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脊髓不完全损伤症属于中医学的“脊柱骨折”麻痹范畴。
诊断
诊断要点
病史有明确的颈、胸、腰部外伤史。
临床表现以损伤平面下脊髓神经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 损伤部位不同,单肢、双下肢或四肢无活动力或出现一定程度的感觉异常。
影像学检查以脊柱x线正位、侧位、斜位或脊柱CT/MRI确诊:椎体骨折或脱位、椎曲改变,ⅲ~ⅴ级; 髓腔容积变小/脊髓不完全损伤表现。
特殊检查肌电图、双下肢血管彩超、泌尿系超、残尿测定、膀胱内压测定等。
诊断分类
颈椎型颈椎损伤后,头颈枕部疼痛,活动受限,损伤部位有压痛。 伴有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胸式呼吸消失、四肢不全性麻痹、生理反射消失、排便功能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 x线正侧x线片不仅能显示骨折,而且没有可判断骨折类型和位移情况的鞭性损伤,结合CT和MRI可明确骨折、椎间盘突出、脊髓损伤的程度。 注意评价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脊髓损伤情况。
胸腰椎型胸椎和腰椎骨折脱位的损伤机制和分类与颈椎骨折类似。 最常见的是弯曲型损伤,其中胸腰段边界压缩性骨折较多见,骨折脱位最严重,常伴有脊髓损伤。 影像学检查:压缩骨折x线检查见椎体前方楔形改变,后缘皮质骨完整,椎体后缘高度正常,相邻椎体无脱位,有后凸畸形,椎曲改变,呈ⅲ级CT示骨性椎管结构正常。
鉴别诊断
脑血管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 )、运动神经元病( motor neuron disease,MND )、周期性麻痹( perildic paralysis,PP ) 可根据外伤史、脊柱、脊髓影像学检查的有无进行鉴别。
辩证
临床症状可分为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 主要症状:肢体瘫痪,肢体麻木,大便不适(秘结或失禁),排尿不适(痿闭或失禁)。 继发症:参照以下证型进行说明。 主症必须是其中之一,下一症是辨证参考。
淤血障碍证
除主症外,局部肿胀、疼痛有规定,或皮下淤血斑、腹胀。 舌质紫暗,苔丝淡白,脉细涩。
气虚血瘀证
除主要症状外,伤肿疼痛,肌肉萎缩,颜色淡白,腹胀,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头质地暗淡,傲娇白色或白色,脉细或涩。
脾胃虚弱
除主症外,肌肉萎缩,神经疲劳,气短,腹胀少,颜色低。 舌薄,苔白,脉细。
肝肾阴虚证
除主症外,病长肌肉减少,瘦骨,腰膝酸懒,头晕。 舌质红江,苔少,脉细。
血气和虚证
除了主病之外,脸色苍白、发黄、头晕、气短、心悸加剧、饮食减少。 舌质薄,傲娇白,脉弱,无力。
治疗
单纯性压缩性骨折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无粉碎性骨折,无脊柱管骨折碎片者可整脊治疗。
治疗原则
以理肌、调曲、练习为三个治疗原则,根据脊髓损伤部位和程度的不同分别着重。
治疗方法:正脊调曲,针灸推拿,功能锻炼
新鲜骨折脱位型:颈椎型
急救:首先评价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挽救患者的生命。 呼吸困难者保持呼吸器通畅,甚至机械通气。 病情稳定后处理脊柱骨折。
正脊治疗:稳定性颈椎骨折,压缩或位移轻者,可行正脊治疗。 常用方法有卧床、枕颌带卧位牵引复位、颅骨牵引、Halo头胸固定器牵引等。 除去牵引后,用头颈胸石膏或支具固定。 配合辨证口服中药治疗(推荐水平:有选择性推荐)。 理肌疗法:针灸、推拿功能训练、物理治疗等疗法。
新鲜骨折脱位型:胸腰椎型
早期治疗:复位、减压、固定、避免二次损伤初步体检结束后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减轻脊髓水肿、神经损伤,药物治疗包括脱水剂和激素(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正脊治疗:采用手法和四维调曲复位,配合过伸训练、针灸和辨证内服中药治疗。
陈旧性骨折脱位型
调曲复位:有残留移位或椎曲改变者,可用铍针松解、手法复位,配合四维调曲复位。
理肌疗法:根据不同种类进行药熨、针灸、理疗、功能训练等多种外治技术治疗,同时辨证服用中药。
药物疗法
辨证论治
疗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主要:桃色四物汤(《医门八法》)或血府逐汤(《医林改错》)加减。
疗法:健脾益气,活血通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
疗法: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主方:补中益气汤(“丹溪心法”)加减。
疗法:养肝肾,养阴充精。
主要:补肾健髓汤或益髓丹
疗法:健脾益胃,益气养血。
主办者:八珍汤(正体类要)加减。
练习疗法
以健脊强身十八式“胸腰椎过伸”训练为主,如“第十六式过伸腰肢式”,辅助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
椎体不稳定,椎管骨片侵入,脊髓受压。 接受脊全脊治疗的患者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名。 并发症的预防包括泌尿系感染、压疮、坠落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 实施针灸、推拿、物理治疗及功能训练等治疗技术,严格按照适应证、禁忌证进行操作。
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症状影像学分类表