业规则的流程,IT,数据:我们也是这三个 流程变更,06年前业务部门拥有流程设计权,在集团化后,流程设计权上升。 流程设计权还需要部分公司的规定,部分第一线规定包括通过IT贯通、通过数据可视化、管理的计划、预算、会计:这是管理系统贯通的重要因素测量系统:业务测量、KPI、现在所说的“五个一”等,项目和功能部门不断提高效率
其次,将来建设的支持管理平台,运营和过程必须是共通的。 徐总虽说“预算分成了机能部门”,但流程起作用的也是一把筷子。 其实在代表处,合同获得、合同执行、财务管理以及行政管理活动,可能有3~4个业务流程。 在运营方面,我们必须改变以项目为经营单位的管理系统。 通过项目型组织的定义、项目型组织的管理者定位、授权、激励、资源获取机制……通过预算获得相应的权力,可能需要我们调整。 将来,研发项目、成果项目、变革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运营。 建立大型管理系统可能涵盖从产品开发到销售、供应、交货和财务的整个过程。
将来,我们在进程建设和未来框架建设中,四个人应该合为一体
首先,明确商业场景和规则
重新设计流程、数据和IT
支持运营组织体系和KPI,
相应流程体系的度量和汇总。
未来进程的发布包括三个方面:
流程体系结构级别
面向业务流程的流程视图是将顾客、华为、供应商汇总而成的
适当的定制方法。 这样,我们不仅有整体的运营框架,而且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商业场景和商业规则,同时定制适当的程序。
三、我们要实现超越,必须建设强有力的管理支持平台
任总:“平台”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呢?夹板是翻沙子,做几米长,几米宽,一定厚度的台子,在中间打个洞防止应力集中。 一、二十年露天风吹日光,释放应力后进行磨削加工,露天风吹日光,释放再加工时产生的热应力。 多次往返,用手磨光后,为了测量直角、角度、所有部件的尺寸,以在该平台上制作各种部件为基准。 被电子工业引用了。
今天发展起来,华为公司的平台是什么?未来的平台是什么? 面对华为的现实,概念上如何支撑公司的发展,如何扎实地构建自己的管理体系? 我们为了实现超越美国的目标,你们想象的管理框架是什么样的?
第一,站在大视野里看大系统。 华为的最大缺点是思想家不足,战略家不足,战略家必须从框架上展开。 所以我们花了很多钱帮助西方公司开展战略。 我们的许多干部来自基础战争,眼睛容易凝视下方,过程更加复杂,更多的人凝视自己的一亩地,容易形成部门壁垒,从整体角度看整体趋势的人很少。 我们把他的眼睛向上看的时候,他觉得权力被剥夺,虚构,找不到思想家、战略家的感觉。 在这方面,美国无论是战斗领导人还是战略领导人都很优秀,认真看看《诺曼底登陆战》,看看麦克阿瑟的个人传记吧。 当然,华为也并非没有粗线。 否则,不可能发展成今天的规模,但粗线太粗。
第二,建设管理支持平台,必须利用西方成熟体系。 我们不能建立所谓的华为管理,倒不如利用西方成熟的体系,在西方有很多成功管理经验,实际上是站在战略角度开展的。 我们花了这么多钱引进的大管理,现在回头看看对华为是否也有用。 我记得以前,过程变革是领先的。 因为我们不了解西方公司的管理,抛弃它,直接进入主题。 我想再考虑一下IFS/IPD/ISC/LTC的引用,可以把4个引用合为一个吗?先读前言通过概念性的融合,定性不定,沿着IFS/IPD/ISC/LTC挖掘西侧那样的运河。 郭平找几十个感兴趣的人可以看几遍,人多了就吵架,得出结论,整理后以社长的身份发邮件,发表更广泛的批评。 而且,每次参加整理的二三十人都要写心得,帮助年轻人认识领导。 年轻人有领导人,就容易阅读真理。 我们营造气氛,激活,最终有很多深刻的认识。 然后大规模选出“蓝血十杰”,发现优秀的种子,让他们有深刻的认识,回去后可能会彻底实行。
第三,黄师父在做“云、雨、沟”。 这是我们未来的一个重大构想。 我们必须有“沟”,汇集华为的水流发电,IFS/IPD/ISC/LTC通融,形成沟。 华为的哲学是“云”,必成“雨”才有用。 “雨”一定能流过“沟”发电。 没有“沟”,就“雨”泛滥,能量也泛滥。
第四,支撑平台不追求最优、最优的大纲不急于输出,所以要慢慢地去讨论。 支持平台具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不能从细节上讲,但要从概念上讲清楚。 “有效”“高效”等形容词可能被误解为某个地区的优化,忽略了整个过程。 这样我们追求“最佳”时,实际上是最糟糕的。 概念上一次、两次就可以,但必须具体化。 首先从存在的问题开始,寻找解决办法。
这个提纲不要匆忙发出输出,慢慢去讨论。 千万不要轻率发动。 因为这与十几万人的动向有关。 因此,做很多工作,做很多发散讨论,做很多批评,先试一试。 如果我们不做管理的主张,那当然会慢慢发展,最终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我们之所以一举升起旗帜,不是因为左进,而是因为右进,领导人一挥手,就会有数亿人追赶麻雀。 所以,首先要理解,不要为说文章而奋斗,要认真理解,说话才是必要的。 我认为你们写的文章应该是定性而不是定量的。 因为定量的文章容易过时。 高尔基的“我的大学”“在人类”“童年”总是谈论个人感觉,孩子们有这种感觉,不会过时。
第五,存在比较合理,决不能在自己认为最好的盲目冲动下,胡乱进行变革。 无论是否可能产生最佳方案,即使实际能做到,也不能停止正在进行的阶段性优化活动。 这些胡指挥们,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嘲笑公司的生命。
第六,不要提及网络精神,以免误解年轻员工。 汽车必须是汽车,金融必须是金融……豆腐必须是豆腐……因特网的特性是标准化、数字化内容传输的便利性和规模化,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减少中间环节。 我们经过25年的努力,标准化了自己的运行,简化了过程,任意追求霸权的人,破坏了我们25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